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捷 王慶琳 龔杰昌

【摘 要】 自2014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了多項科研經費管理的政策文件,促進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創新,更好地激發學校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形成充滿活力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科學管理的運行機制。間接費用作為科研經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這次改革的熱點也是難點。通過對七所高校現行間接費用管理辦法的對比和分析,剖析其創新點和挑戰點,并探究針對現有管理方法存在問題的合理解決方案。
【關鍵詞】 間接費用; 績效支出; 間接成本; 高校科研經費
【中圖分類號】 G647;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09-0143-05
一、引言
“十二五以來”,隨著我國教育和科技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我國對于科研經費的投入逐年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5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達到14 170億元,較2014年增長8.8%。其中高校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998.6億元,較2014年增長11.2%[1]。高校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增長比例快于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增長比例,由此可見,高校已成為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的側重點,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進一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促進科技事業發展,我國相繼出臺《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2]、《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6〕50號)[3](以下簡稱“50號文”)等政策文件。文件中涉及有關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的各項改革,而其中很引人關注的一項改革就是提高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比重,加大績效激勵力度。項目承擔單位在統籌安排間接費用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分配間接成本和課題組績效。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各高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間接費用管理辦法,本文以七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為研究對象,對其科研經費間接費用管理辦法進行分析,并對優化我國高校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的管理提出政策建議。
二、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改革的背景以及新舊政策對比
(一)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改革的背景
科研項目間接費用是指學校為承擔科研項目,在組織實施項目過程中發生的管理、協調和監督費用,以及無法在直接費用中列支的相關費用。主要包括現有儀器設備及房屋,水、電、氣、暖消耗,有關管理費用的補助支出、績效支出等。間接費用含間接成本和績效支出兩部分。原有的間接費用管理辦法沒有充分地體現科研人員的勞動價值[4],不利于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促進科技成果產出。另外原有的政策未明確間接成本的補償機制和補償渠道,對于間接費用的管理方面無具體要求。這樣的管理辦法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求,無法反映高校的實際情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高校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在這種背景下,2016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出臺的辦法大幅提高間接費用計提比例,加大績效激勵力度,明確成本補償,適應了新形勢下高校科研工作的實際需要,促進科研成果產學研的進一步發展。
(二)科研經費間接費用管理辦法的新舊對比
在50號文發布前,執行的是2011年10月財政部、科技部《關于調整國家科技計劃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若干規定的通知》(財教〔2011〕434號)以及2015年4月財政部、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修訂發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財教〔2015〕15號)。這兩個文件中規定,課題經費總金額為500萬元及以下部分間接費用計提比例為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20%;500萬元至1 000萬元的部分間接費用計提比例為13%;超過1 000萬元的部分間接費用計提比例為10%,績效支出的計提比例為5%。50號文中規定課題經費500萬元及以下部分間接費用計提比例為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20%;500萬元至1 000萬元的部分間接費用計提比例為15%;超過1 000萬元的部分間接費用計提比例為13%,并取消績效支出比例限制。
從上述調整可以看出,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辦法的新舊變革主要存在以下兩個方面:
