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佰洲 王玉
Simple Discussion on DAB S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Disput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摘要: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深化將我國建筑企業帶入了更廣泛也更復雜的國際工程建設環境中,我國建筑企業在國際工程中的爭端糾紛問題也因此逐漸凸顯。DAB模式是FEDIC合同中所采用的一種創新性的爭端解決方式,有著其獨特的價值效果。本文在對DAB方式進行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其與其它糾紛解決方式相比在“一帶一路”國際工程中的優勢,提出了在我國建筑施工企業適用和推廣DAB方式的建議和方法。
Abstract: The proposal and deepening of the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 has brought Chines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to a wider and more complex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The problem of disputes among Chinese construction companies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s has gradually become prominent. The DAB model is an innov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 used in FEDIC contracts and has unique value effect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DAB method and combining its advantages with other dispute resolution methods in "The Belt and Road" international proje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and methods for applying and promoting the DAB method in China'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關鍵詞: DAB爭端解決方式;國際工程爭端;“一帶一路”
Key words: DAB dispute settlement;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disputes;"The Belt and Road"
中圖分類號: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5-0022-03
0 引言
自2013年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以來,我國政府和相關企業均積極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建筑施工行業作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主要力量,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化和發展貢獻了巨大力量。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我國建筑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新增合同額達到了967.3億美元,占同期對外承包工程新合同額的57.5%,投資領域和承包業務也更加廣泛。然而,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包含了亞洲、非洲以及中東等60多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不一的國家,加之國際工程承包項目的大型化、合同內容的復雜化、經營模式的多樣化特點,導致了我國建筑企業在國際工程施工過程中爭端頻發,飽受工程糾紛的困擾。在這種背景下,選擇合理有效的爭端解決模式已經成為了我國對外建筑企業的當務之急。DAB作為FEDIC合同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非訴爭端解決方式,對于我國建筑企業參與的國際工程中爭端的解決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意義。
1 DAB爭端解決方式
FEDIC合同作為國際工程采用的最廣泛的合同示范文本在其原有的合同條件中規定了爭端提交工程師解決的條款。然而隨著國際工程實踐的不斷發展,依靠工程師解決爭端而產生的問題日益增多。因此FEDIC委員會從1995年起相繼對其出版的合同示范文本條件進行了增補和修改,并于1999年的新版合同條件中全面采用借鑒了世界銀行DRB調解方式的DAB爭端處理模式,獲得了國際工程參與者的普遍認同和采用。DAB模式(Dispute Adjudication Board)即采用爭端裁決委員會的形式來解決工程爭端的方式,其本質上屬于非爭端糾紛解決方式的一種,主要內容及要求如下:
1.1 DAB委員會的組成和薪酬支付
DAB爭端裁決委員會的組成一般由工程合同的參與雙方在投標書規定的開工日期前28天共同參與任命,并簽訂三方協議。DAB可以由一或三名委員組成,當組成人數為三人時,應由雙方各自推薦一人,在對方同意后再共同推薦出第三人,該第三人作為DAB的主席。為了保證DAB成員的專業化水平和道德素質,在實踐過程中一般采取評分的方法對DAB成員進行篩選,評分公式如下:
