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核心能力,是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的基礎部分,它對學生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信息收集、人際溝通等多方面的發展都有著密切關聯。基于此,本文結合職業核心能力的相關理論,著重對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的改革進行探究,以達到保障人才輸出質量,為社會提供綜合性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職業核心能力 技工院校 文化基礎課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234-02
引言
技工學校是社會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分支,是時代技術性人才輸出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結構的逐步完善,社會各個階段人才培養的趨向也需進一步調整。為了進一步發揮技工院校在當代人才輸出中的作用,就要著重分析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優勢,做好專業教育階段性對接。
一、職業核心能力概述
職業核心能力,也可以成為職業關鍵能力、職業通用能力,主要是指任何職業中都需要的、具有普遍性和可轉移性的能力,在人的職業發展中占有主導性地位。一般而言,職業核心能力可以被分為:學會學習能力、交流能力、社會活動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五方面。職業核心能力在職工院校文化基礎課程中的融合,是職工院校課程改革的新方向。例如:學生通過文化基礎課程,對有規律的文化知識交流與學習,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等,這些都是技工院校直接對學生技術能力培養的體現。
二、當前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開展中的不足
依據我國新教改的目標可知:職業技工教學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教學,同時,也要開展文化基礎課程,增加學生文化底蘊,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信息收集與整合的能力,輔助技工能力的發展。因此,國內98.17%的技工院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均開展以語文課程為核心的,技工文化基礎課程。但結合我國當前技工院校文化課程的實踐情況來看,技工學校文化基礎課開展中依舊存在著眾多不足,筆者將這些問題歸納為:
其一,文化基礎課程開展理論過強,實踐空間較少。這是由于部分技工學校對文化基礎課程教學認知上的誤區,從而只將文化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停留在表層,缺乏對學生內在認知、思維整合以及信息概括能力的引導。
其二,文化基礎課程開展被動性大,學生主動參與比例低。部分技工院校在開展教學過程中,依舊停留在“教師教授,學生識記”的視角,缺乏教學課堂的活躍性,再加上語文教學內容,主要以文字敘述為主,文化基礎課程內容枯燥無味,從而嚴重制約了學生主動認知參與的積極性。
其三,技工院校中文化基礎課程教學師資力量有限,專業教師少。大部分非專業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很難正確把握文化基礎課程中的重點,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上途徑受阻,從而也會出現職工院校文化基礎課程教學水平低下的情況,對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養的提高都帶來了阻礙。
三、基于職業核心能力下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改革
為了保障職業技工從業人員專業技術、綜合素質都得到提升,迎合社會綜合化技術人才的需求,必須結合當前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開展中的不足,實行課程實踐的全方位改革。
(一)文化基礎課程內容靈活運用
1.辯證性教學思維
從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的視角進行探究,要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教師必須轉變教學實踐理念,重新審核文化基礎課程與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發展之間的關系,形成計劃性、目的性的文化基礎內容教學新方向。例如:某技工院校教師,通過語文學科內容,引導學生構建情境交流環境,培養學生的信息分析能力、人際交流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摒棄了一味追求理論教學的方式,采取換位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學習自主探究能力。案例中該教師的做法,就是將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程內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相互結合的直接體現,并敢于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實現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方式的創新,達到了技工院校教學辯證性思維的實踐效果,是教師教學思維自我調整與創新的代表。
2.文化課程內容運用
技工院校中的文化基礎課程,主要結合常見的文化知識,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加以引導,是側面增強技工學生能力的途徑。為了實現文化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使學生溝通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增強,須實行更權威的信息整合形式,逐步探索更加多維的文化交流空間。
一方面,教師利用語文內容,引導學生進行輔助式信息探究。例如:教師進行《挑山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討論“我”通過記錄與這些挑山工的對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你又是從課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來的?結合課文內容,整合信息并回答問題。該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利用課文故事,引導學生逐步進行課文核心信息的搜索,同時,教師也在其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課文內容為依據,自主進行思維整理,這是對其語言組織能力、運用能力培養的體現。
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能夠自主提升職業核心能力,應在學科內容教導的基礎上,更深入的引導學生核心能力的質變。舉例來說,某技工院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設計關于《蘭亭序》的學生教學演練課堂,引導學生通過課后對《蘭亭序》課文內容的研究,主動講解語文教學內容,并在班級中進行展示講解,此時,教師依據學生的課堂實踐情況,進一步對學生整合信息、語言分析能力進行探究。該教師通過借助課堂教學內容,采取翻轉課堂教學方式,將“學會”變成“會學”的課堂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通過自身對課文知識的引導,對自身文化知識進行綜合積累,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堂實踐過程中,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信息知識能力的收集和主動整理挖掘,這是技工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在文化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的形式。
(二)教學課堂互動性增強
首先,教師的教學內容,應將枯燥變生動,提高職工學生對語文學科內容的主動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借助多媒體,將《蘭亭集序》配樂朗讀出來,直觀性視聽教學效果,會讓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課堂變得耳目一新,打破了學生只能通過閱讀提升文化能力的渠道,而多媒體中數據資源豐富,知識點廣泛,能夠將文化基礎語文課程內容,與多方信息結合在一起,這樣,自然也就達到了課堂教學互動性強,信息收集整合能力、語言互動實踐主動參與效果較好的教學目標了。
其次,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把握這一特征,實行語文教學互動課堂的層層遞進。例如:教師課堂進行教學過程中,第一階段,要結合古詩、文言文內容,逐步進行有載體式的靈活性語言思維引導、信息資源收集與歸納;第二階段,逐步將語文教學課堂,轉變為演講、不確定性話題討論以及課堂即興回答、速問速答等語言教學環境。學生逐漸從靜態文化知識教學向著動態職業核心能力引導的方向轉變,從而保障了課堂教學內容的靈動性、互動性,這也是全面打開新時期,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改革工作全面拓展的必然性條件。
(三)教學師資力量隊伍豐富和專業化發展
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改革工作的全面推進,也應做好學校教學師資隊伍的創新探索,教學師資隊伍逐步豐富和專業化發展,就是要加強技工院校文化基礎教師的能力。一方面,教師能力提升,需確保文化知識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較廣闊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全面探索新時期技工院校能力教學工作開展的優勢不足,如結合語文知識內容,融合職業核心能力,實行教學中信息的分析,實現技工學校文化基礎知識教師能力的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師資隊伍的發展,必須保障教師隊伍人才的不斷供應,將技工語言運用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培養,作為新時期院校人才評價的新標準,促進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程中,隱性信息的教學與引導。
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職業核心能力下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改革的思考,是社會職業人才輸出向著綜合化方向發展的基礎,在現代人才教育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為了發揮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優勢,就要實現文化基礎課程內容靈活運用、教學課堂互動性增強以及教學師資力量隊伍豐富和專業化發展,實現技工文化基礎的綜合化改革。因此,淺析基于職業核心能力下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改革,將是國內人才培養新時期,邁向發展新階段的直接體現。
參考文獻:
[1]高敏.淺談技工院校英語教學中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2):18.
[2]黎云.基于職業核心能力的技工院校文化基礎課改革研究[D].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6.
作者簡介:
翟劍鋒(1982.07-),男,遼寧海城人,本科學歷,畢業于齊齊哈爾大學,現有職稱:助理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語文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