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摘要】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進行“精準扶貧”主戰場。為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改善民族地區的貧困情況刻不容緩。本文筆者將以云南省祿勸縣農村為例,通過分析祿勸縣農村貧困的原因,提出其實行精準扶貧的建議。最后總結我國少數民族進行精準扶貧所面臨的挑戰。
【關鍵詞】精準扶貧;歷程;挑戰
一、研究背景
我國的扶貧道路至今已經走過了將近40余年。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進行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要求,自此,精準扶貧就真正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在我國的扶貧進程中,少數民族地區的扶貧一直是我國政府進行扶貧的主戰場。經過努力.大多數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貧困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自身條件過于惡劣,在當下仍然無法脫離貧困,這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二、云南省祿勸縣農村的貧困原因
(一)祿勸縣農村基本概況
祿勸縣地處滇中北部,距離云南省會昆明市72公里,主要為彝族和苗族的聚居地。祿勸縣國土面積共4228.5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占98.4%,平原面積為1.6%。除了1.6%的地區種植水稻之外,其他大部分地區種植玉米、蕎麥、馬鈴薯或小麥等農作物,糧食產量極低。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主要是畜牧業,經濟來源單一,收入普遍較低。祿勸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貧困人口多、面積廣、程度深,是祿勸縣在脫貧工作中所面臨的重大難題。
(二)祿勸縣農村的貧困原因
1.教育與技能培訓十分落后
在教育方面,2000年以來,國家大規模撤并農村中小學,導致祿勸山區的農村適齡兒童上學只能去鄉鎮中心小學.家長負擔過重,輟學率上升。在技術培訓方面,當地普遍缺乏具有針對性的非農就業培訓和現代農業技術培訓。20世紀90年代末期,當地居民依然采用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效率十分低下。
2.當地居民思維方式難以改變
由于當地居民長期生活在大山中,形成了封建閉塞的價值觀念,對技術進步與接受教育改變生活沒有意識。這就導致了居民無法通過自身的改變來使自己的生活變好。 3.自然生態惡劣 祿勸是典型的山區貧困縣,境內多為山地,絕大部分地區都是種植玉米、蕎麥、馬鈴薯和小麥,造成當地的糧食產量極低,無法滿足當地人民的基本需求。再者,盲目的過量伐木煉鋼、濫砍樹木,整個山區的植被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阻礙。
三、祿勸縣精準扶貧項目實施歷程
(一)大力建設基礎設施
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由國家提供資金、機械、材料等,受資助村村民則按照國家的規劃和要求積極參與項目建設。以祿勸縣農村來說,當地村民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參與建設了村莊的電線、公路、房屋等工程,極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
(二)培訓和推廣種植養殖技術
在實行扶貧之前,村民普遍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和養殖技術。針對這一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法解決:(1)通過種植和養殖技術培訓,提升村民生產生活狀況。(2)建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培養村級科技員。通過這兩項具體舉措,來提升村民種植業和養殖業的發展,讓村民不僅僅能通過種植養殖技術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也能通過這個創造經濟收入。
(三)關注婦女、兒童及貧困人口等弱勢群體
精準扶貧中所有當地人都應參與到發展項目中,使他們能夠表達自己的聲音,行使關系到自己未來的決策權利。婦女、兒童及貧困人口就是需要保障其權利的弱勢群體。對于婦女,可以通過成立婦女組織,增強婦女的參與意識。對于兒童,可以開展兒童助學項目,保障貧困家庭兒童的受教育權。對于其他弱勢群體,應主動關注他們的生活,保障其參與社區發展和利益分享的機會與權益。
(四)激發村民主動獲取發展資源的能力
為了培養祿勸縣農民在主動獲取發展資源的意識.在對村民的技術進行指導時,從直接邀請技術人員變為搭建合作平臺。這樣的方式改變了村民被動接受技術培訓的局面.激發了村民主動接受培訓的意識,體現了村民的主體性。同時使村民能夠具有主動獲取外部發展資源的意識,對社區發展有著推動作用。
四、新時期下民族地區精準扶貧的挑戰
(一)貧困人口數量多,貧困程度深
據統計,2014年民族八省區農村貧困人口為2205萬,貧困率為13.9%,占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31.4%且高出全國貧困發生率7.5%。因此,民族八省區貧困面依然較大,扶貧任務非常艱巨。所以在現階段的精準扶貧中,應該立足于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充分發動村民參與,結合貧困村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精準瞄準貧困村民,精準識別和分析致貧原因,重新發現和傳承村莊資源潛力,充分整合利用外部資源,精準實施多元主題參與的綜合性貧困治理。
(二)扶貧過程中農民參與性不足,文化自覺欠缺
由于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農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日漸式微。因此,在對民族地區進行扶貧中就出現了一個巨大的挑戰——村民自覺文化的缺失導致扶貧項目難以有效的落地生根。這是因為村民在接受外來扶貧政策資金的干預和驅使下,被動或主動的迎合著各種扶貧項目,難以真正的接受。這樣的扶貧方式無法有效的解決貧困村民的實際發展所需。
(三)扶貧開發項目未有效發現和利用民族村寨的獨特鄉村價值
長期以來,各級政府及社會在開展扶貧項目的時候,都非常注重外部資源的輸入,忽視了村莊潛在資源、內在價值及內發動力,從而導致扶貧對象瞄準偏差、扶貧手段單一、扶貧管理與考核機械片面等問題。因此,在對民族地區進行精準扶貧時,應整理挖掘村落民族特色產業,動員和激發村民們重新發現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促進村落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魯可榮,楊亮承,朱啟臻.精準扶貧與鄉村再造[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2]劉以行.昆明市縣兩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