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
【摘要】隨著一系列財務丑聞出現,公眾對單純的財務數據失去信心,更加關注企業的內部控制有效性以及在有效的內部控制下產生的財務數據。影響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繁多,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內部因素包括治理結構、管理層、財務狀況、企業盈利能力、公司規模、企業成長性、企業文化等,外部因素包括外部審計監督、政府干預、媒體關注、法律規章監管等。外部因素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應該成為以后研究的重要突破方向。
【關鍵詞】內部控制;有效性;影響因素
一、引言
隨著安然事件和世通公司等無數財務丑聞出現,公眾喪失了對單純財務報告的信心,隨后國內國際一系列法案出臺,修改公司監管和審計職能讓公眾重拾對財務報告的信心,內部控制成為最近學術界研究的一股熱潮。影響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繁多,既有企業內部的因素,也有大環境下的外部因素,而厘清影響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主要因素,能夠為建立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提供理論指導。
二、關于內部控制有效性影響因素的文獻綜述
(一)內部因素
公司的特征和內部環境對于內部控制有效性具有重大影響。筆者梳理了近年來的文獻,發現影響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治理結構
通常認為,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可以為內部控制提供保障,降低實質性缺陷出現的可能性(Doyleetal.2007)。MohamedA.Elban-nan(2009)以2003-2005年間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為樣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理結構更加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質量也越高。而股權結構作為治理結構中的重要內容,也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起著很大作用。Shleifer and Vishny(1986)認為股權過于分散會導致股東參與管理的積極性降低,適當的股權集中會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業治理效率。但是也有人對股權集中提出了反面結論,林鐘高等發現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會抑制內部控制實施效果,而股權制衡能力能夠推進內控的實施(2012)。
2.管理層
張繼德(2013)認為管理層重視內部控制的企業內部控制更有效,而Balsametal(2014)研究發現,當公司對高管實行股權激勵時,高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會更加注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對于內部控制有效性的提升有促進作用。
3.財務狀況
張穎(2010)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企業財務狀況能提升內部控制有效性。
4.企業盈利
盈利能力較差的企業會弱化內部控制的有效性(Ge&McVay;,2005)。披露內部控制實質性漏洞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盈利能力低下,負債比例較高(Franklin,2007),財務狀況不佳(Doyle,2007),業績較差的企業。
5.公司規模
披露內部控制實質性漏洞的企業大多是規模小的公司:公司層面的內控缺陷也與公司規模呈負相關關系(Doyle,2007)。
規模大的企業能夠配置更多的資源來確保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形成規模經濟,小企業資源匱乏,因此,規模大的企業,內部控制更加有效(張穎等,2010)
6.企業成長階段
企業生命周期會對內部控制產生削弱作用(Ge&Mcvay;,2005),上市時間越長的企業內控質量越高。處在成熟期的企業,內部控制更加有效(張繼德等,2013;蔚風英等,2015)
7.企業文化
優良的企業文化可以減少企業內部控制中存在的風險,大大提高其有效性(SoniaJaspal,2010)。吳秋生(2015)基于內部控制三目標,將企業文化分為七維度,通過問卷調查發現,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與企業文化密不可分。
(二)外部因素
企業都處在一個大社會環境中,環境中的很多外部因素都會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產生影響,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外部審計
有研究表明,內部控制有效性高的企業大多都聘請中小規模的會計師事務進行審計(曹建新,2009),而變更會計師事務所的公司,內部控制往往存在問題(薄瀾,2012),但同時也有一些研究對外部審計的作用持消極態度。楊德明等(2009)研究發現,凡是披露審計鑒證意見的公司,其審計師的審計鑒證存在著明顯的“報喜不報憂”的傾向。方紅星等(2009)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在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自愿披露的因素中,外部審計尚未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
2.政府干預
在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建設是在財政部等五部委的主導推動下形成的,意味著本用于公司自我防范風險所構建的內部控制進入了政府管制的范疇(逯東等,2013),而在不成熟的轉型市場經濟中,公司有可能為了應付政府檢查,較好地制訂了內部控制制度卻實施效果不佳(劉啟亮等,2012)。李焰和王琳(2013)通過媒體報道五糧液侵害投資者行為的案例分析發現,在迫于大量媒體報道的壓力下,證監會才對五糧液的違規行為進行調查,但調查過程遇到來自地方政府的較大阻力。
但是政府干預并非完全是消極影響,李焰和王琳(2013)認為,媒體報道所帶來的聲譽受損成本會從企業轉移到政府監管部門,媒體的公司治理作用依然可以通過行政機構的介入發揮作用(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
3.媒體關注
近年來,媒體的監督效應獲得了廣泛重視,但其作用仍頗有爭議。在我國轉型經濟背景下,媒體報道能夠引入行政機構的介入(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由于媒體對于信息披露、匯集與擴散發揮著關鍵的中介作用(孔東民等,2013),可能是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執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不同類型媒體的作用可能存在差異,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將報紙媒體劃分為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兩類,政策導向報紙的主管單位都具有官方色彩,具有傳達政策導向的功能(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其披露的內容會給上市公司帶來更大的壓力。市場導向報紙盡管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強的原創性,往往可能會率先曝光一些上市公司的違法違規行為。
4.法律規章監管
孟凡偉等(2007)認為僅依靠企業的自覺性無法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應該利用法律法規強制要求企業披露自身的內控有效性。繆艷娟(2010)指出,必須從法律、法規、公司治理準則、監管政策等不同層次構建一套相互銜接、以獎懲機制為核心的內部控制實施機制。
三、文獻評述
對于內部控制有效性影響因素的研究,學者普遍認為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內部影響因素主要是治理結構、管理層、財務狀況、企業盈利能力、公司規模、企業成長性、企業文化等;而外部影響因素主要是外部審計監督、政府干預、媒體關注、法律規章監管等。然而目前關于內部控制的外部影響因素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全面,在考慮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時,將我國企業的特殊性考慮進去的文獻還有待發掘。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關注我國的特殊經濟背景,以外部因素為切人點,填補我國內部控制研究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