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平 張偉
Research on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Plann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摘要: 當前,環境保護已成政府部門、社會公眾關注的重點,我國環保力度也在持續加大。地下水是環境保護的重點內容之一,地下水監測工作的環節功能日益凸顯。統計表明,我國還未建立起完善的地下水監測網絡,信息系統同樣需要進一步充實,我國地下水環境的監測能力、監測管理水平還有必要持續提升,著力進行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構建,有利于實時、有效、動態化監控地下水。
Abstract: At pres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the public,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orts continue to increase. Groundwater is one of the key conten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groundwater monitor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Statistics show that China has not yet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groundwater monitoring network.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lso needs to be further enriched. The monitoring capability and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China's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must continue to be improved, and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implement national-level groundwater monitoring stations and network construction, which will facilitate real-time, effective and dynamic monitoring of groundwater.
關鍵詞: 監測規劃;地下水環境監測;環境保護
Key words: monitoring planning;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P64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5-0039-02
1 地下水環境監測概況
上世紀中葉,我國國家環保部、國土部及水利部正式將地下水監測全面納入工作范疇。截止目前,國內地下水監測體系已經初步形成,總體來看,發展速度比較快。國家水利部之所以開展地下水監測,其意主要在于:全面提供保護并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治沙治堿、抗旱除澇、水利規劃建設等的參照依據。統計表明,國內由水利部門設置的地下水監測站已達24515座,其中98座為試驗站、11558座為統測站、12859座為基本監測站。
國土部門監測地下水環境的基本意圖則在于,全面預防因地下水污染而破壞地質環境、過量開采地下水而導致地面沉降。截止目前,在國土部門主導下,三級區域性(中央、省、市)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已基本形成,該部門已設立包括364個泉水監測點在內的總計23784個地下水監測點,能對1000000平方公里地下水進行有效監測。
和國外相比,我國環境機構的地下水監測工作顯得相對滯后,地下水源地的環境通常是其監測的重點,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依然需要進一步充實完善。HJ/T 164-2004(即《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是國家環保部于2004年發布的一項技術標準。隨后,該部于2006年在全國范圍內正式開始調查、評估飲用水源的基礎環境,先后調查評估了全國各地的農村、鄉鎮、城鎮及城市的飲用水源地(10000個以上)環境狀況,在其所調查的各類水源地中,有一半為地下水型水源地?!暗?015年全面建立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這是《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2011)所提出的一個基本目標。
環保機構、國土部門及水利部門地下水監測的重心并不一樣,環保機構重點監測地下水污染情況,國土部門重點監測由地下水污染所導致的地質環境破壞及由地下水位下降所導致的地面沉降,水利部門重點監測的是地下水資源量。
2 地下水環境監測面臨的現實不足
2.1 缺少完善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規機制 現有地下水質量標準并不符合實際需要,亟待修繕。截止目前,我國并未頒布實施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而正在使用的《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1983)是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頒布實施的部門規章,法律效力不足,地下水環境監測盡管是該條例中的一個基本內容,不過其并未能有效確定責任主體。GB/T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準》)同樣有較多的管理漏洞。調查表明,我國地下水體內的有害(毒)類有機物、重金屬等污染物不斷增加,各類污染物指標進一步加大,而GB/T14848-93中則只有39項指標,與現實監測需求明顯不相適應。
2.2 缺乏完善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 盡管國內的地下水監測點已近五萬個,但水質監測點、位依然明顯不足,且現有監測點的主體功能是觀測水文地質環境、水資源量,根本無法達到地下水環境的管理標準。地下水監測網、點多頭管理現象比較突出,統一管理體系并未形成。囿于管理失策,現有監測井損毀、堵塞或淤積現象突出,也進一步加劇了國有資產損失。
2.3 缺乏充分的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 地下水環境監測要求:必須進行標準化環境監測井設置,而不宜通過普通的生產井、民用井完成此類工作(美國等發達國家標準)。從國內現有監測井的維護、建設、布局直至樣品采樣分析等來看,HJ/T164-2004的缺陷比較明顯。地下水樣品采集同樣要求技術方法可靠、可行、配套,而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技術依然是傳統采樣方法,由于方法不精細,所以,地下水體內的揮發性有機物通常無法精確測出。中國國土部門、水利部門目前共有約60000名工作人員主管地下水監測,但和地下水環境監測有關者卻微不足道。環保部門同類工作人員的隊伍規模也極其龐大,約50000名,不過,地下水環境監測并非其主要工作內容。這表明,國內從事本項工作者盡管人員眾多,但地下水環境監測缺口依舊明顯,現有監測人員的技術不過關同樣是客觀事實,亟待培訓完善。
2.4 缺乏充足的地下水環境管理信息支撐 沒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盡管我國早在上個世紀中葉已全面開始地下水監測,不過,監測數據信息化直至九十年代才基本實現,此前浪費或丟失了大量監測數據。時至今日,地下水監測數據依然分屬不同機構,既有地下水環境管理系統缺陷明顯,統一地下水環境管理信息平臺依然未形成,部門信息共享機制仍未建立。
3 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策略
3.1 全面規劃地下水污染防治體系,進一步加快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規標準制定進度 將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全面列入立法范疇,從法律層面對地下水污染、防治、監測責任主體加以明確,進一步完善責任追究機制。關注地下水、地表水污染與土壤污染聯系,在地下水環境管理中納入健康風險評估內容。進一步充實地下水環境監測內容與《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將《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盡快頒布實施,有效滿足目前及將來需求。全面執行《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著力構建并完善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
3.2 加快“雙源”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構建步伐,強化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管理規范、體系建設 以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項目為依據,著眼于8類源頭(農業污染源、石油化工生產銷售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工業污染源、礦山開采區、地下水飲用水源地及高爾夫球場等),以此進行“雙源”地下水環境監測網構建。有效連接起各區域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促進具有“點面結合”特征的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盡快形成。統一管理機構,由專一部門管理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全面實行監測井終身管理制度,將其建立直至廢棄的過程標準化、專人化。應配備相應的軟硬件設備、設施、人員等,及時持續的維護監測井,保持其始終處于健康運行狀態。
3.3 全面增強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水準與能力建設 汲取歐美發達地區國家目前正在使用的地下水標準監測井建設標準,學習借鑒他們的地下水環境樣品分析、運輸、采集及監測井廢井等經驗、技術,和國內地下水環境監測需要及既有的經濟、技術特點相結合,打造出和我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相適應的技術體系。強化隊伍建設,引進國外人才,加強技術交流,提升國內地下水監測技術人員的專業能力,全面提升監測技術綜合實力。
3.4 著力進行地下水環境管理信息載體構建,全面共享地下水環境信息,依托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等項目,建立健全區域化、“雙源”性分布式地下水環境數據庫系統(從中央至各地)。統一管理應用地下水環境監測數據,實現信息共享目標。
參考文獻:
[1]井柳新,劉偉江,王東,朱擎,白輝,孫愿平.中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的建設和管理[J].環境監控與預警,2013,5(02):1-4.
[2]羅蘭.我國地下水污染現狀與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72-75.
[3]李宇.北京平原區地下水污染調查、監測與預防控制工作思路探討[J].城市地質,2008(01):1-4.
[4]井柳新,劉偉江,王東,張濤.關于建立中國最嚴格的地下水環境保護制度的思考[J].環境保護,2015,43(10):60-62.
[5]井柳新,王東,孫宏亮,劉偉江.關于構建京津冀地區地下水污染防控體系的思考[J].環境保護,2016,44(09):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