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業
【摘要】《木蘭詩》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巍峨的豐碑,是膾炙人口藝術杰作。精心剪裁,詳略得當,敘事藝術高超。整首詩大量運用了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互文、排比、比喻、設問、頂針、反復,妥帖恰當,耐人咀嚼。匠心獨運塑造人物,給后代藝術創作留下了寶貴的借鑒。
【關鍵詞】語文 木蘭詩 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48-02
《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這首長篇敘事詩,敘述的是膾炙人口的木蘭從軍的故事,用引人入勝的筆墨,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融合在一起,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木蘭的形象,匯聚著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淳樸的優秀品質。這首詩之所以冠絕千古,除了本身具有傳奇色彩外,也與詩歌高超的藝術技巧密不可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木蘭詩》是一篇杰出的敘事詩,全詩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傳奇故事,著重寫了木蘭替父從軍、十年征戰、凱旋歸來三個階段的內心活動。
詩篇一開頭,就把木蘭放進一個難以解決的矛盾中,一方面可汗點兵,軍書“卷卷有爺名”另一方面阿爺年老體弱,“木蘭無長兄”,隨后通過木蘭不同尋常的解決矛盾的方式———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這既是對父親的孝心也是她巾國英雄本色的顯露,更是對國家的忠心的顯露。初步表現了她鋼毅勇敢的性格和自我獻身的精神。接著概寫木蘭十年的征戰生活。作者的興趣不在于表現戰爭,也不在于謳歌木蘭馳騁沙場,克敵建功的英勇行為,而在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情中。最后勝利歸來,木蘭唯一的要求是“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就表現了這位女英雄對家鄉故土,對勞動生活的熱愛。這也是她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目的和出生入死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源泉,與詩篇開頭互應。
二
作者精心剪裁,敘事詳略得當。《木蘭詩》對木蘭從軍緣由、離別、辭官還鄉和會見親人等這些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進行詳寫,淋漓盡致地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木蘭的兒女情態,豐富了木蘭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實感人。比如,詳寫木蘭停機嘆息和代父從軍的決定,來表現木蘭的深明大義,對父母的孝道和對國家的忠誠;詳寫木蘭辭家出征的情景,來刻畫她離家愈遠思家愈切的細膩感情;詳寫木蘭辭官還鄉,來表現她不慕榮華富貴,希望早日與家人團聚;另外作品不是泛泛而寫,而是根據爺娘、妸姊、小弟各自的年齡、身份的特點,大肆鋪陳家人迎接木蘭的場面,創造了一個熱烈、歡樂、充滿生活氣息的藝術氛圍,來表現親人們對木蘭的深厚感情,以及木蘭淡泊名利的樸素思想;最后還詳寫木蘭到家后,通過“開”、“坐”、“著”、“理”、“貼”等一系列個性化的動作,來表現她對家庭的感情和對女兒妝的喜愛。
三
《木蘭詩》是北朝民歌,其民歌風格非常濃郁,樸實俚俗的語調,生動活潑的描寫,讀來瑯瑯上口。整首詩大量運用了民歌常用的藝術手法,互文、排比、比喻、設問、頂針、反復等修辭手法都運用的妥帖恰當。
(一)設問、頂針 民歌中常見的自問自答的設問句,也使《木蘭詩》生色不少。“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思”和“憶”是同義詞,并不使人感到重復累贅,反而精細地刻畫出木蘭深沉的性格特征。連用兩個問句是樂府民歌中常見的寫法,這樣可以讓讀者與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心理上的共鳴。然后是兩個否定式的答句,木蘭果真沒有“所思”、“所憶”嗎?當然不是,只是木蘭不愿向人披露自己的心情。她怕父母憂慮,因而寧愿將苦悶深深地埋在心底。由此,木蘭深沉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二)排比、反復 《木蘭詩》還大量使用排比、反復句式進行鋪敘,也是本篇的語言特色之一。全詩總共六十二句,連續四句以上的排比句就占了二十二句之多。這些排比句多數用以對一定情景的鋪敘,但完全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平鋪直敘,句句浸潤著人們的情感。
(三)互文、比喻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這是互文見義的用法,所謂互文見義(亦稱互文),就是互文中的幾個部分都是上蒙下而省,下承上而略,相互包孕成一個整體。木蘭多年未進之閨閣,未坐之床,怎不叫她無比地神往?又如詩中東、西、南、北四句運用互文表示木蘭在東市、西市、南市、北市買俊馬、鞍韉、轡頭、長鞭。讀之,木蘭裝備出征的忙碌情景躍然紙上。
總之,《木蘭詩》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木蘭喬裝十年,馳騁沙場的奇跡般的經歷和洋溢全詩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又不無帶有深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工整的律句,句式有長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清人沈德潛說得好:“事奇詩奇,卑靡時得此,如鳳凰鳴,慶云見,為之快絕!”(《古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