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仁
【摘要】現階段,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逐漸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學生的學習惰性越來越突出。對此,任課教師應注重教學和學生生活的聯系,實施生活化教學,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思想品行與道德修養,促使小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策略建議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生活與社會化發展需求是課程教學的基礎。為適應該要求,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師應將教學植根于小學生的現實生活,巧妙尋求《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連接點,架通課堂教學和社會生活的溝通橋梁,提高小學生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知識的感受力、體驗力、內化力。下面就從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入手,探究提出具體的生活化教學策略。
一、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
《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綜合性很強,且其基礎是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生活性特點非常顯著。和小學中年級相比,高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不管是教材的編排還是教學內容或教學方法都有鮮明的特色,概括而言就是綜合程度高,內容廣博,很多內容從空間或時間的角度上看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遠的距離,這對教師實施生活化教學提出了很大的挑戰。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的根本意義就是生活的變化,生活時時刻刻都在改變,生活始終涵蓋教育的意義,所以生活即教育。由此可見,教育本來就存在于生活中,和生活經歷相同的過程,教育不能與生活脫離,生活也不能與教育脫離。
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重點就在于讓學生在學習環節獲取和生活有關的真實體驗與感悟,以靠近生活為主要形式學習知識。小學生形成優良品德離不開現實生活的熏陶與錘煉,社會性發展和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所以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必須融入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方法開展教學活動,列舉生活中的案例,充分激發出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變得活潑、生動,教學效果更好,有利于促使小學生提高思想品德素質與社會生活能力。
二、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建議
(一)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和生活的聯系
如果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離很遠,那么怎樣才能有效激發出小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課程知識的積極性并成功實施德育呢?這是小學高年級教師心中普遍存在的困惑。所以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強調教師注重尋找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之間的連接點,深化課堂教學內容和生活的聯系,這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基礎和關鍵。
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工業發展”的內容時,就可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廠礦參觀,如果條件不允許,則可融入和學生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內容體現工業的發展。就拿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電視機來說,教師可組織學生調查自己家里第一臺電視機的樣子,之后又換過幾次,分別換成什么樣子的,如果現在要換電視機又會選擇哪個品牌。通過將這些生活化的內容引進課堂,教師成功聯系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實現《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生活化。又如在講解關于“舊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內容時,由于該知識點和學生現在的生活相去甚遠,教師就可為學生介紹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時遭受的深重災難,讓學生認識到這不僅是過去,還影響著現在的生活:就像大家去香港或澳門旅游需要辦很多手續一樣,由于它們回歸祖國的時間不長,不能像去其他省份那樣便利;且眾多國寶文物被西方列強奪走,至今未歸還,從而激發出小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引領小學生走進生活并熱愛生活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文化知識來源越來越廣泛,課堂學習也只在學校生活中占據較小的比重,學生的知識有可能源自現實生活,也有可能源自雜志、報刊或網絡等,接收信息的途徑有很多。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側重指導高年級小學生從多個層面、多個渠道獲取信息,并在信息的獲取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走進生活,以達到認知目標,形成熱愛生活的態度,掌握更多信息與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環境保護”的知識時,就可先讓學生進行課前探究,發現生活中的污染現象。果然,學生們紛紛發現學校四周的環境污染現象很嚴重,很多人在垃圾桶外堆放垃圾,沿河到處都能看到泡沫、塑料袋,還散發著濃濃的臭味等。要想改變這種現象,只依賴小學生是無法實現的,如何才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呢?這需要發動學校力量與學校周邊的居民,開展“碧水行動”。在教師的帶領下,小學生到實地進行考察,掌握第一手信息,分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思考治理環境污染、提高環境整潔度的方法。在整個課堂討論活動中,教師引領小學生把從教材中學到的知識和實實在在的生活密切聯系起來,積極走進生活,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觀察、分析、體驗、感受,學會反思自己日常的生活行為,使《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更貼近,在生活中教育學生,不僅實現了德育目標,還讓學生形成了保護環境、熱愛生活的意識。
