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實驗中學 趙紅琴
基于深度學習視野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可以引發學生深層次地思考,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也會讓數學課堂更具有活力。因此要讓學生能達成深度學習,必須建立在教師深度備課后的教學設計的基礎之上。下面就“線段、射線、直線(第2課時)”來闡述如何進行深度學習的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根據學習情境,借助于刻度尺、圓規等畫圖工具比較兩條線段的大小;了解尺規作圖,會畫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理解線段的和、差表示;了解線段中點的含義;會求線段的長,進行簡單的推理。
觀察圖片,提出問題:(如圖1)如何比較兩棵樹的高低、兩支筆的長短?

圖1
【設計意圖】通過目測法觀察兩棵樹高,在比較兩支筆的長短時,發現目測法不一定可靠,引出度量法與疊合法的必要。指出當我們把樹、筆看成是一條線段時,我們可以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幾何問題,那么這就是兩條線段的比較問題。教師創設真實的情境,激發出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需求與真誠的熱情,步入了課堂深度學習。
(1)在圖1、圖2上畫線段AB、CD,隱去圖片,如何對線段AB、CD進行比較?(2)對圖1、圖2進行幾何畫板度量驗證;對圖1、圖2進行幾何畫板疊合法演示;(3)問題:將疊合后的圖1旋轉得圖3,總結線段比較的結果及線段的和差表示。

圖3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探索圓規的功能,通過實踐操作,得出使用圓規可以把一條線段平移到另一條線段上。幾何畫板演示,讓學生有了一個動態的疊合感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疊合法。在疊合的圖形中研究線段的和差數量關系,顯得順理成章。在操作、驗證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層次理解。
(1)尺規作圖歷史文化介紹 ;(2)探索用尺規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的方法;(3)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口述作法過程;(4)學生討論探究如何用尺規作一條線段等于已知線段的2倍。
【設計意圖】介紹尺規作圖,增加數學史知識,激發興趣,充滿積極情感,營造支持深度學習的課堂文化。教師示范時,動作、順序、作圖語言要規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模仿消化,操作時注意指導,也要發揮小組同伴間的互相幫助和示范作用。通過變式作圖,提高學生應用新知識的能力,也為線段中點的得出做好準備。
截取上面的作圖部分,得圖4:(1)歸納得出線段中點的定義;(2)用符號語言表示;(3)如AB=BC,則B是否一定是AC的中點?幾何畫板展示驗證。

圖4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讀圖,發現圖中線段之間的數量關系,用文字語言表達線段中點的概念。同時,符號語言的表示讓學生感受到幾何語言的魅力,它是數形結合思想的最好體現,也是最簡潔精彩的一種語言表達。最后,問題的提出引發學生深度思考,激發了學生思維的沖突,培養學生批判、創新、聯想的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概念的嚴謹性。
例題:已知線段AB=10cm。
(1)如圖5,點C在線段AB上,且BC=4cm,D為AC的中點,求線段DB的長。
(2)點C在直線AB上,且BC=4cm,D為AC的中點,則線段DB=______。
(3)如圖6,點C在線段AB上,且BC=4cm,D為AC的中點,E為BC的中點,求線段DE的長。

圖6
(4)點C在直線AB上,D為AC的中點,E為BC的中點,DE=______。
【設計意圖】本例題主要是對中點知識的應用。從一個中點到兩個中點,從一個位置到不同位置,從BC已知到BC未知。層層遞進,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考查學生分析能力,簡單推理,感受數形結合、分類討論、整體思想以及方程思想等數學思想。梳理出與中點有關的基本圖形、基本模型,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系,變化之中的不變。經過變式的內容是有挑戰性的,所以對內容的整合和變式是促成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已知線段AB=10cm,____________,求_____。(請添加恰當條件,畫出圖形,提出問題)
【設計意圖】添加條件編題,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了一次較高要求的遷移應用。開放性的問題設置,考查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可鼓勵學生勇于創新、勇于嘗試。
這節課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用到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和學生一起深層次反思,讓學生歸納總結自己的發現,感悟數學思想方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體會幾何的魅力以及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程設計的學習過程:情景引入——探求新知——形成策略——知識應用——梳理總結。在每一個環節間都以有層次、有邏輯關聯的問題來鏈接,驅動學生深層次思考,將各個模塊內容串成線,思路清晰,自然展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精選例習題,通過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使學生舉一反三,構建問題間的聯系,而不是一題一題孤立地呈現,讓學生在比較之間分析、論證、歸納,把握問題本質,掌握數學思想方法。
學生的學習需要特定的課堂情境,本節課第二條線路是創設學生活動的情境,動腦、動手、動口、“動感”的過程,經歷了尺規作圖、幾何語言敘述、感受幾何畫板、幾何推理論證、編題等活動。在觀察、猜想、驗證的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
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指出了形成性評價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意義,但課堂上簡單的贊揚等淺層評價常常出現,數學課堂教學評價需要的是有數學味的、有指導意義的即時性評價。
深度學習是以發展思維為任務的數學學習,任何沒有思維含量,沒有深度,不能引發學生興趣的學習,都是難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的。深度學習是一片廣闊的領域,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