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淑梅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到師生合作探究之中,相互交流,大膽質疑,在探究中學會思考,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關鍵詞】語文 自主互助 善導 善學 善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47-01
幾年來,我校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新課改精神,在教學中大膽實踐并不斷反思,校領導也隨時深入課堂,予以點撥指導。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形成了“導、學、教、練、評”五步教學模式。我結合本校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努力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一、教師要善“導”,為自主學習做好鋪墊。
這里說的“導”,包括情境導入,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導入,可以開門見山的導入;也可以以舊帶新導入,銜接新舊知識;當然也可以用歌曲、視頻等導入法,通過播放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歌曲或視頻來創設一種情境,增強感染力。例如在上《背影》這一課時,我播放了一首《父親》,引起孩子們對父愛的深深感動,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導”還包括明確學習目標及適時的引導。課堂伊始,有必要讓學生了解本節課主要學習什么,要完成哪些任務,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師適時的引導極為重要,新課改要求我們精講多練,提倡“精講”,并不是一點不講,而是要適時的點撥指導,達到“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效果。例如,我們進行閱讀教學,如果只是一味的讓學生反復的讀,既不關注讀音是否正確,也不強調朗讀是否讀出感情和境界……這樣的閱讀教學當然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所以課堂需要教師的適當引導的。
二、學生要善“學”,為互助學習做保障。
學生如何才能做到善“學”呢?這是與教師的學習方法指導分不開的,記得有人曾經說過: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1]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學習方法指導,包括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開展自主、互助學習一般要形成固定的小組。我通常情況下會形成若干個四人合作學習小組,共同完成每節語文課的學習任務,一般合作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合作時間過長,容易產生倦怠,失去合作興趣。合作時間過短,往往不能形成一定的合作默契,效果亦不理想。一個月進行組員調整,既可以注入新鮮的血液,又有利于交流和合作。形成學習小組后,我會結合不同課型,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例如,朗讀課文,我就讓每個小組中一名同學朗讀,其他三人認真聆聽,并做好批注,聽完都要進行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這樣的合作,讓小組內所有成員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長時間使用一種合作學習方法,學生又會產生疲勞。所以,很多時候我會讓各個小組自己選擇學習方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合作、交流,無論用什么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完成學習任務。正如陶行知所言: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2]久而久之,孩子們便能獨立自主的進行學習了。
三、師生要善“評”,為自主互助學習搭建交流平臺。
這里的“評”一指教師的“評”,即教師的點撥和疏導。教師要和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從而鉗制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按照教師或《教師用書》的答案來回答問題,長此下去,學生便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探究的欲望,甚至人云亦云……這不是我們教育的初衷,更不是我們想看到的結果。但是,教師可以將教育名家或自己的觀點展示給學生,讓大家借鑒,僅此而已。師生之間形成平等的合作交流關系,利于師生共同成長。
這里的“評”還指學生的“自評”和“他評”。學生的“自評”重在反思,可以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是否恰當,也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考角度,探索方向是否正確……“他評”主要是對合作伙伴的學習方式、方法的評價,也可以是對合作伙伴學習態度、思考角度等的評價。無論是“自評”還是“他評”,要想達到好的效果,全體成員都必須做到認真思考、尊重他人、仔細聆聽,這是“評”的前提。
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廣大教師要堅持學習,與時俱進。同時,還要大膽實踐,不斷反思,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讓孩子們在平等、自由、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典語錄》
[2]陶行知.《教育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