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飛 房國錚
【摘要】文化全球化影響了翻譯,因此翻譯應與文化結合。翻譯本質是一種跨文化交流,與民族的交往共生,與文化的互動同在。在翻譯教學中應樹立文化翻譯意識和宏觀翻譯的意識,同時在翻譯教學課程大綱中應加重文化類課程的設置。
【關鍵詞】翻譯教學 文化建構
【基金項目】1.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劃課題“全球化背景下翻譯教學中的文化建構研究”(Gjc1316123)。2.牡丹江師范學院教改項目“翻譯教學的文化建構研究與實踐”(16-JG 18081)。3.牡丹江師范學院科研項目“多元系統翻譯理論本土化策略及其創新性研究”(YB201618)。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219-01
當前已是全球化時代,全球化不僅發生在經濟領域內,文化領域的全球化對未來的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將更為深遠。隨著后現代主義的興起,西方中心主義和二元對立思維模式發生改變,多元思維模式和東方文化的價值更多地受到關注,文化間的平等對話將成為文化沖突的主要解決方式,文化全球化勢必將成為未來文化發展的趨勢,翻譯作為語言文化傳播的紐帶和工具,與文化結合是拓展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翻譯的文化觀
翻譯就本質而言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其作用的重要方面便是文化間的交流。各個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在吸收它族文化的過程中不斷創新、不斷積累以獲得不朽的生機與活力的,翻譯在其中則起到重要的作用。通過翻譯,本族文化和異族文化產生的碰撞與交流,不但豐富了本族文化,也促進他族文化對本族文化的接受。“翻譯與民族的交往共生,與文化的互動同在。”[1]如何吸收和借鑒他族文化的精髓,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并接受,直接影響著翻譯的標準、原則的方法。蘇珊·巴斯奈特提出:“第一,翻譯應以文化作為翻譯的單位,而不應停留在以前的語篇之上;第二,翻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譯碼——重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個交流的行為;第三,翻譯不應局限于對原語文本的描述,而是在于該文本在譯語文化里功能的等值。” [2]因此如何在翻譯過程中傳遞文化,將文本中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來,是翻譯的重要課題。
二、翻譯教學中的文化介入
在翻譯過程中傳遞文化,將文本中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來,既是翻譯的重要課題,也是翻譯教學的重要內容。
首先,在翻譯教學中應樹立文化翻譯意識。在以往的翻譯教學中,往往受語言學理論的影響,更強調翻譯中的語言轉換,將翻譯看作是語言層面的活動,將語言的等值和精確放在首位,忽視了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文化差異常常會導致差異性思維模式的產生,這將直接影響翻譯的準確性和審美性,也使文本空具血肉,不見靈魂。因此樹立文化意識,加強翻譯教學中的文化建構,培養學生的文化翻譯意識應是翻譯教學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強調翻譯的目的不僅僅是語言間的轉換,更是文化間的碰撞與交流。學生作為譯者,應注意掌控譯者的主體性,力求在原文和譯文之間做到真正的文化上的傳遞。這就需要在翻譯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使命感,使學生意識到自身擔負的文化傳播使命。
其次,在翻譯教學中應樹立宏觀的文化翻譯意識。在翻譯教學中,教師往往強調文本意義的傳達,采用的翻譯方法則側重在微觀的文字比照上,在例句的講解上也著重強調文字轉換的具體方法,將語言的細微表述作為判斷翻譯正誤的最高標準。這種教學目標往往使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突破文本轉換的狹窄框架,也遮蔽了翻譯的文化本質。因此,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樹立在翻譯中樹立宏觀意識,以文化的宏觀視野,關注語言中的文化信息,用語意來詮釋文化。
第三,在翻譯教學課程大綱中應加重文化類課程的設置。翻譯教學課程大綱的設置,往往注重語言類課程的開設,即使有文化類課程也常常忽視中國文化課程的設置,極少涉獵源語言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外的他國文化和文化比較。翻譯雖然是兩種文化間的轉換,但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常常由于作者和寫作環境等因素而超出一種文化信息的范圍,從而形成多種文化信息的交融,這就要求譯者必須掌握兩種以上的文化,做個真正的“文化人”。因此,在翻譯教學課程大綱的設置上應適當增加文化類課程,不僅涉及源語言文化和目的語言文化課程,還應涉獵東方和西方主要國家的文化,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構建全面的文化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卡特福德.翻譯的語言學理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p.11
[2]廖七一.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p.362-363
作者簡介:
徐曉飛(1979.03-),蒙古族,博士,副教授,牡丹江師范學院應用英語學院,研究方向主要為英美文學、翻譯、西方文學理論和西方文化理論。
房國錚(1976.09-),漢族,博士,副教授,牡丹江師范學院東方語言學院,研究方向為日本文化和日語翻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