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資源是新課改后提出的重要概念,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促進教育發展一個重要的步驟。結合桂林卓然小學的整合課程,通過對課程資源內涵和類別的把握,明晰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分析基礎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問題所在,據此探討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基礎教育 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216-02
一、課程資源的內涵、分類
一般來說,課程資源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的是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指的是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而課程資源的實質是指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與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資源的總和,包括教材、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學校、家庭、社區中所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學生個性發展的資源。
可以說課程資源是一個涵蓋了知識,學生,教師,自然與社會的龐大因素,只有厘清了課程資源的分類,我們才能對課程資源有一個直觀而深刻的把握。課程資源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例如:根據資源的分布空間可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根據資源的功能特點可分為素材性和條件性課程資源;根據資源的存在方式可分為顯性和隱性課程資源;根據資源的物力特性和呈現方式可以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化資源和信息化資源等等。總之,把眾多的課程資源按照一定的標準、原則和特點把它們區分開來,是為了更好地認識、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
二、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的重要性
我國課程研究專家對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價值的闡述是“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種因素動態交互作用的‘生態系統。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教師角色轉變、學生能動性提高、課程教材豐富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
首先,它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個性、特點不同的學生的發展是課程資源開發的出發點,豐富的課程資源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了感官刺激、信息刺激和思維刺激。這些刺激能使學生獲取信息、篩選信息的能力大大提升,另外,對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它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教師的專業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去開發課程資源。另外,教師本身就是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部分。教師應該努力成為學生利用課程資源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走出教科書,發現校內外其他資源。
最后,它能豐富課程的內容。除了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有幫助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還能擴展狹窄的教育內容,填補教材的缺陷和空白,能直接影響教育方法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三、卓然小學整合課程的內容和特點
(一)卓然小學的整合課程
1.體育與舞蹈的整合課
授課時間: 14:40—15:20
授課地點:桂林市卓然小學室內體育館
授課班級:二、三、四年級8個班
授課主題:隨著音樂進行體育和舞蹈的訓練
授課材料:便攜式音響播放器,一些動物頭飾
授課過程:(1)教師安排好學生之間的位置和空隙。
(2)一個教師在舞臺上示范不同音樂的舞蹈姿勢,其余教師在臺下維持教學秩序。
(3)將跳得好的學生請到舞臺上與領舞的老師一起示范。
(4)半個小時后征求學生對于歌曲的意見,結束最后十分鐘的課。
2.繪畫與手工的整合課——種子畫
授課時間: 15:30—16:10
授課地點:桂林市卓然小學151班教室
授課班級:二年級上冊
授課主題:將各種糧食的種子粘貼到紙盤上的畫上
授課材料:白乳膠,雙面膠,各種糧食的種子,紙托盤
授課過程:(1)教師以PPT文字形式展示種子畫的制作方法。
(2)教師講解種子畫制作的材料、步驟和方法。
(3)教師課堂巡視和指點學生。
(4)教師課堂展示優秀作品。
(二)卓然小學整合課程的特點
1.從師資的條件出發整合課程資源
在體育與舞蹈的整合課中,舞臺上只有一個老師領舞,卻有八個班的幾百個學生,其余的幾個老師在場只是維持秩序。所需的設備也只是一部便攜式的音響播放器和一個室內體育館的場地。卓然小學根據現有的師資情況出發整合課程,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克服了音樂、體育課師資不足的不利情況。
2.從學校的特色出發整合課程資源
卓然小學的特色主要是國學和英語,這種中西合璧的校園文化氛圍給學校的整合課程帶來了很多靈感和素材。比如上述的體育與音樂舞蹈的整合中,所用音樂幾乎都是外語歌曲。從音樂的選擇上來說是符合學校特色的,同時這些音樂都有很強的律動感,容易讓學生在音樂中動起來,以致下課了孩子們還想再舞一曲。
3.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整合課程資源
在制作種子畫這門課上,所用到的材料都是學生日常見到的糧食作物,如紅豆,綠豆,大米,黑米等,在練習制作種子畫的過程中,孩子們除了學習繪畫,還很輕易地掌握了不同作物的名稱,同時也符合當周“豐收的季節”這一主題。在操作時,比如兒童貼、撕雙面膠和把糧食粘到雙面膠的操作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和色彩搭配的能力,營造了一個兒童感興趣又熟悉的課堂教學場景。
4.從社會的需要出發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改的理念就是關注學生的發展,強調以生為本。但是以生為本也并不排斥學校為社會培養人才,為社會輸送合格的社會成員,培養合格的“世界公民”,卓然小學兩節課中,體育與音樂的整合課強調人與動物的和諧共處,通過讓部分學生頭戴動物紙帽喚起學生對動物的關愛和動物保護的意識。而在繪畫與手工課的整合課中,通過制作種子畫呼吁學生“珍惜糧食”,使學生養成保護植物,珍惜糧食的意識。
四、卓然小學整合課程的問題
卓然小學的整合課程雖然具有很多優點,但在課程的資源和利用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素材性課程資源建設能力不足
素材型課程資源是指作用于課程并成為素材來源的知識、技能、經驗以及情感態度等因素。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指作用于課程并決定課程實施水平和范圍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一些課程資源兼有條件性和素材性因素,如博物館、圖書館、互聯網和實驗室等。當前中小學課程資源建設的主要問題是條件性資源與素材性資源內部構成存在嚴重的不平衡,大多數學校在條件性資源基本得到保障的情況下,沒有相應地重視素材性課程資源,長此以往,必將成為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瓶頸。例如在種子畫的過程中,沒有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來升華“珍惜糧食”的主題,在體育與舞蹈的整合課中,學生只是戴著各種動物的頭飾,教師沒有喚起學生的保護動物的情感認同。
(二)隱性課程資源被忽略
