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 要:生活化數學教學,就是在數學教學中,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切入點,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事例中,逐步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定理和思想方法。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注重生活實踐,加深學生新知理解;努力創設生活情景,讓智障學生在生活中主動積極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生活化;培智;數學;作用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智教育也面臨著重大的挑戰,當今生活化教學法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我們在培智數學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的聯系,實現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讓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和現實社會更有效地融合起來。這樣,有助于激發智殘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的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多種形象化的教學手段,使他們學會抽象的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樂趣。那么在培智低段數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有什么作用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結合生活實際,合理組織教材,可以讓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看到數學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要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為此要注重創設生活化的場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智障兒童的數學邏輯思維較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創設問題情景創設實際操作的情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和積極的思維。根據智障兒童的一身心特點,要想讓培智兒童對數學產生感覺、引起興趣、學習數學、學會相應的數學知識,還真的要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設計好生活化的語言,選擇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二、注重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論是在實施教育、生產、生活的實踐過程中提出的。他強調的“教、學、做合一”是以“做”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具有創新性的內涵和本質。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為此,在數學“生活化”學習中,教師應適當為學生增設數學實踐活動,以使學生領悟出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逐漸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帶學生到超市去參觀,看看商品的價格,再購買幾件商品,算算一共要付多少錢,還可以找回多少錢。等回到課堂上,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抽象出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生活化,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通過創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的問題情境,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境中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另一方面可以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時候把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活動中體驗數學感受生活。例如我在教學《長方形》一課中,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①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們教室有沒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形;②長方形在哪里呢,我們一起去找找看,找到的請你輕輕地叫它一聲,并用手摸一摸它;③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教室里找長方形。
學生通過尋找身邊的平面圖形,不僅加深了對這些圖形的認識,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刻地體會到了:原來數學就在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教材中的問題多是經過簡單化或數學化了的問題,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的思考方法,教師必須善于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問題。例如,我們可以創設出模擬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去體驗,在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強化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而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還可以從教學模式、教學生活化等方面進行提高培智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的一些探索。
參考文獻
[1]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6版).
[2]陶行知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