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加深。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將幸福與道德相聯系的觀念,主要強調的是大學生要追求精神幸福而不是物質幸福。本文通過對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探究找出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幸福觀 教育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31-02
大學生作為人格較為獨立的群體,對事物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是由于剛剛步入社會,容易對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產生幻想,導致思想觀念扭曲。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對大學生的發展有著消極作用。馬克思主義強調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相統一,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升大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
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教育意義
每個人對于幸福的定義是不同的,每個人也都有著追求幸福的權利。馬克思主義強調“人類事業”。將一切幸福的標準定在為人類事業做貢獻上。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道德的至高點,將幸福與德行一同思考。對于個人來說,應該自覺地將幸福的追求建立在崇高的道德基礎上,這樣才能為社會,為國家盡一份力量。
當前大學生對于“幸福”的概念大多數人都還處于混亂的狀態。因社會環境及成長環境的不同,有些大學生對于“幸福”的概念還僅僅停留在物質的豐富上。將物質奉為幸福的最高點。他們對于物質的過分追求以及執著,導致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形成。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教育能夠從思想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將個人利益放入到集體利益中去,如果需要的話舍棄個人利益。一個人只有能夠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夠獲得幸福,幸福的原因各種各樣但是不幸福的原因多種多樣。
二、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的途徑
(一)正視學生的合理需求
首先,對于在校期間學生在學習以及生活上的合理需求,學校要盡可能去滿足。因為只有在基礎設施完善,教學條件良好的環境下,學生才能夠感受到學校對其關懷,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過上幸福的大學生活提供物質條件。同時要打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例如在學校的告示板上張貼關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念的文章,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建造美好的精神家園。這樣一來,學生在充滿活力以及知識的校園中感受到精神的富足,對于學生建立正確的幸福觀念有著積極作用。
(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中的幸福觀教育
在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設課程中將“如何樹立正確的幸福觀”進行重點講解。通過課上的積極引導與體驗式教學,讓學生認識到真正的幸福的同時教會學生如何提升自我幸福感。在思想道德建設課程中利用舉例子、提問或創設情境的方式為學生打造充滿幸福感的環境。例如,利用我國民族英雄的故事來弘揚愛國主義,幫助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的精神,這說明心存國家的人一定是幸福的。另外可以舉行辯論會讓學生了解正確的金錢觀念。題目可選取與當代大學生息息相關的,例如奢侈品是否能讓我們感到幸福。在這樣的講課形式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到合理的金錢能夠帶給人幸福感,但是對于物質的過分沉溺就會使人墮落。
(三)引導學生參與實踐
只在思想上進行幸福觀念的建構是不夠的,學校應該多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對于創造幸福的意識與能力。在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中,讓大學生提升自己的潛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從而獲得身體上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在校期間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仍然秉持正確的觀念享受到更多幸福感。例如學校可以組織“志愿者活動”。組織學生去養老院慰問老人或者到偏遠鄉村支教。讓他們在實踐中發掘自身的價值,原來我不是僅僅為了滿足日后生活上的物質需求而努力學習,我是為了給他人帶去歡樂與幫助而努力奮斗。這樣的精神上的富足相比物質上的滿足來得更持久,是平常玩手機、打游戲的過程里體會不到的。
總而言之,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強調的是精神上的富足,注重精神而非物質。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完善的重要階段,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幸福觀教育既是社會對于大學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僅關系著大學生人格的形成,同時對于社會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讓大學生能夠在日后的工作以及生活中消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以及個人主義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鄧先奇.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指引下的大學生幸福觀教育論略[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6):47-49.
[2]覃青必. 論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J]. 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3):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