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桂蘭
(福建省將樂縣第四中學 353300)
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探究思考的“滯后性”,往往導致了從提出問題到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中老師的“越俎代庖”行為,使探究教學的教學過程空有行而缺失了學生探究思索的本質.那么該如何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呢?這是一個值得教育工作者探討的問題.
本人在“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 ”這節課的探究教學中,我嘗試分設“實驗草案設計”、“實驗設計改進”、“實驗設計的延伸與拓展”幾個步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放緩教師的講解進度,期望回歸探究于學生,達到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技能,養成科學思維習慣的教學目標.
本節實驗先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常識,對滑動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進行合理的猜想,接著嘗試“設問引路”,要探究學生的猜想正確與否,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應用什么方法?什么儀器來測量?如何進行該實驗?實驗過程的應該要注意哪些問題?對所做的實驗進行評價還有什么問題?如何改進?有沒有更先進的試驗方法?通過這些“設問引路”,讓學生動腦思考,動手實驗,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沖破重重困難而后取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一階段要求學生能明確實驗目的,建立簡介的物理模型,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其意在幫助學生了解實驗方案的設計應該如何入手.
【教學片斷一】 物理情境的引入:選出兩名體重相差很大的學生(一名高大的男生和一名矮小的女生)進行拔河比賽,請同學們猜想誰會贏?兩位同學使出了渾身力氣進行比賽.結果出乎意料:矮小的女生贏了.
問題引導:1:為什么是矮小的女生贏呢?拔河比賽的輸贏除了與力量大小有關,還與其它的因素有關嗎?
生:地面的粗糙程度、繩子的粗糙程度、鞋底有無花紋等
問題引導2:讓學生伸出右手在桌面上滑動,體驗摩擦力的存在,為什么用力壓時,手更難滑動?
生:壓力變大時,很難滑動,說明滑動摩擦力變大了
問題引導3:請同學們猜想:滑動摩擦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生:接觸面積的大小、壓力的大小、運動速度、接觸面的粗糙程度、運動方向、物體材料……
問題引導4:要驗證以上猜想正確與否,本實驗需要選擇哪些實驗器材?
生:木塊,光滑木板,粗糙木板,彈簧測力計,大鉤碼
問題引導5:如何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呢?
生:用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運動,則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等于滑動摩擦力(f)
這個教學環節中,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生活經驗、已學物理知識,構建簡單的物理情境,創造符合實際的探究條件,并且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基本的實驗思路,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做好鋪墊.教師對知識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通過創設情景,啟發、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再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自主地去進行物理實驗探究,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研究,最終得出結論,獲取知識.
在這一階段要求在“實驗草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實驗原理進行周密的思考,包括思考如何減小誤差,提高精度,簡化操作等,從而進一步改進實驗.
【教學片斷二】
問題引導1:本實驗需要用什么方法?
生:控制變量法:在研究滑動摩擦力(f)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關時,要保持壓力(N)和其他因素不變;在研究滑動摩擦力(f)與壓力(N)是否有關時,要保持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和其他因素不變.
問題引導2:木塊運動時,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的大小是否一定都等于滑動摩擦力呢?
課堂教學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積極參予,各抒己見.通過激烈的討論,給出初步方案,否定,再完善,最后得出完美方案.
生: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在長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根據平衡力知識:滑動摩擦力(f)=拉力(F)

圖1
問題引導3:請設計出實驗方案圖
生:如圖1,讓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
問題引導4:是什么原因造成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存在誤差呢?
生:(1)木塊較難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拉力方向不是處于水平方向;(2)彈簧測力計的讀數有誤差
圍繞這些問題,學生再次展開討論,在同學中交流自我發現,自我完善,嘗試利用已學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讓學生體驗成功應用知識的經驗.
這樣原來比較粗糙的實驗設計方案,改進為現在比較完善的實驗方案.在這樣的引導方式下將課堂的探究過程回歸給學生,讓學生嘗試“自疑自答”,充分挖掘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避免了學生無從入手,思維延遲,教師包干的現象的出現.
學生按照自主設計的實驗進行操作的過程,也會更加認真操作減小誤差,通過分析記錄的數據,學生交流分析最初關于“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的猜想是否正確,完成一次探究過程.
在完成探究教學實驗后,引導學生思考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測量本實驗的物理量,探究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能否有其他的實驗操作方法,則是對教材的拓展與延伸,是對學生探究思維的進一步引導.

圖2
【教學片斷三】問題引導1:在這個實驗中,拉力方向較難保持水平方向,木塊也較難保持勻速直線運動,能不能對實驗方案進行改進呢?
生:將彈簧測力計的一端掛上木塊,再將彈簧測力計的另一端固定的墻上,把木塊放在一塊長木板上,如圖2所示,然后拉動長木板并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在這個實驗方案中,無論長木板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無論拉力F是否水平,只要木塊保持靜止不動,根據二力平衡知識: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f)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
問題引導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是否有關?能否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呢?
生:設計方案:同一木塊不同側面的粗糙程度相同而面積不同,分別讓同一木塊的不同側面與水平桌面接觸,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勻速拉動木塊,并讀取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就可以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是否有關.
在這一階段中,更為開放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索欲望,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拓展學生的視野.
參考文獻:
[1]黎珍.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J].新課程(上),2010(09):177.
[2]梁萬明.僅僅重視發散還不夠[J].教育文匯,2012(12).
[3]張婕妤.中職物理課堂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2(01):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