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勤 鄧鳳英 揭蘇平 王瑋 黃福林 李愛民
【中圖分類號】R73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1-0-01
胃癌是我國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廇之一,進展期胃癌治療效果差,而早期胃癌手術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早期發現胃癌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日本早期胃癌檢出率達70%-80%,但我國早期胃癌檢出率只有10%左右, 而我院早期癌的檢出率僅有1%-2%。提高早期癌的診斷水平及規范化治療勢在必行,內鏡檢查是公認用于篩查早期胃癌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但普通內鏡條件不夠,陽性率偏低。如何準確診斷早期胃癌,是目前內鏡醫師面臨的難題,尤其在基層醫院條件有限而更加困難。采用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聯合多點活檢,以探討基層醫院診斷早期胃癌及確定其范圍方面的應有價值。2015 年6 月~ 2016年6月,我們對200例疑有粘膜病變患者隨機分為染色組及對照組,染色組100例采用采用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聯合多點活檢,對早期胃癌及癌前病變的發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5 年6 月~ 2016年6月我科常規胃鏡檢查中,對200 例患者常規胃鏡檢查發現可疑病灶后(指胃黏膜糜爛、粗糙、斑塊、顏色異常、微隆或陷或淺潰瘍),隨機分為染色組和對照組各100例,染色組年齡31 ~ 78 歲, 平均為(54.32±10.56)歲; 對照組年齡33-79 歲, 平均為(56.27±10.27)歲,兩組病例1年齡及病變形態分布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
內鏡檢查前10 min患者口服達克羅寧膠漿10ml口咽部麻醉及胃內消泡,常規胃鏡操作進鏡至十二指腸降段,退鏡觀察,發現可疑病灶后(指胃黏膜糜爛、粗糙、斑塊、顏色異常、微隆或陷或淺潰瘍),再次用生理鹽水沖洗胃黏膜表面,消除表面附著的黏液和氣 泡,仔細觀察,并將鏡頭靠近病灶,保留圖像。
1.2.2 染色
配制好0.2% 靛胭脂溶液及1.5% 醋酸溶液混合溶液20ml,噴灑管伸出內鏡2-3 c m。均勻噴灑于可疑胃黏膜表面,粘膜出現白化,觀察至少3-5 分鐘,比較病變組織與鄰近胃黏膜表面形態和粘膜顏色的改變,并作出鏡下診斷,根據胃黏膜著色變化情況分為黏膜褪色、粘膜著色不良及粘膜著色均勻。黏膜褪色指剛開始均被染成藍色, 經過2-3 分鐘, 病灶表面染色劑大部分褪去, 只留下淺淡的染料附著,病灶表面呈現胃黏膜的顏色為主, 而周邊區域保持藍色;粘膜著色不良指剛開始均被染成藍色, 經過數分鐘觀察, 表面仍留有色素附著, 而顏色比前述褪色病灶要深, 染色區表現為斑點狀或斑片狀著色不均,正常胃粘膜著色均勻。注意染色前沖凈胃粘膜表面粘液及吸盡胃底粘液湖,檢查結束前吸盡胃內殘留染液。
1.2.3 病理活檢
染色組在染色異常區及邊緣染色正常區對可疑病灶取活檢,上緣 2塊,下緣 2塊,左右 緣 各一塊。對照組在可疑病變部位取2 ~ 4塊組織進行活檢,對高度疑為早癌、直徑超過2 c m 的病變可酌情增加活檢數目,中性甲醛液固定送病理組織學檢查,組織切片進行HE染色,由我院病理科同一位高年資病理醫師進行病理診斷。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l5.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00例染色組患者中,15 例粘膜退色,其中10 例(12.8%) 病理確診早期胃癌,4 例(5.1%) 為高級別瘤變,1 例(1.3%) 為低級別瘤變;43 例出現粘膜著色不良者,此區活檢病理,1 例(1.3% ) 為高級別瘤變,7 例(9.0%) 為低級別瘤變,29 例(37.2%) 為腸上皮化生,6 例(7.7%) 為慢性炎;42 例粘膜著色均勻者,4例(2.6%) 為低級別瘤變,13例(3.8%) 為腸上皮化生,25 例19.2% ) 為慢性炎。對照組檢出早期胃癌3 例(3.8% ),上皮內瘤變6 例(7.7% )(高級別瘤變4 例,低級別瘤變2 例),腸上皮化生18例(23.1%),慢性炎73例(65.4%)。染色組早期胃癌檢出率10例(12.8%)明顯高于對照組3 例(3.8%);上皮內瘤變檢出率17例(19.2%)較對照組6 例(7.7% ) 增高;腸上皮化生檢出率32 例(41.0% ) 較對照組18 例(23.1% ) 增高,兩組早期胃癌及上皮內瘤變、腸上皮化生檢出率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早期胃癌是指癌腫侵入到黏膜層及黏膜下層,不管癌面大小和有無淋巴結轉移,臨床上早期胃癌起病隱匿,癥狀不明顯,對于微小、凹陷或扁平隆起病灶容易漏診。早期胃癌手術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早期發現胃癌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因此,防治胃癌主要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目前,國內外已開展多種新的胃鏡診斷技術,胃癌及癌前病的檢出率有了很在提高,但放大內鏡 、窄帶成像術、共聚焦胃鏡技術設備要求高,在基層醫院難以普及,故染色內鏡技術顯得更為實用,其增加了病變與正常組織的對比度,使病灶的形態、范圍更為清晰,從而提高肉眼識別能力,引導活檢,提高早期癌的診斷率。染色組中確診的早期胃癌,上皮內瘤變及腸上皮化生的患者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
總之,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聯合多點活檢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診斷,可提高活檢的準確性,其設備要求不高,操作簡便,價格低廉,來源方便,可靠,安全,尢適合基層醫院開展,有較好的應用前景。建議基層醫院應大力開展內鏡下醋酸靛胭脂混合液聯合多點活檢,尤其是對以下患者應進行內鏡下靛胭脂染色,必要時持續跟蹤,動態觀察:(1)普通內鏡下發現可疑病灶者或病理檢查陰性;(2)胃癌術后復查者胃潰瘍治療后復查者;(3)40歲以上既往有胃潰瘍病史,H.pylori陽性,近來又出現消瘦、早飽等報警癥狀,無論普通內鏡下檢查有無可疑病灶者;(4)胃潰瘍治療后復查者;(5)靛胭脂色染色后病理證實為不典型增生患者應定期隨訪。試驗中有15%的患者染色后病理切片與術后病理切片不符,可能是由于取材部位的不合理,取材表淺等原因造成。所以,在染色及取材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染色前充分沖洗黏膜表面粘液及附著物,以免影響著色及觀察;(2)染色后需停留一段時間是染色劑與黏膜充分混合,一般需要2~5min;(3)取材應注意于典型部位多點取材;(4)染色后用盡量沖洗、吸凈腔內剩余粘液,以免將剩余染色劑誤認為可疑病灶。
參考文獻
劉正新. 胃鏡下胃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 J]. 國際消化病雜志,2008,28(1):3-5.
吳云林,吳巍.提高中國早期胃癌診斷水平的幾項建議[J].中國腫瘤,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