顯性課程資源指的是直接運用于教學活動,容易開發的資源。與此相對的是隱性課程資源,它是指以潛在的方式對教學活動產生影響的資源,例如學校風氣、師生關系和家庭氛圍等。隱性的課程資源具有間接性、隱蔽性,雖然不是教學的直接內容,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學習。例如,學校良好的風氣為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等。目前基礎教育中,較少注意到隱性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的傾向。在種子畫的制作過程中,教師只是關注學生能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品,并沒有引導學生互幫互助,甚至部分操作能力較弱的學生還受到了教師的批評,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實際教學中重視校內資源,忽視校外資源
校內資源包括了校內設施、人文資源和教學密切相關的活動,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校外資源指的是學校之外的家庭與社區、社會中可用于教育教學活動的設施和自然資源等。基礎教育在課程資源的利用中,大多數以校內課程資源為主,忽視了校外的課程資源。其實,校外課程資源能夠彌補校內課程資源的不足,若充分開發有利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適應新課程創新性的要求,為課程開發提供有力的保證。卓然小學的兩節整合課都是在校內完成的,出于安全的角度可以理解,但是通過查看學校課表,幾乎沒有一節課是利用校外設施或在自然、社區中完成的,這對于學生理解學校外的世界是不利的,甚至可能造成學生與社會的脫節。
(四)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被淡化
活動資源指的是包括教師的言語活動、班集體活動、社會調查實踐、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交往等資源。信息化資源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有益于延伸和擴大教育教學規模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資源,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尤為重要。以往的基礎教育中注重實物和文字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被淡化。卓然小學在美術和手工課的整合課程中,部分學生由于缺乏指導,并沒有很好地完成作品,如果教師一開始便通過網絡視頻給學生直觀感受整個操作流程,引導學生互幫互助,最后不至于使學生在操作的節奏上出現參差不齊的結果。
五、基礎教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課程資源基本分析框架
1.明晰課程資源的基本類型
作為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學校和教師把握好課程資源的基本類型是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在充分理解課程資源的概念,明晰了課程資源的類型后,才能更好地把握課程資源的內涵和意義。事實上,很多教師對于課程資源是什么,有什么都不清楚,甚至有教師認為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只是課程專家的工作。而且新課改以后,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被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如果不掌握基本的專業知識,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很不利的。
2.確定課程資源的篩選原則
課程資源的豐富性,決定了開發者必須篩選出適用于學生和教師的課程資源,這就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根據學校、學生和教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課程資源,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別的學校能用的,也能直接給其他學校拿來使用。其次,要遵循適應性原則。選擇的課程資源是否能適應不同的學生,教師群體也是一個重要原則。最后,要遵循發展性原則。課程資源是不是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促進作用,是否能引導教師專業發展,是否能張揚學校的特色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因素。
3.規劃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渠道
由于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需要相當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保障,因此,必須規劃好其開發和利用的渠道。如有些學校通過建立課程資源的整合模型,建立課程資源的數據庫來拓寬校內外課程資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課程資源的使用效率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這樣能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為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和契機。
(二)建立校內外課程資源協調機制
在校內外資源的協調中,應該堅持校內課程資源開發為主,校外課程資源為輔的策略。校外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對于充分實現課程目標具有重要價值,它是學校課程資源的重要補充,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在實際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學校出于安全,便捷等問題的考慮,常常會選擇以開發校內課程資源,如開發校內設施,人文資源和教學相關的活動等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通過校內外課程資源協調機制的建立,可以達到與其他學校或社區互通有無,優勢互補的效果。
(三)充分開發各類課程資源
首先,應該在基本保證條件性課程資源的基礎上重點建設素材性課程資源。條件性課程資源作為課程實施的基礎和前提,是需要最先得到確認和保障的,但是學校在建設過程中也要量力而行,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消耗。而素材性課程資源對于教育質量的提升具有決定意義,同時更豐富和更具創造性,要加強這部分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建設。
其次,要重視隱形課程資源和信息化課程資源,深入研究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等。課程資源按其物理特性和呈現方式,可以分為文字資源、實物資源、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文字資源和實物資源主要通過物的形式呈現出來,容易被開發和利用,而活動資源和信息化資源則一般是以潛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學活動之中,容易被忽視,因此需要重視這部分資源。但是,不管是顯性還是隱性課程資源在教學過程中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動態生成的。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吳剛平.中小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若干問題探討[J].教育研究,2006(2).
[3]吳剛平.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
[4]閆建敏.中小學課程資源及其對策分析[J].東北師范大學報,2003.
[5]石鷗.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幾點認識[J].教育研究,2005.
作者簡介:
譚林春(1986-),男,湖南郴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基礎教育改革研究,課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