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瑾
【摘要】教育教學質量是職業教育生存、發展的生命線,進行有效內部質量監控與評價是提高職業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主要途徑,本文重點討論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內部監控與評價運行系統的組成、運行模式及主要監控點。
【關鍵詞】職業院校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2
黨的十九大提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打鐵還要自身硬”,職業教育要想讓人民滿意,關鍵是提高自身質量,即教育教學質量。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職業院校必須建立有效的內部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并維持高效運行,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本文旨在探討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內部監控與評價運行體系的構建。
一、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內部監控與評價運行系統的組成
職業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運行系統可分為3個子系統:教學質量策劃系統、教學質量監督系統和教學質量控制系統。其中教學質量策劃系統由校長領導的校級質量監控機構(通常設在教務處)和教學質量督導機構(督導辦)組成,主要負責制定教學質量的決策和規劃;教學質量監督系統由教學質量督導機構及其領導下的各級督導組和信息組組成,主要負責教學質量的監督與評價工作;教學質量控制系統由校級質量監控組織、院系質量監控組織和教研室組成,主要負責教學質量的控制與改進。三者關系如下圖:
二、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內部監控與評價運行系統的模式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的PDCA循環模式,是20世紀著名質量管理大師William E. Deming所倡導的質量管理通用模型,又稱戴明環。根據此模型,教學質量監控活動可以分為四個環節,即:計劃(Plan),執行(Do )、檢查(Check)、處理(Action)。
P(Plan)計劃,包括教學質量達成目標的確定及活動計劃的制定;D(Do ),執行,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內容;C檢查(Check),檢查,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析對錯,明確效果,找出問題;A(Action)處理,對檢查結果進行處理,對成功經驗加以肯定,并予以標準化,對失敗教訓也要總結,以免重現,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解決。
四個環節不斷循環反復,每循環一次教學質量提高一部,不斷循環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三、職業院校教學質量內部監控與評價運行系統的監控點
按教學活動的環節,在三個方面設立監控點:教學輸入監控、教學過程監控、教學輸出監控,將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師資隊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學業考核、畢業生用人單位反饋、社會評價作為教學質量的監控點。
1.教學輸入監控
(1)專業設置。專業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時應首先對專業設置是否符合培養目標進行監控,是否存在社會需求,是否符合區域經濟、行業、產業和社會發展需求,是否具備專業設置所需的軟、硬件配備,專業在學生、家長中的認可度。
(2)課程設置。課程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應在行業、企業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從而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在監控課程設置環節時,應評價課程設置是否與專業培養目標相一致,是否與專業口徑相適應,是否符合人才成長規律。
(3)師資隊伍。師資隊伍是職業院校提高教學質量、形成辦學特色的關鍵。建設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職業院校教學質量保障的基本要素。在監控師資隊伍學歷、職稱、年齡配比,確保形成教師隊伍梯隊建設。另外,職業教育要培養學生應用技能和實踐能力,以滿足社會一線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尤為重要,企業一線人員授課所占總學時的比例接近50%比較合適。
(4)經費及設備。職業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經費及設備投入是基本后勤保障,重點監測財政撥款、專項經費立項及使用情況、社會(企業、團體、個人等資助情況)、學校校內實訓條件、校外實訓基地建立及使用情況、生均占有教學資源情況等。
2.教學過程監控
(1)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職業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的最主要途徑,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職業教育的課堂教學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要素組成[1],進行課堂教學監控時,應注重對教學內容及處理、教學對象及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制定與落實、教師教學基本功與課堂互動交流、教學環節及控制等要素的評價。
對課堂教學的評價,除傳統的督導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外,更要注重教師的自我評價,即教學反思。
(2)實踐教學。實驗、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不僅僅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更是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職業教育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實驗、實訓教學(含實踐考核)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符合職業能力的實踐機會。對實踐教學的監控,要評價其是否具備實習、實訓條件(包括場地、設備、師資),實訓教學計劃是否符合人才培養需求,還要評價實踐教學所占比例是否達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相關實習實踐的規定。
(3)成績考核。學生學業考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務部門管理水平的綜合考核。學業成績考核的監控,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確對待學業成績考核;其次要完善考核形式,將考查、考試、答辯、畢業設計等多種考核方式合理應用在不同專業、不同課程、不同階段的考核中;最后,考核主體要多元化,形成學生、教師、企業、社會全方位、立體化的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多元化的考核,促進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3.教學輸出監控
(1)就業率。就業率是反應一所學校辦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2],也是評價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硬性指標,因此要建立就業率預警機制。就業率連續兩年低于所在地區同類學校就業率應預警;就業率連續兩年呈下降態勢應預警。同時要對同一學校不同專業進行橫向對比,設置專業預警系統。
(2)行業、企業用人單位反饋。建立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與畢業生、用人單位保持聯系,對畢業生、用人單位進行監控,收集他們對學校教學工作的意見和建議。檢測指標包括:就業率、崗位穩定率、學用結合程度,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和認可度。
(3)社會評價。職業院校要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宣傳學校的各種信息,另一方面要了解各界對學校的教學質量的評價,以改進教學。
參考文獻:
[1]羅敏杰.唐冬生.對高職高專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8.(8):113-114.
[2]馬樹超.郭揚等.高職高專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