V=k1Q+k2Ew+k3K+k4EA+k5EP+k6C+k7EL+k8EC
其中:V為綜合得分;Q為學歷;K為知識面;C為熟悉國際合同條件或示范文本程度;EA為仲裁或爭議的處理經驗;EP為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經驗;Ew為工作經驗;EL為工程所在國或地區的工作經驗;EC為土木工程施工經驗;k1 k2…kn為權衡系數。[1]
同時DAB委員會委員還必須是除業主和承包商國家外的第三國公民,且不得在合同任意一方享有任何財務利益。DAB任何成員均不得在合同授予前3年內受雇于各方協議的任何一方,以此來保證DAB委員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獨立性,使DAB做出的爭端解決決定能夠更好地為業主和承包商所接受認同。另外,DAB成員的任期最長為兩年,其續聘和解聘也需得到業主和承包商的一致同意,并按協議規定進行。DAB委員的薪酬由業主和承包商雙方共同承擔,各付一半,并且DAB委員有權在酬金沒有得到支付時停止工作或者申請辭職。
1.2 DAB委員會的工作內容及終止
DAB委員會作為擁有工程施工專業技術和法律專業知識的專業爭端解決機構,其日常的工作內容對于其解決可能出現的糾紛爭端起到了重要的幫助作用。根據國際上的實踐經驗,DAB委員會委員一般應在工程施工后70d~140d內進入現場審查調研,并在現場審查后編寫相應的總結報告提交給業主和承包商。同時,DAB委員還應保證每年至少到現場3次來審查項目的施工進度,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現場聽證和調查。在發現爭端后,DAB應與工程項目各參與方進行積極協商,并對處理意見和結果編寫相關報告提交給業主和承包商。DAB的相關活動和聽證會及各種有關合同的處理資料在沒有征得業主和承包商的書面同意時不得公開發表或出版。DAB委員工作的終止需要在結清單生效時征得業主和承包商的共同同意或在合同雙方協商的DAB任期終止時間到來時,DAB任期終止、解散后任何爭端應通過仲裁程序進行解決。
1.3 DAB方式爭端解決程序
①合同雙方因合同或施工原因引起爭端時,任意一方均可以書面形式將爭端提交給DAB,但同時應將書面副本提交給另一方和工程師。合同雙方均有義務向DAB提供所要求的資料及便利條件。②DAB需要在收到任意一方提供的爭端材料后的84天內(或在雙方同意的時間內)根據相關合同條款及資料做出書面決定,決定對于合同雙方具有約束力,并且在此期間承包商應繼續進行其施工工作。③如果合同雙方在收到DAB決定后對決定不滿,任何一方都應在收到決定后的28天內(或DAB在收到爭端后的84天后的28天內未做出決定)向對方提出不滿。在發出不滿通知后56天后,若雙方仍不能以友好的方式進行解決,則可以就此爭端要求開始仲裁。仲裁規則應符合合同的規定,若合同沒有規定則應采用國際商會的仲裁規則。④若合同任意一方在收到決定的28天內均未對DAB的決定向對方提出不滿,則DAB做出的決定生效并對合同雙方產生約束力。任意一方在決定生效成為最終決定后不履行該決定,則另一方可以就此直接提交仲裁。
2 DAB在解決工程爭端中的優勢
DAB模式因其成員構成的專業性和獨立性以及工作內容、處理程序的嚴格性,相較于其它爭端解決機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工程爭端解決中有著其特殊的優勢。
2.1 與和解、調解程序相比
首先,與當事雙方友好溝通、相互協商解決爭端的和解程序相比,DAB方式是一種脫離了當事雙方的獨立第三方解決模式。DAB委員會這種獨立的第三方地位可以更好地使其做出的決定得到爭議雙方的接受和履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存在著許多政治、宗教文化以及民族復雜的國家,DAB的成員均由雙方共同選定來自第三國,這種機構組成方式有利于爭端解決的公平性、公正性,避免了爭端雙方在爭端解決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民族情感和政治偏見。同時,與同為第三方出面解決爭端的調解方式相比,DAB方式的程序要求更加嚴格規范,爭端裁決人員也要求具有相應的專業資格和處理經驗,避免了傳統調解方式中存在的調解機構不專業、不規范的風險發生。最后,DAB模式的調解決定一旦最終生效還會對合同雙方產生一定的約束力,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誠信缺失的外國當事人表面同意而事后反悔的情況發生。
2.2 與仲裁程序相比
DAB方式與仲裁同為第三方爭端解決方式,DAB成員的構成和解決程序也與仲裁有著一定的相似。但與仲裁程序相比,DAB方式在適用時存在著諸多優勢。首先DAB作為一種非正式性的爭端解決方式,其適用較仲裁更加靈活。目前,在“一帶一路”國家中有超過20個國家沒有參與相關的國際仲裁公約或與我國建立雙邊保護協定,而仲裁作為一種嚴格的法律形式必須依照相應的仲裁規則才能進行。這也就導致了在“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中我國施工企業一旦遭遇爭端將難以選擇相應的仲裁機構,DAB方式作為合同雙方約定的爭端解決方式在工程開工時即已成立,可以隨時隨地對爭端進行裁決而不受限制。同時,仲裁因其一裁終局性而使爭端雙方在裁決做出后很難再進行調整和協商,而DAB方式在決定做出后仍留給了當事雙方一定的緩沖期,在緩沖期內若發現問題依然可以提出不滿甚至仲裁,大大增強了爭端解決的靈活性。最后,由于我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建設工程多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等大型建設領域內,一旦發生爭端將會不可避免的導致當事方巨大的損失。相較于仲裁的出現糾紛后才能啟動爭端解決機制的事后模式,DAB方式的現場調查、聽證、定期檢查等爭端預防、前期處理方式更有利于將爭端消滅在初期,避免損失的擴大。
2.3 與訴訟方式相比
