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榮榮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附錄中指出開設《先秦諸子選讀》課程,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遺產,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而應與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發展跟不上其速度。這導致世風浮躁,急功近利,人情淡薄。尤其是年輕人自私自利,責任意識缺乏,沒有崇高的理想。加之課堂的功利性,對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教育的嚴重不足,近年來,校園問題層出不窮,問題學生越來越多。語文課堂需要老師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天下為己任。
選修教材《先秦諸子選讀》中選入了最代表諸子思想的篇章,是對學生進行擔當精神教育的極佳教學資源。先哲們觀點不同、主張迥異,但都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都是為救治動蕩社會開出藥方。這種責任感源自那個改革時代獨特環境下產生的憂患意識,而這種憂患意識的深層是對他人對天地自然的覺解敬畏、深情遠慮和悲天憫人的摯愛情懷。當人有了憂患意識,開始承擔責任時,便催生了自身的堅強的意志和奮發的精神,便積極主動地去完善自己的修養,追求理想人格,成就人生。先秦諸子言論中凸顯出的偉大的社會責任意識、強烈的憂國愛民精神及執著的理想人格追求情懷共同構成了先秦諸子身上共有的、可貴的“擔當精神”。具體梳理見下文。
一、社會責任意識
諸子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的憂患意識,直接外化為匡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孔子。
孔子“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的社會責任意識
《先秦諸子選讀》第一單元便是《論語》選讀。第一課便是“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第一則“儀封人請見……”直接表現了孔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孔子的人生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改變天下無道的現實,使它向著有道的境界前進。在選擇了這一目標后,孔子從來沒有動搖過,并為此周游列國長達十四年之久。衛國儀這個地方的封疆官是孔子屈指可數的知己之一。他說:“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天下無道,上天將讓孔子宣示大道,做人民的導師哩。
可是,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類的人對孔子不理解,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瀟灑自足。楚狂接輿更是嘲諷孔子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勸阻孔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孔子則認定自己有責任挺身而出,努力改變社會現實。面對長沮、桀溺的不屑,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天下無道就是他投身于社會改革的巨大推動力。“仁以為己任”“死而后已”,也許是對他一生最好的概括了。
不僅如此,孔子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還表現在他那悲劇性的執著上。為達到目標,他百折不撓“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在明知道術不能推行的情況下,仍“知其不可而為之”。雅思貝爾斯說:“這正是他幾千年來的偉大之所在”。孔子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凝聚和糅合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中,薪火相傳,綿澤至今。
二、憂國愛民精神
1.孟子的民本意識
孟子與孔子的經歷相似,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孟子將孔子“仁”的思想發展成“仁政”思想,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從而將孔子的憂患意識延伸出更廣闊的范圍,形成直面現實的憂國愛民情懷。
關于憂民,孟子如是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要想成為天下的王,就要樂民之樂,憂民之憂。
關于這一點,荀子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念:“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都體現了他們的“民本思想”及憂國之情。
2.墨子的“兼愛”精神
墨子尋求世亂的根源,將他歸結為一種自私的愛,即自愛而不相愛。墨子認為天下所有的禍害、篡奪、仇怨、憎恨的發生,都是因為人跟人不相愛,而要消除這些混亂,就要“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相愛”就是普遍地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互相愛,這樣,自然就會“交相利”即互相使對方得利。
雖然孔子和儒家所主張的愛是有差等的,而墨子主張的愛,則是普遍的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的愛,但孔子的“仁”和墨子的“兼相愛”都有人要關愛他人的意思。
三、人格追求情懷
1.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人格追求意識
面對責任,孔子深知任重道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因而特別強調修己。孔子認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民,修己以安天下,提升自己的修養來承擔社會責任。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喜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孔子對德、學、義、喜等人的內在價值和修養不能施行的憂慮。做不到“內圣”,那么“外王”的理想便無法實現。
孔子強調學習。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又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所說的“學”有特殊含義,不僅指學習知識和技能,更是指人格修養。
孔子說,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而言語謹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來匡正自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學之士。還說自己只知道一個好學的弟子,就是顏回,他“不遷怒,不貳過”,這顯然是就品行修養而言的。
2.孟子“善養吾浩然之氣”的人格追求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要在艱難困苦中磨煉心志,養成“浩然正氣”,達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境界。
孟子提倡浩然之氣和大丈夫氣概。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有這種浩然之氣的人,堅持道義就像磐石一樣堅強。“居天下之個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這種執著于道義,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充滿浩然正氣的人可謂真正的大丈夫。而只有真正的大丈夫才可以擔當社會的重任,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挺身而出,為民族大業和人民利益舍身取義,殺身成仁。
3.莊子“逍遙游”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
人生在世,應當有高遠的追求。“故夫知效一官、行此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不過是達到了人生的一種小境界而已。“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榮子,以及“御風而行”,不曾迫切追求福祉的列御寇,都未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那利用陰、陽、風、雨、晦、明六氣變化,而游于沒有止境的宇宙當中的人,不偏執自我、不汲取事功和名聲的至人、神人、圣人才達到人生至高境界——逍遙游。
逍遙游的境界我們一定達不到,莊子的觀點我們也可以不完全認同,但他思想的精髓我們應接受,即人生在世,應當有宏大高遠的志向,應不斷提升精神境界的思想。
總之,當今社會方方面面都急需傳統文化的弘揚,尤其是擔當精神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擔當精神,擔當是時代的呼喚,是品質的彰顯,是意志的錘煉,是價值的體現。高中語文課堂更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擔當精神的引導,教師需要擔當精神,引導學生建立責任意識;學生更需要擔當意識,樹立遠大理想,為中華再度崛起而努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