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文海實驗學校(310018)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教材主編、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提出:“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然而,當前對于課外閱讀的開展情況,我們也發現了一些諸如課程意識有待重構、課型思維有待重構、教學思維有待重構、教學模式有待重構、教學方法有待重構等問題。
隨著統編教材的逐步推廣使用,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關于課外閱讀的編排意圖也逐漸清晰起來。那么,如何落實“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的目標,真正“讓課內外閱讀自成一家”呢?我們教師應從統編教材的結構與功能切入,把握知識與能力要點,對接課外閱讀;兼顧讀書的內容與方法兩大核心,落實課外閱讀;以活動組織與評價的開展為促進,持續課外閱讀。
溫儒敏先生在介紹統編教材的七個創新點中談到,一年級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是為了與學前教育銜接,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二年級設置了“我愛閱讀”欄目,指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到了中高年級,幾乎每個單元都有“課外閱讀延伸”;在第四學段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注重“一書一法”,指導學生學習讀書方法。
下面以部編一年級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讀”系列為例,談談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有效對接。這一板塊主要是針對原有教材中課外閱讀的缺失做了補充,注重讓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往學生的語文生活延伸。“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需著重引導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這一欄目的設置轉變了不少家長的觀念,變“叫孩子讀書”為“陪孩子讀書”,讓讀書成為全家的共同行為,對推動兒童閱讀具有極大的作用,同時也推進了全民閱讀。
筆者團隊以部編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內容中的“和大人一起讀”欄目為課程內容,根據教材中16篇“和大人一起讀”的內容,梳理出包括兒歌、童謠、散文、詩歌、繞口令、童話、神話、寓言等不同類型的閱讀文章。根據不同的文體及內容選擇不同的和大人一起閱讀的形式與方法,針對每一次的閱讀內容滲透不同的和大人一起讀的課外閱讀方法,以提高一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增進親子、祖輩、師生等的情感。
以下重點呈現知識能力要點與課外閱讀的對接表:
單元 閱讀內容知識要點能力要點課外閱讀對接第一單元《小兔子乖乖》流行兒歌會表演讀《上學歌》《春天在哪里》《小毛驢》《丟手絹》第二單元《剪窗花》民俗童謠會打節奏讀《正月歌》《年糕粘》《過年謠》第三單元《小鳥念書》現代散文會扮演讀《小老鼠的漫長一夜》《小熊住山洞》《農夫和金魚》第四單元《小松鼠找花生》科普童話會討論讀《生病的小魚》《小睡鼠要冬眠》《最后一個蜂群》第五單元《拔蘿卜》童話故事會唱讀《豬八戒吃西瓜》《愚公移山》《小猴子下山》第六單元《誰會飛》現代詩歌會創編讀《太陽》《花和蝴蝶》《雪花的快樂》第七單元《猴子撈月亮》寓言故事會配音讀《小猴子下山》《小貓釣魚》《三個和尚》第八單元《春節童謠》節日童謠會互讀《正月歌》《年糕粘》《過年謠》
由表可見,課外閱讀的落實需要有教材的對接,通過補充課外同類型文章或書籍,聚焦知識與能力要點,實現“雙軌對接”:既對接了內容,又對接了知識能力要點,形成系列。比如,“和大人一起唱讀兒歌”“和大人一起討論讀科普童話”“和大人一起表演讀童話故事”“和大人一起創編讀現代詩”“和大人一起配音讀寓言”“和大人一起拍手互讀童謠”“和大人一起賽讀繞口令”“和大人一起群文類讀寓言故事”“和大人一起分角色讀童話”等。
通過這樣的閱讀活動,真正讓課外閱讀落地實行,更重要的是,還很好地貫徹了知識向能力和習慣轉換的方針,實現了課內與課外的對接。在閱讀實踐中,實現了滲透式、漸進式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并伴隨著學生其他能力的同步成長。“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的能力實現由認知向實踐、向自主閱讀的轉換,實現“教”向“學”的轉換。教讀、自讀、課外閱讀呈現出轉化的整體思維:“認知習得——嘗試實踐——熟練運用”“三位一體”的課型自然銜接、層層推進,便于學生能力的整體提升。
課外閱讀是自主性更強的閱讀,閱讀方法的運用很重要。當下的閱讀較少涉及讀書方法的教授,導致學生讀書興趣和習慣培養不起來,或者難以維持和發展。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在關注閱讀內容的同時還要兼顧閱讀方法,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1.明晰問題,改變內容獨大、方法缺失的現象
當前的課外閱讀教學還沒有真正落實到常規教學中,很多只是停留在對課標理念的認識層面,或者更多地停留在課外閱讀的內容與形式上,方法缺失。
其一,閱讀教學方法單一。主要表現在閱讀教學光教精讀,訓練的重點是朗讀,甚至是集體朗讀。學生讀書慢、少,收獲甚微且僅限于課文,教師卻視而不見。有的課外閱讀甚至還在做精讀、朗讀、集體誦讀。
其二,閱讀教學單刀獨進。閱讀教學流派風生水起,熱鬧不凡。如單元整體閱讀、群文閱讀、組文閱讀、繪本閱讀、整本書閱讀等。就研究本身來說是不成問題的,問題主要出現在教師可以隨意脫離教材另搞一套,或者教學時只顧一方,未能形成體系和網絡。
其三,閱讀教學缺乏指導。多數教師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又缺乏閱讀方法、閱讀工具的指導等,只是布置學生去讀讀課外書,寫寫簡單的讀書體會,做做好書推薦卡,說說喜歡的書籍等,隨意性很大,缺乏內容與方法的指導。
