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衛華
【摘要】本文試論證語篇分析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語言單位或片段成分的語言觀點,可以為高等學校職業英語教師對語言的認識提供新角度,因為,教學活動歸根到底是教學者的語言觀問題,而語言觀決定教學的面貌。作為語篇的語言觀對于認清職業英語的教學目標,采用適切的教學方法,最終幫助學習者實現該階段的英語學習任務產生重要啟發和意義。
【關鍵詞】語言教學概念 語篇與語篇分析 高職英語教學目標 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96-02
在我國,高等學校職業英語教學不同于國家教委實施的初高中英語,也不同于與大學英語,是個在內容方面、學習群體和教學目標等方面都有自身顯著特性的英語教學領域。正是因其自身的特點所構成的問題和困難,使教師面臨挑戰。而職業英語課堂教學這一環節,更是要求教師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實現和完成高等職業英語的教學目標,做好5種技能的訓練,為學習者應對未來的職業生涯需要,或者繼續深造英語,打好可持續發展的英語基礎。從教學的立場從發,在教學目標既定的前提下,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發揮最佳的教學功能,主要涉及到對語言的屬性、教材教綱、和學習者需求這三者的認識、理解和把握。其中,教師對語言的屬性認識和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又將起到決定性的主導作用。
本文試用語篇分析所持有的語言觀——作為語篇的語言,來論證其對職業英語教學的啟發,認為這種語言觀較貼近職業英語教師的教學工作特點和目標,有利于教師形成解決教學中的問題的理論前提和思路框架。因為,語篇分析極為簡潔地概括說明了語言實際使用的情況和語言產生意義的原理所在;這不僅能引起職業英語教師重新看待和理解職業英語語言結構與職業英語使用的社會語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也能指導教師優化實際教學各個環節;對于英語教師理解和實現職業英語教學目標,結合學習者的需求、激發學習動機,選擇比例教學大綱模式處理教學目標產生積極的意義。
一、語言觀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傳統的語言研究局限于句子以下的層次,從使語言教學停留在語音,詞語和句子的層面,并將它們分別孤立地教授,不僅隔斷了詞語、句子和語篇的關系,也不能顧及語言形式和文化意識形態等語境關系和語言交際功能。
語篇語言觀視日常生活中人們因交際的目的而使用的口語或者書面語為語言研究的完整對象和單位,注重語言以及人使用語言的環境之間關系。這種將語篇作為意義完整的對象進行分析的方法,則叫做語篇分析,即discourse analysis。語言研究中所采取的語篇分析,是將語篇中語音、詞匯、語法等都是看成是語篇的有機組成部分,并認為它們都在組成語篇的整體性結構上和表達意義與交際功能上發揮作用,而不僅僅只是不與語篇同為一個并列的語言層次。
而基于語篇的教學觀點,教學上則在傳統模式對語音、詞匯和句法教學的基礎上增加語篇層次的教學,幫助學習者認識到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要素是相互聯系的,以及它們共同組建和構建語篇的功能和關系。因此,語篇的教學觀點,教學上必將注重的是學習者得到語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方面的訓練,形成語言策略。而語篇策略,就是語言使用者在生產語篇的各個階段對詞匯、語類、社會文化準則等方面作出的恰當選擇,并在選擇時,考慮交際的目的,語篇的信息的接受方法和交際環境。
二、高職英語教學目標與語篇教學觀念的介入
我國國家教育部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稱“基本要求”)中明確規定了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即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1]
我們在此試用喬姆斯基等語言學家的語言研究概念來描述。在內涵上,“基本要求”所指出的高職英語教學達到“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和語言應用能力,可用喬姆斯基的linguistic competence和linguistic performance兩概念考慮。眾所周知,在喬姆斯基理論中,這兩個概念大致是指語言學理論中的兩個部分:即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前者涉及語法的隱性知識,后者則關注實現語法知識的實際表現。[2]