1.提高了超過50萬元間接費用的計提比例,由原有的13%、10%提高到15%、13%。
2.原有管理政策中規定績效支出不超過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5%,新政策中取消了對績效支出的比例限制,由課題承擔單位統籌安排間接費用,合理分攤間接成本和人員績效,并明確規定績效支出安排應與科研人員的實際貢獻相掛鉤。
三、七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辦法分析
高校科研項目間接費用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學校間接成本、學院間接成本、項目組間接成本、項目組績效支出。學校間接成本納入學校校級財力預算,由學校統籌使用,主要用于學校在組織實施項目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以及彌補學校現有儀器設備、日常水電費用、房屋使用的折耗等。學院間接成本納入學院院級預算,由各學院統籌使用,主要用于學院在組織實施課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項目組間接成本由項目組使用,主要用于支付科學研究過程中無法在直接費用中列支的必要支出。項目組績效支出主要由項目組結合項目研究進度及科研人員業績據實發放。科研績效支出納入績效津貼統一管理。在50號文的指導下,各教育部直屬高校紛紛結合本校實際出臺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的具體實施辦法,下面就將按照項目類型,對七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間接費用管理辦法進行對比和分析。
(一)自然類科研項目(縱向課題)
針對自然類科研項目,各高校對于間接費用的計提比例都是參照50號文的標準,按照500萬元以下、500萬元—1 000萬元、1 000萬元以上劃分為三段,間接費用占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的比重分別為20%、15%、13%,而各校對于間接費用具體分配方案存在著一些差別。從表1中可以看出,對于學校間接成本,七所高校間接費用中的學校和學院管理費合計比例在40%~60%,項目組間接成本和項目組績效支出合計占間接費用的40%~60%。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設定了明確的學校間接成本、學院間接成本、項目組間接成本和項目組績效支出總和的比例。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學院間接成本、項目組間接成本由學院根據項目的具體情況,與課題組共同分配。復旦大學不計提項目組間接成本,間接費用的60%作為項目組績效支出。除南京大學外,其他高校皆允許項目組在項目組間接成本和項目組績效支出總額不變的基礎上,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調整項目組間接成本和項目組績效支出的分配比例。學校、學院間接成本計提比例最高的是北京大學,比例達到60%,計提比例最低的是復旦大學(比例為40%)。項目組間接成本、項目組績效支出比例總和最高的是復旦大學,為間接費用的60%,項目組間接成本、項目組績效支出總和比例最低的是北京大學,為間接費用的40%。
(二)人文類科研項目(縱向課題)
針對人文類科研項目,各高校間接費用的分配方案存在較大差異。與自然類科研項目相比,人文社科類項目較少占用學校公共資源,由于這一特征,間接費用中學校、學院間接成本分攤比例較自然類科研項目大大減少。從表2可以看出,各高校的學校、學院間接成本總和比例在0%~5%,最低的是上海交通大學,不計提學校、學院間接成本,所有的間接費用完全由項目組支配。復旦大學的學校、學院間接成本總和計提比例最高,達到總經費的5%。各高校都允許項目組根據項目的實際需要自行分配項目組間接成本和項目組績效支出。
(三)橫向科研項目
針對自然類橫向科研課題,七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學校、學院間接成本合計占總經費的比例為15%~20%,對于人文類橫向課題,學校、學院間接成本合計占總經費的比例為10%~20%。項目組績效支出占總經費的比例為20%~70%,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學院間接成本計提比例由學院根據具體情況自行確定。詳見表3。
四、現行各高校間接費用管理辦法探討
(一)現行間接費用管理辦法的突破點和創新點
相對于50號文出臺前的各高校間接費用管理辦法,新出臺的各項政策更加符合高校的實際需要,極大地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通過科研激勵的形式進一步體現了科研人員的價值。主要有以下的突破點:
1.科研經費間接成本補償機制的建立和明確,有利于緩解高校教育經費被擠占的現狀
高校的獨特性決定了它既要承擔教學任務,又要承擔科研任務。這使得高校的儀器設備、房屋水電等相關資源會存在難以劃分、不易計量的現象。而無法合理計量,就無法在科研項目中合理體現這部分成本,進一步使得科研項目的投入產出無法科學計量,同時也會擠占高校本就有限的辦學資源。
各高校在新出臺的間接費用管理辦法中都明確提出了科研項目的間接費用組成部分包括學校間接成本和學院間接成本。學校間接成本用于彌補學校現有儀器設備、日常水電費用、房屋使用的折耗等。學院間接成本用于學院組織實施課題過程中發生的相關費用。七所高校自然類縱向課題,學校間接成本、學院間接成本總和比例達到間接費用的40%~60%。人文類縱向課題比例達到0%~5%,原辦法中計提標準為重大項目不超過5 000元,重點項目不超過3 000元,一般項目、青年項目、西部項目、后期資助項目不超過2 000元。自然類橫向課題達到總經費的15%~20%,人文類橫向課題達到總經費的10%~15%。可以看出,各高校已經在探索適合各自實際情況的間接成本補償的分攤機制,雖然比例高低存在差異,但是已經表明間接費用對于成本補償的作用得到各所高校高度重視。
2.取消績效支出的比例限制,擴大績效支出的激勵范圍,加大績效激勵力度
取消原有績效支出不超過直接費用扣除設備購置費5%的比例限制,上海交通大學縱向人文社科類的績效支出最高可到間接費用的100%。此項改革彌補了原有政策的不足,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于科研人員腦力勞動的補償,減少了以往虛報票據套取勞務費的情況發生,給予項目負責人更大的權利,可以充分按照項目組成員的實際貢獻分配績效。另外,改變了原有績效支出只能給予項目直接相關人員的規定,擴大激勵范圍,將為科研項目實施提供了必要智力和勞力支持的相關管理人員,以及科研任務具體承擔者、執行者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納入了績效激勵的范圍。
3.增設項目組間接成本,充分考慮科研項目研究進行中的實際需要
