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啟春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聽過許多“優質課”:盡管授課內容不同,但方式卻大同小異:通常是老師先講,然后設計問題讓學生回答,作為檢查講授效果的依據。
為了這次“表演”,老師往往提前“彩排”多遍,老師問什么問題,哪個學生回答,以及怎樣回答都安排的詳細而周密,師生配合的“天衣無縫”。表面上這樣的課“無可挑剔”,其實問題很多。
老師只重視學生答,忽視啟發學生問,學生被老師設計的問題牽著鼻子走,使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不高。教學中向學生提問固然重要,但光由老師問,學生答,這種固定模式常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不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對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不利的。
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作為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突破口已勢在必行。中國教育家歷來重視“問”,把“勤學好問”“不恥下問”視為治學法寶。李振道教授指出:“做學問,先學問;先學答,非學問。”難怪有人把“?”比作“打開智慧大門的金鑰匙”;“成功道路上的拐杖”……充分說明:會問是具有探究能力的標志 ,是創新的“催化劑”和“發動機”。
多年來,語文教育只強調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根本沒把“問”當作一種“能力”。聽、說、讀、寫固然重要,但忽視問的后果是相當嚴重的。聽、讀是學習的方式,說出的和寫出的東西是自己的感受。感受從哪里來?從思考、探究中來。思考、探究的過程,是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問”的過程。只有經過“問”,才能把別人的東西消化、吸收為自己的東西。然后才能夠“下筆如有神”。“問”是由聽、讀到說和寫的橋梁和紐帶。
“1999年團中央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全國十個省市的近萬名6-18歲的青少年作了調查:課堂上主動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僅2.9%。”很顯然,年級越高,學齡越長,提問的主動性越差。中科院博士生導師張梅玲指出:“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問,問是探究、思維的火花。沒有問,哪來思考?沒有思考,哪來創造?沒有創造,哪來發展?沒有發展哪有民族的希望嗎?”如果我們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敢問,不想問,不會問,那我們的教育還有什么希望?
在授課結束時,老師一般會問:“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嗎?”如果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沒有了”,老師才滿意的走下講臺。老師常把“沒有問題”作為學生學會了的標志。殊不知,“沒問題”卻說明了大問題。一堂好課不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課,而是“有問題”的課。學生的問題越多,探究的欲望越強,鉆研得越透。
把“問”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只有掌握廣博的知識、較強的理論水平以及扎實的專業知識,才能在課堂上旁征博引、深入淺出、游刃有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位老師要想以大量、新鮮、準確、生動的知識撞擊學生的心靈,保持長久而強烈的知識魅力,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去更新知識。因為“陳舊的知識如同失效的彈藥一樣,只能使教學變得沉悶、乏味。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適應新的形勢。妄圖用一張文憑混到底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昨天的知識培養不出明天的棟梁。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老師除了應加強自身修養外,還應掌握一些回答學生提問的方法。既能使老師少費口舌,又能使學生得到思考探究的機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直接法。即學生問什么,教師答什么。這種一語道破的優點是立竿見影,使學生疑慮頓失。缺點是學生產生依賴思想,不利于獨立思考、探究能力的培養。
2.指點法。有些問題只要根據癥結的原因、出現錯誤的關鍵稍加指點,便可收到使學生茅塞頓開的效果。
3.反問法。即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不作正面回答,而是選擇一些能啟發學生聯想的問題,進行側面反問。可使學生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
4.求助法。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可“求助”于個別同學代替回答。必要時老師訂正總結,效果比較理想。
5.減坡法。有的問題有一定的難度,需老師降低問題的坡度,把大問題化成幾個小問題,讓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解決問題。
6.討論法。有的問題老師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自主探究得出答案。讓學生在爭論探究中加深理解,有所發現。
當然,方法遠不止這些,只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總結,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只要把問作為培養探究能力的突破口,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想問);打消學生的顧慮(敢問);教給學生問的方法(會問)。給學生插上“問”的翅膀,就等于交給了學生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學生的創新欲望一定會激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