以上述的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的兩個概念,我們對語言教學目標的描述,就包括了語言系統的語法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兩個方面,以及它們從前者到后者,在不同教學級別中,被側重的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比例。但喬姆斯基的linguistic competence和linguistic performance 是指一個學習者能夠理解語音和語義之間的內在語言知識,還不能夠全面解釋和評估語言實際運用能力。針對這一局限,語言學家海姆斯于1972年提出語言交際能力,即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迄今為止,在語言教學中, 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就包括了語言系統知識和語言使用能力為基礎的,以實現社會交際功能為目的的更高一級的語言能力和交際策略。但是,近年來語篇能力,即discourse competence的提出與教學嘗試,則是期待語言使用者充分發揮包括前幾種能力在內而又更準確描述語言真實面貌的多方面能力,并且不將這幾種能力的培養隔斷決裂,而是完全融為一體的言語過程。
根據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理論,我們對于“基本要求”中設定的教學目的,可理解為如下幾個方面。第一,語言知識目標:通過課程規定期限的學習,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對英語這門語言必須具備基礎的知識,包括對英語的詞法、句法知識方面有基本的了解;第二,語言運用能力目標:在聽、說、讀、寫、譯五項語言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第三,交際能力目標:在使用英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環境中能夠實現簡單而正確的交際活動;第四,包含前三種能力的階進目標——語篇能力:學習者學成的這個規范的語言基礎,可與更高一級的英語課程相連接,可以持續保留這一基礎 ,直接選修高一級的職業,或者非職業英語課程。
第一和第二教學目標的完成主要在于教授學習者關于語言語法結構和形式方面的基本知識,并使學習者能夠在視聽和口頭書面表達方面完成相應程度的任務。這點與其他形式的英語教學,如小學和大學的英語教育目標和學習內容都是一致的;第三和第四教學目標則與小學和大學的目標有所不同,是直接針對高等職業教育、高等專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這“三統”學生面向社會,來至社會,走向社會的培養人才提出的,是“以實用為主,以應用為目的”,以突出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為原則的要求。[1]
從上述分析,我們看到,正是對高職類型學習者英語語言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交際能力和語篇能力培養需求的提出,構成了職業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和挑戰。一方面,目前,在高職高專和成人院校中的學習者,學習背景多種多樣,包括入學英語水平差異較大,社會經歷也各不相同,在學校所屬專業以及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也不一樣。這些差異構成學習者學習能力,學習需求和學習動機方面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三統”生的英語水平高于初中,低于大學入學,相當于高中水平。但是實際上,有的成人學校將自己的第一學期英語教材定位于給具有600個詞匯的基礎水平的學習者入門[3],這也說明,“三統”生的英語入學水平差異較大,“雙基”還需要夯實。近年來對高職高專英語應用能力的測試與研究也表明這類學習者的基礎較為薄弱,語言結構知識掌握不牢固。[4]再加上,高職類學習者面向職業要求,必須迅速了解和掌握各種職業類型的英語語類,否則則會陷于詞匯、句子的不合理的教學重復。
概括而言,高等學校職業英語教學教學目標,在語言能力,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和語篇能力的教學目標上,都呈現出其特殊性和復雜性,向職業英語教學與研究提出了挑戰,語篇教學觀念的介入,可望為解決這一困難,提供思路和對策。
三、語篇語言觀對職業英語教學的啟發