(三)整合教學和學生的家庭生活教育
人們常說,家長如教師,教師如家長,家長和教師在教育方面往往存在相容性,學生一般在兩者言行舉止的影響和感染下慢慢形成思想品德和價值觀念。而家庭是每一名小學高年級學生長時間接觸的成長環境,且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多元教學特點鮮明。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家庭生活教育結合在一起,實施生活化的教育和教學,構建小學生的道德修養體系。所以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務必要整合家庭生活教育,確保德育滲透到小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內容時,不僅可為學生講述自己小時候的成長歷程,說明家庭對自己在道德、學習與修養等方面的教育、培養,還可為學生介紹幾個歷史名人所接受的家庭培養,讓學生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小學生正確樹立關愛父母、關心家庭的責任意識。教師還可為學生設計家庭任務,讓他們回家之后觀察父母關愛自己的舉動、行為,切身體驗父母為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從而融合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家庭生活教育,深化《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主旨,提高生活化教學效果。
(四)在實踐與體驗中統一教學與生活
說一百遍不如做一遍,讓小學高年級學生回歸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這不但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教學的又一切入口,更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最終的教學目標。所以《品德與社會》教學不能為狹隘的課堂空間所局限,更要避免紙上談兵,要讓學生大膽走出校門,走進社區、機關、工廠等場所,積極融入社會現實生活,在做中積累生活經驗,實現對思想品德認知的再體驗,從而形成社會生活技能,正確樹立社會生活觀,做到教學與生活統一、知識與行為統一。
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誠信”的知識后就可從做入手,強化《品德與社會》教學和現實生活的關聯,讓學生搜集和誠信有關的名人名言、名人逸事等,并組織學生開展法庭模擬實踐活動,辯論熱點新聞——奶粉含肉毒桿菌,通過辯論深刻認識誠信是多么可貴;最后還可組織學生自行編寫和誠信有關的信息,將其發送給自己的朋友、親戚等。如此一來,在做的驅動下,教師進一步打通《品德與社會》課程在教學與生活中的道路,在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讓小學高年級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獲得真實的、豐富的情感體驗,和諧統一知與行。
另外,在時下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下,教師應促使高年級小學生樹立牢固的節儉意識,激勵他們參與實實在在的節儉行動。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話題“節儉從我做起”,讓學生及時了解國內各種資源匱乏的情況,直觀認識節儉的重要性,并討論平時在生活中常見的浪費資源的現象,讓小學生明白怎樣節儉和節儉的必要性、迫切性。為將課堂知識向課外實踐延伸,教師還可要求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實踐活動,有的小組負責為節儉日設計海報,在教室或校園內張貼,提醒學生們時刻保持良好的節儉習慣;有的小組負責和自己的家人制訂具體可行的節儉計劃,填寫節約糧食或零花錢的調查表,探討家庭節儉的具體方法;有的小組可繼續搜集關于節儉的經典故事,并深入探討節儉話題,總結節儉小技巧等。生活中還存在很多浪費的現象,教師可組織小學生搜集,養成敢于制止他人不良行為習慣的意識,廣泛傳播傳統美德。通過將小學生在課內學到的知識拓展到課外實踐活動之中,教師讓小學生逐漸領會節儉的重要意義,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樹立并踐行節儉意識,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三、結語
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性,致力于將學生帶進生活之中理解思想品德,把課程教學生活化。在教學實踐中,圍繞生活化教學理念,教師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基礎,將生活中的素材、資源等引進課程教學,在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促使學生獲取品德與社會知識,并培養能力,陶冶情操,加深情感體驗,讓高年級小學生真正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形成優良的思想品德,提高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沈光標.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J].科普童話,2016(23):16.
[2]劉洪冉.淺談如何上好小學品德與社會課[J].新課程學習(上),2014(08):106.
[3]吳娟.探究生活化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23):71-72.
[4]羅利紅,余明用.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生活化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