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要】本研究旨在觀察與分析小學高年級學生親子共學 Scratch 程序設計互動情況,及其對小學生獨自解題的影響,并探討Scratch 使用心得與親子共學效果。親子共學過程中,以現場觀察、課后訪談等方式收集研究資料。針對Scratch 程序語言學習,家長與學童都認為 Scratch 很有趣,適合小學生學習。此外,家長和孩子們對于能有機會一起學習程序設計都表示歡迎,并相信如果這個方案能堅持開展,一定會對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關鍵詞】親子共學 親子互動 Scratch 程序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30-02
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指導綱要》中指出信息技術需要培養學生信息擷取、應用與分析、創造思考、問題解決、溝通合作能力,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而當前小學的計算機課程主要著重于軟件的教學,例如:文字輸入、文字排版、幻燈片制作、繪圖等,但對訓練學生邏輯思考及解決問題方面的內容,計算機課程則是很少涉及。
程序設計就是問題解決的歷程,孩子學習程序設計后,能以明確的、正確的及可實行的模式來敘述解題方法;另外孩子將來想要建構成功的生活,必須學習溝通或控制的工具、方法,而程序設計正是孩子需要學習的技能。
近十幾年來有越來越多以合作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為目標提出的研究,除了合作學習的研究外,還有國內學者針對親子共學進行研究。上述親子共學的相關研究顯示,家長與學生都從親子共學中得到正面的學習效益,不過,親子共學的學習內容主要集中在英語一類語言的學習上,較少應用到其他科目學習中。
程序設計為信息科技中持續推進的引擎,因此,若能使學生在小學階段即開始接觸程序設計,可及早培養其具備現代公民所需信息素養。然而一般程序設計有著較高學習門檻,初學者容易面臨許多學習挫折,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若能由家長陪同學習程序設計,可使其易于親近程序設計,獲得較佳的學習效果。然而,由于家長并非都具有豐富的計算機相關知識,尤其很少家長學過程式設計,因此家長的程序設計能力未必優于學生。親子共學程序設計中所展現的親子互動,理應不只出現家長協助學生學習,也可以出現學生協助家長學習程序設計的情況。
Scratch 是一個低門檻、高延展性的多媒體程序設計軟件,適合小學生學習。我們針對小學高年級三親子組為研究對象,開展親子共學的方式進行Scratch程序設計教學,每組家長與學生共享一部計算機。由于親子共學程序設計不在小學正規的教學范疇內,因此,本研究利用寒假電腦研習的方式進行。研習為期3天,共3節課,每節30分鐘。在每個教學段落后,教學者會保留一段時間,讓親子進行合作練習及解題。
本次實驗創作項目內容為,三天的時間教會親子家庭從簡單的程序設計到利用軟件進行電子相冊的設計。最終利用學習知識完成一個較為復雜的動畫制作。
經過實驗后,我們從幾個不同角度來說明親子學習的成效。
一、親子學習互動情況
整體而言,家長積極協助學生學習,易于形成學生對家長的依賴。學生則很少能協助家長學習。
二、Scratch 使用心得
學生皆認為 Scratch 程序設計相當有趣,適合自己學習,家長也覺得Scratch 程序設計適合小學生學習。
三、家長學習心得
家長自認對于孩子的學習幫助不大,但學生都表示以后希望能與家長再次參加親子共學課程,有些家長自認在此次共學過程中,對子女學習幫助有限,并擔心學生因親子共學而養成依賴心理,但對于開展親子共學的方式較為肯定。
雖然參與本研究家長均未曾學習 Scratch 程序設計,且計算機使用經驗粗淺。在親子共學過程中,仍以家長引導學習為主,學生很依賴家長的協助,較少出現親子互相討論解題方法、交換學習心得的情形。而家長的帶領方式也就影響了學生獨自解題的表現;而且家長本身少有親自練習的機會,因此在共學過程中學習收獲相對有限。但家長與學生都認為 Scratch 很有趣,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此外,家長和孩子們對于能有機會一起學習程序設計都表示歡迎。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家長與學生若能固定時間輪流擔任操作者與觀察者,家長增加親自練習的機會,學生則會增加擔任觀察者的時間,在親子合作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協助家長學習,增進親子互相協助學習的互動,而家長與學生也可以從共學歷程中得到較多收獲。
因此,如果我們程序設計學習多引入配對式的學習方式,將會使我們的學習效率大大提升,這樣的方式也將更有利于學生接受。
參考文獻:
[1]楊曉莉,鄒泓.青少年親子溝通的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年01期
[2]肖群忠.孝與友愛:中西親子關系之差異[J].道德與文明,200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