語篇語言觀對語言本質的描述,對語言深層水平的描述,首先促使教師對職業英語教學目標采取顧全大局的整體觀點。教師需要認識到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都是對同一語言的不同具體部分進行的相對的分解。職業英語的詞匯、句子、語法結構、交際語用和語篇能力這些不同的語言成分,本質上互補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孤立隔絕的教學項目。因此,對學習者應習得的各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持語篇的語言觀,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全面而不應顧此失彼。
其次,對語言各教學目標實施循序漸進,循環反復,難易的漸進的教學過程。對職業英語所設計的語言的基礎知識,從發音、詞匯到句型,再到語篇,從聽、說、到寫和譯,需要逐級逐個教授訓練,其中的理念是語言學習是一個掌握一套語法系統,教學上采取獨立教授語言的不同結構成分,一步一步積累,直到整個語言結構體系被建立。而另一方面,整個語言結構體系的建立,終究是為了服務于語言的意義和交際功能這樣的根本目標。所以,要在教學各種不同的結構時,強調語言語篇的概念,使整個教學基于語篇,重視語境。因為,顯而易見,其中的理念是,職業英語以語言的職場和社會交際功能和語言的意義為目標,而有別于其他的英語教學,教學目標是使學習者獲得交際能力而不單單是語言能力。
第三方面的啟示是,對職業英語的教學內容的處理,采用語篇分析的教學原則,條分縷析,或者由上而下,或由上而下的施教步驟。重點抓住如下三個方面的語篇框架。第一,口語的語篇和書面的語篇雖然存在明顯的不同文本特征,但是兩種文本正在各自適當的語境中是可以互相轉換的。研究表明,口語文本可以改編成書面語,書面語也可以改編成口語形式。因此,要引起學習者注意到口語會話文本是兩個以上發言者的對話與交際,書面語篇可以看成是一個發言者的獨白,同時學習構成不同語篇形式的語篇特征和句型使用。第二,不同的職業如商貿、交通、企業管理等使用相對不同的語篇類型,但是從語篇構建的角度看,不同專業的語篇都不是截然孤立的,而是具有共同的語篇核心結構和語篇展開推進模式。舉業務報告為例,從上至下,不同專業的報告,都大致具備從完整語篇、核心型文類功能(如業務報告)、所屬專業文類(如信息報告、工程進展報告、市場調查報告)、多種文類混合相兼(如報告與預測,報告與推薦,報告與評估)到專門語場和語域的這些結構要素。第三,在職業英語教材中教學的不同的文類,無論是敘事文、說明文、論證文都是人類在社會交往中的核心文化語言活動,構建也塑造學習者在其中認識世界和了解世界的模式。學習者在這些語言活動和練習中提高能力語篇能力,從而,提高語法句法能力,掌握詞匯,最終是完成一個從語言知識到語言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目標系統。
第四方面的啟示是,語篇分析方法所帶來的教學思想雖然完整,顧及到全面的語言能力的培養,但是職業高職學習者的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教師應在與各種語言能力培養相對應的教學內容上,制定劃分出不同的比例與側重。[5]教師可以根據職業英語學習者具體的教學需要,安排與側重某項教學內容。例如,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習者,應側重第一和第二類教學目標,即語法知識的教學,繼續初高中階段后的英語學習,夯實基礎,以期完成職業英語等級考試的要求;而對于即將面對職場的學習者,則應該突出第三類教學目標,即為他們提供充分的職場語言范式,如專業術語、應用文的閱讀與寫作,以培養職業所需的聽、說、讀、寫的交際語言能力。其中的理念是,教學大綱比例控制式地實施于不同的教學目標,由易到有難,由淺入深,力爭顧全整體,又能照顧個別需求。在教學中應該可以把從語言能力到語言使用,從交際能力到語篇能力,看成不同教學目標,并計劃性投入比例不同的教學時間和分量。
四、結語
語篇是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結構與意義結合的一個單位。對語篇進行結構與意義相結合的語篇分析,形成了對語言研究的整體視角,因而能較全面地描繪出語言的屬性,揭示出語言的詞匯、句法和篇章結構的相互關系,以及體現語言交際行為、交際目的、社會規范性等方面的本質。語篇語言學觀念給予教學上的啟發是,增加語篇這個語言教學層次,使職業英語教學著眼于一個完整的語言系統的培養,以至于達到職業英語的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北京:教育部高教司,2000
[2]H.H.Stern.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3]Duncan Sidwell,劉黛琳.開放英語[C].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6.
[4]田濤濤.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語法結構考試分析與對策[J].吉林:考試周刊.2009(20)
[5]游小萍.比例模式大綱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D].四川:西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