利用訴訟解決國際工程爭端要求爭端雙方選擇適用的準據法以進行法律適用。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既存在著英美法系國家也存在著大陸法系國家,各國間的法律對于同一情況的認定也各不相同,導致許多工程爭端訴訟出現管轄權不明確、法律適用偏差等問題,導致正當訴求難以實現的情況頻出。DAB方式作為一種非訴訟爭端解決模式,其爭端的處理依照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獨立進行,很好地避免了管轄權和法律適用層面上的沖突問題。另外,目前大多數國家在進行爭議訴訟時采用的是事實審查,更加關注案件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相較而言,DAB方式則更加關注相關爭議的技術問題以及工程進展等實際狀況,更有利于當事雙方達成共識,溫和地解決爭議。同時,DAB方式相較于訴訟審理的公開性,其在爭端解決過程中更強調保守當事雙方的商業秘密,避免當事雙方在爭議解決過程中造成更大的影響和損失。最后,由于訴訟往往存在著上訴、重審等諸多程序事項,使其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進而帶來高昂的訴訟成本。而DAB方式在程序事項上更為及時快捷,可以有效的降低爭議解決的成本費用。
3 DAB在我國推廣應用的建議
目前,我國的建設工程項目普遍還未采用DAB爭端解決方式。為了推廣DAB在我國工程項目的應用,積累相關的爭端解決處理經驗,更好地推進“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工程的實施,我國有必要盡快提倡和推廣DAB方式的應用,構建相關的爭端解決機制。
3.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相關的《建筑法》及《合同法》中對于諸如DAB等非訴訟爭端解決方式的規定尚存在著一些空白。現行的建筑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較之FEDIC合同文本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和不足。在實踐中,建設工程合同的爭端解決條款往往比較簡單、單一,缺乏靈活性。對此,相關部門應當盡快對DAB方式進行立法以加以明確,同時在相應的建筑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對照FEDIC合同增加DAB條款及內容,明確當事雙方可以選擇的爭端解決方式。必要時還可先行制定具體的DAB實施細則和指導意見,以確定DAB的法律效力。
3.2 加大國際工程管理人才的培養,構建DAB專家庫
DAB在我國工程中較少被采用的一個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大多數國際工程管理人員對于DAB方式缺乏深入完整的認識,不能全面地體會到DAB的運行機制和優勢。目前,隨著“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我國建筑企業應該加大對國際工程管理人才的培養,強化對于諸如FEDIC等主要的國際工程合同的認識和管理能力,盡快熟悉國際工程相關的爭端解決機制。同時,我國作為國際工程中越來越多的參與方也應該抓緊建立相應的DAB委員專家庫,制定相應的DAB專家資格標準,積極參與到國際工程DAB方式的實踐當中。
3.3 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
在積極引進、采用DAB爭端解決方式的同時,還應根據我國建設工程的特點充分協調其與和解、調解、仲裁和訴訟等其他糾紛解決方式之間的關系。著力把握各種爭端解決方式之間的優缺點及聯系,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建立一套積極有效、適用性強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4 結語
DAB作為國際工程中較為廣泛采用的爭端解決方式,其相較于其他解決方式的獨特價值已經被國際工程參與方所廣泛認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和深化,我國建筑企業已經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為了更好地預防和解決國際工程爭端,在我國建筑領域引用和推廣DAB方式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我國建筑企業需要進一步加強對DAB方式的理解和認識,推動DAB模式在所參與的國際工程中的應用。同時,我國政府和相關部門也要加快構建相應的DAB爭議解決機制保障,做到從政府和行業層面的共同推動。只有這樣我國建筑行業才能更好地適應“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加快與國際建設工程市場的接軌。
參考文獻:
[1]鄭克杰.工程索賠爭端友好解決方法初探[J].山西水利,2006(01):99-101.
[2]劉薇.淺談國際工程中DAB方式與其他爭端解決方式的比較[J].青海電力,2011,30(02):69-72.
[3]衣雙.淺析FIDIC國際工程合同中的DAB爭議解決方式[J].法制與社會,2007(07):81-82.
[4]張學利,侯渡舟.國際工程項目管理中的爭端解決方式[J].技術與創新管理,2008(01):56-59.
[5]付紅,徐田柏,馬長明,李義龍.DAB在解決爭端中的作用探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4(03):314-317.
[6]鄭克杰.工程索賠爭端友好解決方法初探[J].山西水利,2006(01):99-101.
[7]孟凡密,張修林.國際工程合同爭議解決方式評析與借鑒[J].建筑經濟,2005(06):64-68.
[8]張水波,何伯森.國際工程中爭端解決方式的演變與啟示[J].水力發電,2000(07):8-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