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顧梅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了“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目標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滲透國學文化教育,可以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提升人文素養,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國學 養習慣 養情趣 養才能 養品行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051-01
國學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珍寶。《語文課程標準》總體目標提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效滲透國學經典教育,可以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提升人文素養;可以在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上產生深遠的意義。
多年來,筆者致力于國學教育的探討,在語文學科的滲透途徑上取得顯著的效果。
一、課前誦讀養習慣
所謂“養習慣”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成就美好人生。課前誦讀是有效途徑之一。因為誦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品味的能力,提升人文素養,規范行為表現。
我們利用課前3分鐘進行集體誦讀,讓學生快速集中精神準備上課,不斷反復誦讀,陶冶孩子的品德和情操,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誦讀的內容除了課標推薦的詩歌,還有經典名句。例如《弟子規》的“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又如《論語》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學生在誦讀中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讀書變得認真,邊讀邊想,有始有終;端正了學習態度,變得自覺、專注與謙虛。
二、詩文導入養情趣
唐詩宋詞元曲,語言精煉,意境唯美而深遠。所謂“養情趣”指的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利用詩詞歌賦的意境情調,培養熱愛國學的情操,并在經典情調中提高學習興趣與效率。例如教《慈母情深》,導入時老師深情誦讀《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把學生帶進母親偉大無私的情感世界,激發無限的眷戀與感激,為下面的體會做好鋪墊。又如教《草原》,導入時老師輕快誦讀《刺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優美的詩歌配上草原風光,把學生帶進遼闊美麗的草原,產生無限的遐想。
利用經典詩文進行課前導入,詩情畫意引人入勝,語言精辟意境豐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學生熱愛國學,積累國學文化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三、平臺展示養才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作為主導開展各種活動。所謂“養才能”就是老師創設平臺,讓個性不同、興趣特長各異的學生得以鍛煉展示,培養各種才能。例如進行讀書分享會,讓同學們圍繞《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進行讀后感評比;進行經典誦讀表演比賽;進行默寫古詩比賽等。我校五年級老師就曾圍繞《論語》編排了小品表演,同學們在小品中誦讀論語,用論語對話,傳達著前人的求知態度、修身做人等做人準則,不但活學活用得到展示鍛煉,而且傳承了經典精神,促進了經典文化在校園的推廣應用。現在我們會經常在校園、教室聽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老師布置作業時,也不忘叮囑:“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這次活動,為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的發揮創造了條件,培養了聽說讀寫、朗誦表演等才能。
四、課后延伸養品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有利于實現各學科的整合。“養品行”指的就是在課后延伸實踐中,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技能、品德修養,轉發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進行踐行《弟子規》活動記錄:
又如在《輕叩詩歌的大門》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課后延伸搜集詩歌、民謠、童謠,搜集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學生在詩海里拾貝,被祖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所感動,被李白、杜甫、王維等偉大詩人所折服。李白的“鐵柱磨成針”、 賈島作詩嚴謹等故事,啟迪教育著學生,讓學生知行合一,學習認真,有耐心,作業依時工整,馬虎了事大大減少。
實踐證明,國學經典教育對學生的成長意義深遠,它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心中激發熱愛祖國文化,努力學習祖國文化的情懷。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一定發揮語文學科優勢,不斷探索,以靈活多樣的形式,積極有效地滲透國學教育,讓孩子們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中,吸取營養,心靈變得更加純潔向善,勤奮好學,成為優秀人才。讓我們一起弘揚國學經典,為培養祖國優秀接班人而奮斗!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陳星星.探討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式.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11.15
[3]丁耀龍.國學經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與延伸.課程教育研究.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