陳麗琴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 215143)
將“問題串”的教學形式應用到初中數學課堂上,有利于學生對數學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和研究,也能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的引導下處于活躍狀態,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引導學生萌發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同時,也能讓學生養成自主思考問題的良好學習習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借助“問題串”對學生展開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
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保證.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為學生設計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問題串”,讓這些具有針對性、過渡性、梯度性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喚醒學生對新知識探究的興趣.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解二元一次方程組》這一節課時,教師為學生設計此問題:籃球聯賽中,每場比賽都要分出勝負,每隊勝一場得2分,負一場得1分.某隊在10場比賽中得到16分,那么這個隊勝負場數分別是多少?請學生根據以前所學習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當學生對問題有了答案后,教師將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決方法列式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兩個方程所存在的特點,此方程與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點?學生通過比較,會嘗試著用消元法解決問題,針對學生的表現,教師做出進一步的提問,讓學生思考在方程組解答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哪些新知識?二元一次方程對問題的解決有哪些有利作用?”教師給予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嘗試去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同時,能有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提高對問題的理解和運用能力.
在課堂導入環節,針對本節課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初步認識,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建立知識聯系,明確自身學習目標,為課堂后續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教學基礎.
在課堂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運用“問題串”,使學生理清課堂教學脈絡,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因此,在設計相關問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同時,學生在對問題做出相應的反應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及時的點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本節知識內容,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平行線》這節課時,首先,在學生對本節知識產生了大概了解之后,教師借助多媒體,將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串”呈現出來,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線的概念,知道平行線的標記方法以及相關的判定方法.在學生觀看幻燈片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針對自己對知識內容產生的疑點大膽地提出,并與其他學生進行相互交流.然后,教師根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做出及時的評價與修改,讓學生明確自身思路出現錯誤的節點,幫助學生完善思維方式,在以后遇到相應問題時,知道思考的方向和方法.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情況,將出現的較為頻繁的錯誤作為典型例題再做進一步加工處理,讓學生對此問題再進行探究,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將“問題串”運用到新知識的講解過程中,能多角度、多方面地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善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地對問題層次做出調整,讓學生掌握相關問題的核心,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一道優秀的數學練習題不僅能考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運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提高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讓數學課堂迸發出活力與精彩.因此,在布置數學練習題目時,教師要告別傳統的練習模式,精心處理教材,挖掘習題潛力,善于對常規題目進行改造,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學生意識到數學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思維.

將“問題串”運用到練習題目中,幫助學生整合所學知識,提高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同時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獨立探究新知識,培養自我歸納和不斷反思的能力,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拓展,讓學生在解決問題后,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將“問題串”與初中數學課堂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要“問”出水平,“問”出新意,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無限樂趣,同時,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數學周圍,提高學生對數學課堂參與度,促進數學課堂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鄭佳盛.問題串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用探析[J].文理導航(中旬),2013(10).
[2]王欣蔚.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問題串”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3(07).
[3]高茹.試論初中數學“問題串”教學的有效設置[J].考試周刊,2013(54).
[4]晏華東.數學課堂“問題串”教學模式的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