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華
在我國,農村中學數量遠超城市中學,這是由我國農業大國性質決定的,但是教育資源分配上卻與數量相反。農村中學師資結構、優質教育資源配比與城市中學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隨著中學深化教學改革,政治教學目標不斷細化,逐步提升考查學生主觀能力,其本質就是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對政治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農村中學政治教師應充分考慮實際情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改變對既定知識的依賴。以多年政治教學經歷總結、反思,得出以下結論:
一、農村中學生創新能力分析
創新能力涉及到三方面的內容:(1)創新意識。農村政治教學中打破教材與理論的限制,結合現狀,達到樂于創新與推崇創新,也可以將其看成教學中衡量與選拔創新人才的標準。(2)想象力。政治教學較為復雜,本身有著復雜性、客觀性及開放性等,打破經驗與條款限制,有效結合知識。(3)實踐力。實踐是創新的落實環節,若是失去實踐創新也變得毫無意義,因此教學中要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中學生創新思維包含以下特點:豐富的想象力、可以獨立選擇材料;思維活躍,善于觸類旁通;快速適應環境,具備敏銳觀察力;較強的自信心與自理能力,具有一定戒備能力;興趣廣泛,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具體到農村中學,雖然近些年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與城市中學生相比,依舊存在知識面狹窄、基礎較弱的不足。部分農村中學不重視政治課程,或者認識存在偏差,忽視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影響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教學的本質在于創新,缺乏創新教學就無法發展與前進,無法提升教學水平。
二、培養農村中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
新課標主要注重對學生生活實際能力的培養。實踐是創新的基本,通過實踐,加強對學生的創新精神進行培養和發揚。因此,在進行政治教學時,要加強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努力幫助學生一起挖掘知識體驗中創造性所具有的強大魅力,將學生從單純的“學理論”轉變為“用理論”,將學生的學習目標從書本學習轉變為活動方案的設計,讓學生從自己的實踐中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從自己的其實感受中體驗實踐的樂趣和獲得真理的喜悅,為以后開展創新教育奠定良好基礎,不斷提高學生整體素養。
(一)挖掘教材,創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機會
政治教師依托教材,結合社會熱點話題創造新的課題,如從環保、節能、二胎政策等問題著手,發現急需解決的問題。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激活學生創新思維,如“商品”知識講解時,首先給出學生數道問題,讓學生對商品先產生一個模糊的概念。
a.提到商品,同學們都會想到商城中的衣服、食品等,這些東西從哪里來,又將去往哪里?
b.滿天星辰、新鮮空氣是商品嗎?
c.醫院中提供給患者的氧氣屬于商品嗎?
d.同意勞動產品都是商品嗎?通過什么衡量勞動產品是不是商品。
通過這種連續性迂回式的提問,逐漸拓寬學生思維,從形象到具體,既能傳授學生知識,又能有效鍛煉其思維,達成培養創新思維的目的。
(二)抓住時機,幫助學生掌握創新思維的方法
教師授課的最高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創造教育在重視知識積累的同時,更注重知識的優化和能力的轉化。科學方法是“知識的知識”,是將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的橋梁。而想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在培養學生具備必要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思維辯證法。
在課堂教學時將學生被動式學習改為主動思索,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珍惜受教育權利,履行受教育義務”時,我曾選出幾名學生,讓他們輪流當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內容講解,這時,不僅是講解的學生,其他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學生不僅充分利用教材內的資料,還舉出從家長口中打探到的舊社會時中國政府落后腐敗,廣大青年同胞得不到上學的機會的例子,分析得出作為社會新公民我們要充分珍惜自己享有的受教育的權利,履行自己該盡的義務。這樣不僅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對于學生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行鍛煉,對學生思維空間進行擴展,有利于普及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將教學活動當作訓練學生的“思維體操”,突出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培訓。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的重點工作就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能力。中學政治教學中通過探索素質與創新教育的新途徑全面貫徹新課程標準,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素質與能力的人才。此外,創造性思維作為創造思維能力培育的核心,政治教師必須將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馬彥良.淺議農村中學政治課堂教學的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6(14):73.
[2]郭一南.淺議農村中學政治課堂創新教學[J].考試周刊,2015(7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