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瑩
【摘 要】本文闡述國內外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情況,并探討基于知識轉移理論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體系的構建措施:積極推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建設;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推進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強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和認證;優化資源整合,發揮校園創新創業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
【關鍵詞】知識轉移 高校 創新創業教育指導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C-0175-03
近年來,專家學者和管理實踐者對知識轉移理論在跨國企業經營管理、項目管理、團隊管理等實踐中的應用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圍繞知識轉移的概念、分類、過程及影響因素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對于企業培養新的管理團隊,開拓新的市場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樣,將知識轉移理論回歸教育教學領域中進行研究和指導實踐,特別是在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一、知識轉移理論研究概述
知識轉移包括知識發送方和知識接收方兩個主體,客體是知識,客觀條件是傳輸的途徑,目標是能夠利用知識來指導行為。專家學者的研究各有側重,如Szulanski強調知識轉移是一種特殊的知識共享機制;Holtham指出知識轉移是一種溝通的過程;Levine和Gilbert認為當知識的轉移和知識的創造與獲取融為一體時,知識的轉移才有價值;Daveport和Prusak把知識轉移分成知識傳遞(擴散)和知識吸收(應用)兩個過程來進行研究。Szulanski在1996年提出知識轉移的四階段模型是對知識轉移過程較著名的論述,即首先是初始階段,主要是識別有價值的知識,并決定是否轉移該知識;其次是實施階段,雙方建立起適合知識轉移的渠道,提供方向接受方傳遞知識;再次是調整階段,主要是接受方對于被轉移的知識進行調整,并能夠在新的情境中應用。最后是整合階段,接受方通過制度化將獲得的新知識融合成為自身的規范或習慣。另外,轉移知識的類型劃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轉移的層次可分為個體、團隊和組織三個層次,不同類型的知識在不同的層次間轉移均依托不同的形式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傊?,對知識轉移的研究離不開四個要素,即知識特性、知識發送方、知識接收方和轉移環境。
二、國內外對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與實踐情況
近年來,在國家大力倡導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形勢下,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和實踐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房汝建等提出從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體系等方面來對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整體設計。王賢芳等提出從確立科學的理念、完善保障機制、加快師資隊伍和課程建設、推進實施體驗式教學、加強創業文化建設等方面著手,重新審視和構建我國創業教育體系。薛慧借鑒生態學理論,提出構建涵蓋保障體系、課程體系、實踐育人體系在內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體系。李曉華等認為地方高校要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立足學校實際,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教育目標體系,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建設,搭建多種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注重第一、第二課堂以及實踐、實訓平臺的互動。
國外的創新創業教育始于20世紀早期,近年的研究和實踐成果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铝植枺↘elinboer)認為“創業教育”是未來人們除了學術性和職業性之外應學習和掌握的第三本教育護照。Runc通過實驗證明,教育可以提升每個人的創造的潛能。Cskszentimihalyi則認為創新、創造能力是個人(Person)、系統(Field)和特定領域(Domain)三者交互作用的產物。Plaschka和Welsch從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認為創業教育是全新的生產力,能夠造就大批創造性人才,真正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物質生產力,提高科學成果轉化率,是創新、生產力和有效競爭力的關鍵。Bechard提出,創業教育作為全新的教學模式,以正式化的教學方式教育每一個對商業創造或企業發展有興趣的人,應該成為滲透于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Colin和Jack則認為,創業教育通過提供學生具備認知創業機會能力的一種教育過程,使他們具備從事創業活動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質。
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方面,美國百森商學院(Babson College)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通過創新性課程教學、外延拓展計劃教學支撐,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重視基礎科研和實踐應用的相互轉換,教育大學生從創業者角度綜合考慮專業特長、個人能力及社會環境,從而系統規劃整個創業流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ETU)通過開設形式多樣的創新教育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競賽活動,旗幟鮮明地體現了“創業型大學”特色。
三、以知識轉移理論指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意義
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由此可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承擔起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
各高校在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不但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辦學條件和資源,揚長避短,更要針對不同的生源,因材施教。因此,高校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有利于推進專業教學改革、師資團隊建設、學校實驗實訓條件改善、提高學生素質,為解決高校專業同質化,缺乏辦學特色等突出問題奠定基礎。
事實上,除了少數高校在個別典型項目上的創新創業教育取得積極的成效,大部分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中還是遇到了不少棘手的問題,包括地方政府和高校本身重視不夠,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滯后,與專業教育結合不緊,與實踐脫節;教師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欠缺,教學方式方法單一,針對性實效性不強;實踐平臺短缺,指導幫扶不到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
創新創業教育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與傳統的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存在很大的區別。用知識轉移理論來指導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可以系統地規劃出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架構,并以此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當前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
