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在綜藝高薪的推動下,中國娛樂產業近年來新增一個職業——綜藝明星。明星上綜藝不僅比演戲更輕松,賺錢也更容易,于是很多不斷出現在各類綜藝節目中、卻少有影視代表作的綜藝明星被市場不斷制造出來。對比歐美日韓,這似乎成為中國娛樂界的獨有現象。
日韓:低薪高能壓力大
韓國綜藝明星劉在石在韓國被稱為國民MC,因主持綜藝《RunningMan》而名聲在外,連續6年當選韓國“年度最佳搞笑藝人”,還在韓國教師節被學生們選為“最希望是自己老師的藝人”。據韓國媒體報道,這位韓國綜藝的頂級明星過去一集綜藝薪酬僅約合7.9萬至10.5萬元人民幣,而在近期參演的綜藝中即使獲得加薪,每集酬金也不過合17萬元人民幣一集。相比動輒過百萬的中國綜藝明星,這樣的收入略顯寒酸。
盡管收入有限,這些綜藝明星也要為了節目效果拼盡全力。以劉在石參加的《無限挑戰》為例,在這檔被稱作3D綜藝——Dirty(臟)、Difficult(難)、Dangerous(險)的節目中,綜藝明星們不僅嘗試過上63 層摩天大樓當外墻清潔工人、深入
地底1050 米的煤礦完成爆破、挖煤,甚至有成員為了播出十期的職業摔角特輯,接受13個月的魔鬼訓練。
針對網民對自己或節目的批評,韓國綜藝明星漸漸形成某種道歉機制。例如2014年10月11 日的《無限挑戰》播出時出現黑屏事故,《無限挑戰》劇組隨后在官網公開道歉,劉在石還在下一期節目結尾改寫歌曲致歉。
類似爭議在日本綜藝中也多次出現,日本全能型藝人木村拓哉就多次因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遭到網民炮轟。2010年日本搞笑藝人有吉弘行做客綜藝《SMAP×SMAP》時,開玩笑說木村是“月九癡”(只會演月九檔電視?。Y果木村拓哉當場發飆,招致
網友批評。
美國:為好萊塢輸送人才
與亞洲不太一樣,美國綜藝節目很少有明星撐腰,明星們更多的是活躍在脫口秀中。這些脫口秀明星在專業領域積累起“嘴皮子”功夫,報酬也符合他們的能力和身份——奧普拉2011年年收入就已達3.15億美元,其他知名脫口秀主持人年收入幾千萬美元也很常見。
相對中國綜藝明星將綜藝作為成名后賺錢的捷徑,歐美綜藝明星則往往將綜藝作為邁向傳統影視行業的跳板。例如美國NBC電視臺《周六夜現場》就有美國喜劇“黃埔軍校”之稱,《副總統》主演朱莉婭、《我是喜劇狂》編劇主演蒂娜·菲等大量的喜劇演員在《周六夜現場》成名后,紛紛進軍影視圈,完成從綜藝明星到影視明星的轉型。
大牌明星≠收視保證
歐美明星也參演綜藝,但絕少變身全職的綜藝咖。以美國著名選秀綜藝《美國偶像》為例,2018年3月在ABC電視臺重啟的《美國偶像》選定“水果姐”凱蒂·佩里、“白牙叔”盧克·布萊恩和傳奇歌手萊昂納爾·里奇為節目評委。這款美國王牌綜藝曾以一季上千萬美元的天價邀請過瑪麗亞·凱莉、詹妮弗·洛佩茲等天后擔任評委。對于這些大牌明星而言,綜藝節目只是演藝工作的一個點綴,他們的主業依然是影視歌老本行,絕不會為了綜藝節目投入過多時間和精力。而即使像《美國偶像》這般高價請來大牌評委,也未必能取得好收視,反倒是許多經歷重重競爭脫穎而出、長期扎根于綜藝領域的專業綜藝明星,往往才是節目成功的保障。
對于專業綜藝明星,也有明確的層級劃分,例如日本綜藝就分為大牌搞笑藝人、王牌綜藝常駐嘉賓、普通MC、跑場MC和跑場搞笑藝人等。這些專業綜藝領域內的競爭都十分激烈,藝人們必須拼盡全力創新搞笑手法,才能在行業里贏得一席之地?!?/p>
環球時報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