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赤岸鎮毛店小學 朱 芾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學習。它來源于生活,數學課本中所有知識都是生活中事物、事例的縮影,通過課堂把生活經驗提煉為數學經驗。積累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數學活動,小組合作學習為經驗的積累創造了有利的環境。數學活動經驗好比就是鳥兒學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經歷課堂中的合作探究,潛移默化中豐富自己,讓自己能夠在藍天下飛翔。讓思維的碰撞、心靈的感悟,內化真正的數學活動經驗。讓無形的經驗在我們課堂合作學習中真真實實地存在,透過交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有效地小組合作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首先要理解它的含義,理清它與另外“三基”的關系,做數學,做有價值的數學。以經驗積累為目標,合作學習為平臺,如何打造輕質高效的數學課堂,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數學活動就跟牙牙學語、走路、吃飯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通過看書、講解、觀察是學不會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知識的全過程,小組合作學習為它搭建了一個平臺,學生可以在合作學習中把已有的生活經驗內化,不斷積累活動經驗。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探索與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引導學生猜一猜,再小組合作利用信封中的小棒(2cm、2cm、3cm、4cm、5cm)探索邊的關系,并思考怎樣的三根小棒能擺一個三角形?通過試一試、擺一擺,學生會發現:“2cm、3cm、4cm”“3cm、4cm、5cm”“2cm、2cm、3cm”這三組小棒可以擺三角形,而像“2cm、3cm、5cm”“2cm、2cm、5cm”“2cm、2cm、4cm”這樣的小棒卻擺不了三角形。此刻緊接著提問:為什么這三組小棒不能擺呢?正因為有前面的切身體驗,學生能根據體驗中汲取的經驗得出:只有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時,才能擺一個三角形。通過學生擺一擺、合作交流,充分地讓其在觀察、操作、思考等活動中積累“猜想——驗證”的基本活動經驗。學生又利用已有的經驗去吸取新經驗,通過親身體驗,猶如銀行的“利滾利”,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數學課堂的魅力,并通過自身的活動經驗有效地學習。
“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讓學生在我們的課堂中真正動手做,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有意義的數學活動經驗。新課標要求要讓學生參與到探究中,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在每一節課中我們都會運動1~3次小組合作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小組合作學習是否每節課都必要的呢?一堂課,幾次為佳呢?是否每次活動后,學生都能形成有意義的活動經驗呢?因此,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目的,有重點,能產生學生思維的碰撞,消去課堂表面的“熱鬧與浮華”。合作學習也不必堂堂都有,除了操作性的,像思考總結、理解一些概念,學生獨立思考后會有一定難度的問題,這時我們可以搭建一個合作學習的平臺,幫助學生加深對難點的掌握。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路程、時間和速度》中,對于速度含義(單位時間內行駛的路程)的理解,發現學生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安排了學生同桌之間說一說下面的速度表示什么?速度與時間、路程有什么關系?
如圖:

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加強了對速度的理解:速度是1分、1時、1秒、1天……內行駛的路程;速度=路程÷時間,也鞏固了本節課的難點。數學活動經驗在學生的合作中得到發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掌握數學的效率。
推理是根據已知判斷得出的新判斷的推理過程。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通過小組間經驗的碰撞,做出合情推理,常用類比、歸納、轉化等數學思想。在小組合作中利用推理探究,使原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合作中得到遷移、提升。如北師大版五上《平行四邊形面積》,面積的推導過程就是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長方形面積公式、轉化、剪拼),把手中的平行四邊形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進行計算。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會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長方形的長,高就是長方形的寬。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從而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底×高。在合作交流中,學生感受到從特殊到一般,發現規律,進行合情推理,解決問題,創造并升華了活動經驗。
“錯誤”這詞大家都不喜歡,學習數學的我們經常犯錯,其實每一次犯錯都是寶貴的資源,“吃一塹,長一智”,經歷每一次“犯錯”,其實就是成功。我們允許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犯錯”,有時我們會有意誘發學生“犯錯”,讓學生能夠在錯誤中理解和感悟知識。 如在教學二年級下冊《認識角》第二課時:研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教師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活動:學生同桌之間做一個角,思考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活動后學生反饋:角的大小與弧度(張口),這時我問了一下:還有嗎?有學生馬上說與角的兩邊長短有關,還有同學說跟放大鏡有關……匯報過程中學生各抒己見。你說我辯,通過交流,加固了學生對角的認識:角的大小只與張口有關。通過誘發學生“犯錯”,先讓他們經歷錯誤,再讓他們通過合作中獲得的知識經驗進行辨證,進一步完善了基本活動經驗。
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經驗的積累需要一個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一個無限的平臺,幫助學生積累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交流、應用、反思等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引導學生把生活化的經驗內化為理性的數學。在有效的合作學習中不斷積累經驗,在不斷積累數學經驗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熱”堂。我相信孩子們一定能擁有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一個能用“數學活動構建世界”的頭腦,一雙能用“數學經驗描繪未來”的雙手,久而久之,課堂變了,學生活了,教師解放了,從此我們有了輕松、高效的學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