知識轉移理論在企業管理實踐中的應用成效顯著,它可以有效解決好知識特性(創新創業的知識和技能)、知識發送方(高校教師、企業管理者、政府和社會)、知識接收方(學生個人、創新創業團隊)、轉移環境(校內實訓中心、企業實習基地、競賽等)、轉移模式(課堂教學、模擬實訓、企業實習、校園創業等)等因素的協同互動,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問題。因此,以知識轉移的理論指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基于知識轉移理論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體系的構建措施
基于知識轉移理論要從創新創業知識的特性、創新創業知識的發送方和接收方、創新創業知識轉移的過程(機理)及轉移的環境等五個方面對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體系建設開展研究和實踐探索,對應的研究和實踐內容包括五個方面: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專業技能訓練和認證。
(一)積極推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創新創業知識包括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融入專業課程體系相對容易,但隱性知識的轉移卻對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根據各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目標的要求,探索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對專業課程進行調整,建立專業帶頭人制度,組織專業教學團隊研究、開發和整理各類專業課程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將這些資源應用于專業知識的教授和專業技能的訓練中,并逐漸形成有遞進層次、有銜接機制、有完整體系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學科前沿、參與專業實踐的能力,反過來促進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二)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創新創業知識轉移的過程相對復雜,要實現知識轉移的成效,教師與學生應采用互動式、團隊協作式的項目教學方式。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指導既要抓住日常的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訓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思維、團隊協作的能力;更要注重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創業實踐的機會,如指導學生團隊創業項目、研討和體驗校園創業項目、網絡創業等。另外,教學和實踐中大力提倡和支持教師改革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采用問題導入、工作任務(項目)攻關、團隊協作、沙盤演練、跟崗實習、翻轉課堂等新形式組織教學。同時,注重學生學習和訓練過程中的考核,從個人(團隊)的素質、表現和成效等多維度去考核學生。
(三)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建設。作為創新創業知識的發送方,教學團隊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良好的素質和高效的運行效率,還需要注重團隊建設的層次性,包括專業教師、企業管理人員、輔導員乃至學生創業團隊都可以成為創新創業教育團隊的成員。團隊成員要良好地分工和協作,形成的梯次的層級,對不同需求、不同潛質、不同發展目標的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和創業指導。同時,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師資力量的培養體制,通過引進、送培、進修、企業掛(兼)職、合作培養等方式不斷提高團隊的能力和水平。鼓勵和支持專業教師到企業、科研院所掛職、兼職,聘用優秀校友、企業高管來校擔任創新創業導師,充實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團隊的力量,保障創新創業項目穩步推進,取得豐碩成果。
(四)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創新創業知識轉移的環境主要指高校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的設施、平臺以及營造的創新創業氛圍。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是保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基礎設施”,高校要保證人、財、物的投入。一是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創業項目孵化園、創新創業工作室、實驗實訓中心、校企合作項目(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等,集聚校內外的創新創業教育資源,特別是吸引來自科研院所、企業的項目合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學生創業指導服務的專門機構,對內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指導、幫扶和信息咨詢等服務,對外接洽企業、行業協會、教育培訓機構、人才服務機構、科研院所等,拓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資源。三是加大力度對平臺及創新的創業成果進行宣傳和推廣,吸引廣大師生、企業和社會的關注和投入。
(五)推進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強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和認證。創新創業教育要融入專業課程體系,需要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從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對原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分解,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課堂、項目教學、團隊協作等創新教學方法,研究和探索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扎實的專業技能是高校(下轉第192頁)(上接第176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基礎。高校要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必須下大力氣抓好專業技能訓練的基礎工作,推進實驗實訓教學改革,組織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創新創業大賽、企業跟崗實習,引進職業等級的鑒定考試,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訓練,提升學生自主創業或參加團隊創業的能力。
(六)優化資源整合,發揮校園創新創業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利用學校董事會、校政企合作基地、上級主管政府部門的支持,整合學校大學生創業園、項目孵化園、創新創業工作室、實驗實訓中心、校企合作項目(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的資源,搭建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扶持大學生團隊在校的創新創業項目,對取得顯著成效的項目和團隊,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使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營造良好校園的創新創業氛圍。
【參考文獻】
[1]盧莉,郭勇.高校學生創新團隊知識轉移效率影響要素研究[J].管理世界,2015(6)
[2]林楓,徐金發.國外知識轉移研究述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3]徐世平,史賢華.國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述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