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為俠
【摘要】初中語文知識具有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優勢,通過閱讀、寫作等教學,能夠促使學生在閱讀和理解中不斷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鑒于此,本文首先對培養初中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進行了簡要分析,并詳細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途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學生思辨能力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47-02
針對初中語文教學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知識內容,鍛煉學生的推理、分析和判斷能力,將培養學生思辨能力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不斷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奠定良好基礎。
一、培養初中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生活經驗和知識能量,隨著他們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他們的求知欲望也有所增強,希望能夠探索更多的知識。因此傳統的語文知識記憶和背誦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激發初中生的學習熱情,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1]。而初中語文教師抓住初中生的這一特點,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知識、事物的分析和思考,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此同時還能夠促使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對于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豐富教學素材引導學生思辨行為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準備豐富的教學素材,可以設置更加靈活的教學活動,有計劃、有目的的創造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教學組織活動,為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豐富的教學素材對學生實施問題引導,讓學生在分析問題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參與思維訓練,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強化。
例如,在《桃花源記》一課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秦漢時期和魏晉時期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對“桃源”中人的避世行為形成更加形象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為學生設置引導性問題,如“課文中的‘桃源中人是在秦漢年間避世在魏晉被發現的?你覺得在陶淵明的創作中更想要避世的是哪個時期呢?為什么?”、“桃花源最終消失了,聯系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背景,你認為這體現出陶淵明對理想世界的絕望還是反映出陶淵明仍然希望與黑暗社會斗爭?”[2]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進行辨析,并提出相應的觀點,對小組觀點進行論證,并組織持有不同觀點的小組進行辯論。這樣在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文章思想內涵和作者創作情感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強化。
(二)合理構建課堂環境培養良好的思辨習慣
語文知識博大精深,對于培養學生想象力、創造力、思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知識的特點,科學構建課堂環境,促使初中生逐漸養成良好的思辨習慣。
第一,構建“翻轉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辨。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作用下,初中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應的教學指導課件,在課件中為學生布置相應的思辨學習任務,進而使學生在課前學習活動中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自主研究,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論證,在思辨中取得良好的課前學習效果,為學生思辨習慣的養成創造條件。
第二,構建質疑課堂環境,讓學生在質疑分析中強化思辨能力。傳統語文課堂教學中簡單的提問引導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也難以實現對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培養。而在對課堂教學活動進行改革創新的基礎上,教師構建質疑課堂環境,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提出質疑,能夠從逆向思維角度對學生實施思辨能力訓練,促進學生良好思辨習慣的養成,切實提高初中語文整體教學效果。
例如,在《爸爸的花兒落了》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爸爸的花兒真的落了嗎?”提出質疑,進而使學生通過逆向思維,從全新的角度出發來思考問題,并在帶著疑問閱讀時對“花兒”的雙重含義產生深刻的認知。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更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受到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還要關注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學生的思辨能力作為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語文教師的關注。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和學習規律,在教學實踐中為學生創造思維訓練的條件,增強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效果,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系統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王建玲.于無聲處聽驚雷于無色處見繁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7(9):63-64.
[2]胡玉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分析及對策[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6(4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