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背景】
午后散步,是全園幼兒的大集會時間。大大小小的孩子們在一起有說有笑,不需要多長時間,他們就很自然地玩在一起了。我們中班有一個小朋友認識大班的小朋友,他問:“亮亮哥哥,你們在玩什么游戲啊?”“我們在玩‘城門城門幾丈高’。”我們班的小朋友被大班哥哥姐姐吸引著,不由自主地就鉆進了大班小朋友的“城門里”,幼兒玩得很開心。于是在孩子們游戲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許多關于鉆山洞的體育教學和游戲活動。考慮到幼兒相互交流的需要,我們生成了混齡體育教學活動“小火車鉆山洞”。對混齡體育教學活動有了許多的思考。
【活動過程】
案例一:
老師帶著大班和中班的孩子來到活動場地,做了準備活動。各班將孩子分成兩組展開活動。老師說:“我們小朋友都玩過鉆山洞的游戲,請你們自己玩一玩吧!”但是自由活動的時候中班和中班的孩子一起玩,大班和大班的孩子一起玩。于是老師又有些著急地說:“大班的哥哥、姐姐要帶著弟弟、妹妹一起玩哦!”小朋友聽到老師的要求后,有意識地在一起玩鉆山洞的游戲。老師提出第二個要求:“請小朋友想一想,鉆山洞的時候還有哪些不同的鉆法?”這時又出現大班和大班孩子在一起,中班和中班孩子在一起玩的現象。其中倒有一個大班的小朋友拉著中班的小朋友玩游戲,但是鉆的方法沒有變化。在最后競賽的環節中,中班和大班孩子由于配合不是很默契,沒有規則,也沒有感受到競賽游戲的快樂。
此次活動的出發點是好的,老師希望通過混齡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但是通過教學活動發現老師組織這樣的活動很難。首先孩子和孩子交流少,比較陌生。幼兒的體育技能和動作層次不一樣,思考的方式不一樣,怎樣才能讓幼兒像午后散步時那樣,既玩得開心,又能有互動式的學習,且在自己原有的動作水平上獲得提高呢?反思教育過程,與老師采用的教學策略和注重的教學重點有偏差,我就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如下。

案例二:
開始時,老師說:“哥哥姐姐帶好弟弟妹妹,我們的小火車要出發啦!”一個大班孩子帶著一個中班的孩子開火車進場,幼兒自由開火車。老師說:“小火車進站。”大班孩子帶著中班孩子列隊站在圓點上,隨音樂做準備活動。準備活動操既有兩人身體的交流,也有眼神的交流。大、小好朋友站一起成兩條直線,老師說:“現在請大班幼兒搭山洞,中班幼兒鉆山洞。”很快大班小朋友搭起了長長的山洞,中班小朋友屈身鉆過山洞。老師提醒:“眼睛看著前面火車的身體不要碰到山洞。”小朋友都很注意。這個環節結束后,老師說:“弟弟妹妹謝謝大班哥哥姐姐。”小朋友相互感謝。老師交代新的要求:“這一次弟弟妹妹搭山洞,哥哥姐姐用不一樣的方法鉆山洞。”幼兒自由鉆過山洞后教師提煉動作,并示范講解側身鉆的動作要領:先伸腿,彎腰低頭鉆過山洞。大班幼兒搭山洞,中班幼兒集體鉆山洞。老師交代要求:“小火車慢慢鉆過每個山洞,再返回。眼睛看前面,身體不要碰到山洞哦!”中班幼兒鉆山洞,大班幼兒集體搭山洞。小朋友之間還相互監督。最后小朋友自由散開,自由搭山洞和鉆山洞,這時孩子們都融入在一起,并能按照老師的要求開展小火車的游戲。
【活動分析與反思】
此次的混齡體育教學活動來源于孩子生活中簡單的游戲,教師是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混齡活動是將不同年齡的幼兒組合在一起進行各種生活、學習。采用這種方式的教育,幼兒可以在寬容、和諧、彈性的大家庭式的環境中學會交往合作,友愛互助。同時體育活動對不同年齡層次幼兒的動作發展規律是很注重的。所以此活動也是探索、嘗試與反思后形成的一節成熟的體育教學活動。通過兩次案例的呈現,在對比中體會到一些組織混齡體育教學的教學策略。
老師要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角色,這樣幼兒在活動中就會有意識地關注與自己不同年齡的幼兒。如:在案例一中,大班幼兒始終都是和自己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沒有照顧弟弟妹妹的意識。而中班幼兒也沒有同大齡幼兒一同玩的渴望。但在案例二中,開始時就以一對一的形式出現,老師明確要求,大的帶好小的,小的跟好大的,幼兒很自然地了解自己的角色,知道我是哥哥要照顧弟弟,我是弟弟要跟好哥哥。在開火車游戲中,幼兒互動得很好。尤其在準備活動環節,案例一中,孩子們各做各的,沒有任何交流;案例二中,老師編排的操,每一節都有同伴間的互動,從身體到眼神,孩子們有了進一步的接觸,就有接納同伴、照顧同伴的想法。
提到幼兒動作發展,我們來看看此活動的目標:1.探索鉆山洞的不同方法,練習靈敏協調地鉆過山洞。2.借助大小同伴相互學習,自主探索的方法,中大班幼兒逐步掌握鉆山洞的多種方法。3.有合作意識,能與不同年齡幼兒協調配合,體驗參與“大帶小”體育活動的樂趣。在混齡活動中,我們不能用同一個要求來要求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這樣也是不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因此,中班幼兒鉆山洞的方法,老師主要強調的是正面鉆,并控制自己的身體不碰到障礙物,而大班幼兒則側重于側身鉆,這是適合幼兒學習需要,也是符合本活動的目標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混齡教育活動為兒童的這種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老師要抓住這樣的條件,變為自己所用。在活動中給幼兒家庭式的互助方式,讓幼兒可以更有效地學習。案例一中,老師對幼兒的相互學習沒有重點提出,而在案例二中,將這一點做得很好。如:先請大班哥哥姐姐幫忙搭山洞,中班弟弟妹妹鉆。然后反之,中班幫忙,大班鉆。在活動中大家相互感謝,相互支持,就像一個大家庭中的成員一樣,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綱要》中提及用幼兒感興趣的方式發展基本動作,提高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老師就都用游戲來組織各種體育活動,但是不是每一個游戲都適合幼兒或者說適合本節體育活動呢?我們可以從案例一中找到答案。案例一中,老師選擇了競賽游戲,顯然效果不好。因為混齡活動幼兒年齡層次不一樣,對游戲的敏感度也不一樣。在案例二中,對游戲的調整就很好,一直以小火車鉆山洞的情節貫穿其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在游戲中老師對幼兒提出要求,幼兒也能做到,不厭其煩地玩著、學著。在最后,用自由搭山洞的方式讓幼兒放松和自由活動,幼兒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下自然也可以相互學習。因此,選擇適合幼兒和活動內容的游戲是很重要的。
剛開始老師都覺得混齡體育教學活動很難,但理清思路后收獲也很多。混齡教育有利于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年齡小,能力低的幼兒能觀察模仿年齡大、能力強的幼兒,從而學習、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在開展混齡體育教學中,老師只要從孩子的特點出發,選擇適合混齡體育教學的方法、內容及手段,就可以達到讓幼兒有效學習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