項目組間接成本由項目組統籌使用,主要用于開支在直接費用中無法列支的相關費用。在項目組間接成本的概念提出前科學研究過程中必要的辦公費、電腦耗材、通用設備購置費、交通費、辦公用網絡費、工作通訊費、項目結題審計費等支出,無法在縱向項目中開支,但這些支出又確實是為了項目研究而發生的,這造成了很多項目組在這部分支出發生時只能自行墊付或者用虛假票據報銷,改革后這部分支出可以合理合法地在項目中開支,明確了支出渠道,真實反映了科學研究需要,更貼合實際情況。
(二)現行間接費用管理辦法面臨的挑戰
從各高校出臺的現行間接費用管理辦法,可以看出各高校對科研工作的重視以及為科研工作服務的決心。但是在高校間接費用運行管理的現狀上,還是面臨著一些挑戰。
1.間接費用提取比例較為單一,高校缺乏間接費用管理的自主性
現行各高校間接費用的計提比例都是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的標準,但是這并不符合科研活動的實際情況。科研活動依照不同的項目類型,對間接費用有著不同的要求,統一的計提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并打擊了科研活動的積極性。而高校作為科研活動的具體執行機構,缺乏自主性,無法根據實際需要自行合理確定間接費用的計提比例。
2.間接費用的成本補償及分攤缺乏相對規范和客觀的衡量體系
間接費用的成本補償及分攤一直是高校間接費用管理的難點。由于高校的特殊性質,導致為科研活動所發生的水、電、氣、暖消耗,儀器設備及房屋的占用無法合理分攤[5],存在教學與科研共同占用,多個科研項目共同占用的情況。無法合理分攤資源占用,又會使得之后的會計核算無據可依、無章可循,成本補償缺乏準確性,也為今后的間接費用管理改革設置了重重障礙。
3.績效支出比例依舊無法完全反映科研人員所付出的腦力和勞力成本,缺乏績效支出管理辦法
雖然在50號文的指導下,取消了績效支出的比例限制,但是由于間接費用的比例限制,導致了績效支出在一些科研項目中還是無法完全體現大量的科研人員付出的腦力和體力成本[6]。另外,現行的績效評價完全將權利交給項目負責人,但是這存在很大的隨意性,缺乏分配依據和量化評價環節。不科學不合理的績效支出管理,有可能會傷害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無法實現激勵科研人員的作用。
4.間接成本的核算存在一定難度,缺乏細致明確的規定
現階段,缺乏對于項目組間接成本核算的細致明確的規定,各高校還都屬于摸索階段,對于這一部分支出的核算有可能存在過緊或者過松的可能性。過緊可能會脫離科研活動的實際需要,打擊科研活動的積極性。過松有可能無法保證支出與科研活動的相關性。如何真正合理合規地實現項目組間接成本作為有關管理費用補助支出的作用,對各高校的財務部門都是一個重大考驗。
(三)完善高校科研間接費用管理的建議
隨著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各高校將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科研間接費用的管理方案,依據高校的實際需要和現實情況,對間接費用管理提出如下建議:
1.國家下放間接費用管理的權限,給高校更大的自主權
每個高校的科研項目都有著不同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以往由國家統一制定間接費用的計提標準,可能會導致政策與實際情況脫節,在“放管服”的背景下,國家適度下放間接費用管理權限,由高校依據需要有理有據地制定真正適合高校科研活動的間接費用計提標準,將極大地促進科研活動的積極性,更貼合科研活動的實際需求。
2.建立差異化間接費用成本補償政策
高校科研活動耗費的水、電、燃、氣,占用的設備和房屋一直未能實現單獨的成本核算,科研項目占用的各項資源未能準確計量,導致成本分攤和成本核算無據可依、無章可循,進一步導致了無法合理確定不同學科間接費用的計提比例。建立差異化的成本補償機制對于高校的后勤部門和財務部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該盡快改變不同類型項目執行同一間接費用計提標準的現狀,建立差異化間接費用成本補償政策,實現對于占用資源的全成本核算,將間接成本科學合理地分攤至各個科研項目中。
3.進一步提高績效支出比例,建立績效支出管理辦法
對于人文社科類項目、軟件編程類項目,實際需要耗費的有形的資源并不多,大量耗費的是科研人員的智力和體力成本。現有績效支出受制于間接費用的比例,導致與實際情況相比還是偏低,無法完全體現智力和體力成本。對于這類需要大量耗費人力成本的項目,應合理提高績效支出比例,充分體現人力成本,實現對于科研人員的激勵。
現有績效支出的分配權利全部交給項目負責人,項目負責人根據人員在項目中的實際貢獻進行分配。但由于缺乏可靠衡量體系,導致績效支出存在極大的隨意性,而如果分配不公,也會極大地打擊科研人員的工作熱情,無法體現績效支出的激勵作用,所以急需建立科學的績效支出管理辦法。辦法中應當規定績效支出的發放對象、績效考核的形式、審批的流程、獎勵和懲罰機制[7]。另外應當設立監督機制,保證績效支出與項目的相關性、合理性,充分發揮績效支出的激勵作用。
4.制定具體詳細的間接成本核算規定,規范間接成本的核算
現有文件中對于間接成本的界定就是在直接費用中無法開支的費用,但沒有具體規定間接成本可以列支費用的范圍和內容,從而導致各高校在執行中只能按照自己對間接成本內涵的理解進行會計核算,尺度有緊有松。參照美國對于科研項目間接成本的核算來看,美國對于間接成本進行了細致明確的規定,明確規定招待費、校友活動費等不能計入間接成本的核算。我國也應當盡快制定相關政策規定,明確間接成本的內涵,為間接成本的會計核算提供依據和規范,保證間接成本核算真實有效地為科研活動服務,確保間接成本與研究項目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財政部.2015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R].2016.
[2] 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A].國發〔2014〕11號,2014.
[3] 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A].中辦發〔2016〕50號,2016.
[4] 鄭嵐.高校科研間接費用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會計之友,2013(3):99-101.
[5] 蔡雪芍.高校科研經費間接費用管理實踐研究[J].財會通訊,2014(28):58-60.
[6] 王麗.高校科研經費績效支出管理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14(10):30-33.
[7] 伍海泉,宋佳航.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會計之友,2016(18):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