2.有的放矢,給予不同閱讀類型具體的方法指導
閱讀方法除了精讀、朗讀外,還有默讀、瀏覽、快讀、跳讀、猜讀、互文閱讀,以及整本書閱讀、檢索閱讀等。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明晰閱讀重點,指導學生習得閱讀方法。
其一,引導明晰閱讀重點。閱讀方法與閱讀重點有著天然的聯系。如小學第一學段,重點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第二學段,開始重視敘事性作品的閱讀,要求閱讀中積累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取語言材料。第三學段,對閱讀水平的提升提出具體的要求: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人物、細節;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等。因此,教師要從年段目標出發,訓練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其二,指導習得閱讀方法。閱讀方法非常重要。如何在閱讀中讓學生習得閱讀方法呢?如默讀與瀏覽都是常見又實用的讀書方法,也是基本的閱讀能力。學生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提高閱讀的速度,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也才能談得上讀書的習慣與興趣。閱讀方法要有竅門,有可操作性,這些竅門和操作性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訓練。就拿瀏覽來說吧,就要把默讀、快讀、跳讀等多種閱讀方法結合起來。
3.發現提煉,及時總結學生優秀的閱讀經驗
眾所周知,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們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故而,我們要及時總結學生閱讀的優秀經驗。
一要引導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學生是成長中的閱讀主體。教師不能因過分理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而放棄了具體方法的指導,要隨文傳授或訓練必要的閱讀方法,為學生形成基本的閱讀能力提供服務。二要尊重并完善學生的經驗所得。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個人的閱讀收獲,尤其是閱讀方法上的收獲。教師對此要予以尊重,并指導其逐步完善。三要關注學生經驗的提煉總結。學生面對海量的、便捷的、多渠道的信息,容易受到網絡語言的沖擊。在這樣的閱讀環境中成長,學生就會形成特有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教師要善于發現、提煉,并做好總結。
“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是部編教材的重要內容,需要以課堂為出發點,將影響力進行延伸,發揮好活動與評價的強大推動功能,使課外閱讀持續化進行。
1.開發建設課外閱讀拓展性課程
“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不可能全程沿用課堂管理的方法,還需要另辟蹊徑,那就是把課外閱讀納入校本課程和教師課程開發與管理的范疇,強化管理,重點抓好活動的組織、管理與評價。這需要通過語文拓展性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來進行。
2.開展組織課外閱讀系列化活動
“沒有活動就沒有活力。”有效組織并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尤為重要。活動組織的關鍵是主題選定與形式安排。活動組織既要遵循課標要求,又要符合學生實際。如通過親子閱讀,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借助良好的成果展示與評比,提升學生的成就感;開展類似于年級或全校性的大型專題活動,引進競爭機制,激發學生的挑戰欲望;組織開展課外閱讀系列化活動。
3.開辟并運用課外閱讀整合式評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其閱讀興趣與價值取向、閱讀方法與習慣,也要關注其閱讀面和閱讀量,以及選擇閱讀材料的能力。”這幾點涉及課外閱讀的幾個基本方面,是教學中應當關注的,同時也可以細化為閱讀評價指標的參考維度。
一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是密不可分、互為因果關系的。從操作層面上講,實施終結性評價相對容易。然而課外閱讀關注的是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因此要重在落實過程性評價。它也能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過程進行有效監控。
二是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課外閱讀定量評價不容忽視,它是底線,只增不減。但僅有量的積累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定性評價的配合與引領。如學生成長記錄和檢測結果的分析、學生閱讀過程的態度星級評比、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宣傳、個性化閱讀經驗的分析等。
研究表明,小學和初中年齡段基本可以決定一個人的閱讀習慣。基礎教育階段,語文課程對培養學生的讀書習慣有著舉足輕重的直接影響。因此,將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納入課程體系,從家庭到學校再到社會都責無旁貸。我們應該像關心孩子的身體一樣,關心其閱讀及精神的成長。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 傅登順.部編教材“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計劃”的教學新對策[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