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我國數學教學領域內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初中數學教學不僅僅是將數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還需要讓學生具備這種數學知識應用的能力。這種讓學生充分掌握數學應用的能力才是數學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本文就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中學數學教育應用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數學應用;中學教學;解決措施
一、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基本原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依據教學教材內容,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
(一)可行性原則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主要是讓學生靈活的掌握數學知識,將其和生活結合起來。教師對此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的整理,引導學生去應用。在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
(二)循序漸進的原則
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意識。教師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數學教學中不能急于求成,根據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進度,保證學生可以跟上教師的講課進度,保證課堂教學質量。
(三)適度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結合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教學教材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編排和控制,保證學生可以接受。
二、當前初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數學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沒有緊密相連
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效的聯系,忽視了對學生數學知識應用意識的培養,導致學生在生活中并不知道該怎樣運用數學知識。
(二)教學不能與時俱進,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教育推行素質教育。但是很多學校初中數學的教學依然是遵循硬式教育的模式,并沒有改變傳統教學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知識點掌握的檢驗依然是通過考試進行。但是考試的過程中并不能檢驗出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應用情況,忽略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忽視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采用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導致學生學習氛圍受到很大影響。
三、用開放的教育形式訓練學生的應用能力
(一)開設教學活動課
根據教育教學的內容組織學生實際觀察。比如在學習正方體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動手用紙片粘貼一個正方體。這樣不僅僅可以提升學生對正方體的認識,還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數學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文化
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數學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需要教師課堂上對知識內容進行指導,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學習,讓學生發現數學的奧妙。
(三)在各科中滲透教學思想
數學思想的滲透也是學生數學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教師對學生數學知識的教授和解決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認識,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四、在問題解決中激發創造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一)通過設置情景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初中數學教學需要重視對學生思維的發散,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即在學生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正確的解題思維和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
(二)建模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搜集不同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研究,幫助學生全面的認識數學。將實際生活中問題用數學知識進行解決,培養學生思維發散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巧用試驗,活躍氣氛
本身數學知識比較枯燥,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多進行數學實驗,這樣就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還能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參與到實驗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建立一種快樂、輕松的學習氛圍。
五、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的幾點嘗試
(一)建立生活情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在初中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積極的引導學生去感受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教師對此可以采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人們的生活是離不開數學的,現實生活中無論是購物還是體育運動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學生在教學中將這些聯系起來就會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有新的體會和理解。
(二)挖掘知識源頭,體驗應用意識
數學知識是現實應用的原形。在數學的教學中要把單純的理論知識轉換成實際問題。從實際問題入手可以消除學生的枯燥心理,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將數學教學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
六、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自身數學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將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引入到課堂中,運用有效的途徑,采用靈活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發揮數學教學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國仙.關于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的調查研究[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5(06):38-43.
[2]丁弘.試論中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建模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3(S3):108-110.
[3]傅贏芳,張越,張維忠.中英初中數學課程數學應用水平比較[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06):49-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