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瑞霞 韓艷明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學資源、模式也在不斷的創新發展和完善。鄉土課程的開發是國家鼓勵倡導的,是地方教育教學的必要補充。它可以依托本地的資源優勢,建立學校與社會、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目的是為了適應學生學習的特點,著力開發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課程,把握學生長期的持續的學習動態和過程,將對我們的課程教學有很大的促進意義。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 課程資源 鄉土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66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eveloping Local Curriculum in the History of
Middle School Administration
SONG Ruixia[1], HAN Yanming[2]
([1] NO3.Middle School of Weishi County Henan, Kaifeng, Henan 452172;
[2] Kaifeng Middle School, Kaifeng, Henan 475003)
Abstract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atterns are also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rriculum is encouraged by the state, and it is a necessary supplement to the teaching of local education. It can rely on local resources, established between school and society, students and teachers, teachers and parents, students and students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learning,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n mak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long-term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dynamic proces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on our course teaching.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course resource; local curriculum
鄉土課程資源是“師生和學校所處的某一個具體的行政區域內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眾文化心理并且帶有積極教育意義的系列內容。”鄉土課程的開發要想順利進行,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打破陳規,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堅持開放的授課原則,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地方的優勢資源,體現出地方的特色,把課堂真正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鄉土課程是和本鄉土關系密切的自編性教材,內容和本地的歷史、地理、人文、民主風情、宗教信仰、語言文化等。
國家的新綱要明確指出了“改革課程管理過程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一書也指出:“課程資源的缺乏是困擾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的問題”“這必然要求學校提前做好準備,積極主動開放學校,走進社區,挖掘多種課程資源,豐富課堂教學,滿足學生需要,落實課程改革的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鄉土課程開發時要以國家的要求為主,同時結合地方的教育特色進行開發和利用,它是發展地方教育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補充。它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
1 對中學政史學科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具有必要性
由于河南省中學階段歷史政治在中招考試之中全部是開卷考試,學生普遍存在著上課聽不聽無所謂,上課想寫什么作業就寫什么作業,學生普遍存在對政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習興趣不高,課堂效率低下,更有甚者把語數外稱之為“正科”,政史地被稱為“副科”,但學生進入高中學習后,感覺政治歷史比較難,原因就是學生在初中的政史知識比較貧乏,學習就當然比較吃力,尤其是文理分科后,由于政史的難度加深,學生學習起來感覺很困難,甚至出現厭學的情緒,而高考中政史所占的分數是文綜當中的二百分,由于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比較高,所以地位舉足輕重。但初、高中學生學習的習慣,學習的重視程度,基本知識的把握,尤其是學生學習的方法都不同,初中注重記憶,高中注重記憶和理解,所以學生感覺困難加大,如何把初高中的學生學習和教師的授課結合起來,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一個很迫切的課題。再加上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的不重視,基礎薄弱導致學生努力地學習和成績不甚理想的矛盾突顯,因此必須找到一個突破口,既要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開設既貼近學生周圍生活,又引起學生興趣的中學政史鄉土課程就顯得很有必要。
2 對中學政史學科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研究是學校特色課程發展的需要
中學政史鄉土課程開發的研究正是順應潮流,大勢所趨,目前全國上下都注重素質教育,注重校園社團建設,注重校本課程的開發。而中學階段政史學科一直沒有一套系統完備的教材,很多時候都是臨時準備課程,比較零散倉促,也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我們政史學科一線教師輔導學生校本課程的實踐經驗,和系統整理所上校本課程的教案課件,來編寫一套聯系實際、學生喜歡、可操作性強的中學政史的鄉土課程教材也是很有意義的。
為保證鄉土課程開發能夠順利進行,我們可以依托本地的資源優勢,建立學校與社會、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家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目的是為了適應學生學習的特點,著力開發能夠讓學生感興趣的課程,把握學生長期的持續的學習動態和過程,將對我們的課程教學有很大的促進意義。
2.1 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中學政治、歷史常常被家長、學生認為是副科,學生在學習中不夠重視,當然也很難引起興趣,很多學生在政、史課堂上抱著可有可無的心態去聽講,甚至做其它事情,學習效果不佳,而興趣是求知的前提。例如在講歷史時可以采取多種形式活動引發學生的求知欲:(1)利用學校組織各種活動適當滲透鄉土知識。如學校組織的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節、美術繪畫展、學生小論文、大家講故事會、文科知識競賽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講傳統文化之時,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文物、古跡、遺址。開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遺存,根據我校實際情況,我們先后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龍亭、相國寺、繁塔、鐵塔、延慶觀、開封府、包公祠、山陜甘會館等。可以挖掘出很多的鄉土歷史,對學生學習歷史收效甚好。(4)編寫校本教材和鄉土校本課程。因而,在政、史課堂教學中加入學生身邊的河南鄉土特色內容,課堂的內容一下和自己身邊的生活聯系起來了,學生興趣盎然,學習起來也就積極主動多了。
教育的發展趨勢必然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而不是過去那種死記硬背,考過即忘,只會答題而不會實際運用操作的“書呆子”型的教育模式。而所謂的學習能力,通常指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一方面,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必局限于課本知識,而以課本為基礎,實際感知現實的情況,通過觀察、分析、推理、判斷、綜合,更深地理解、領悟知識,例如,可讓學生調查研究學習開封的城市建設發展與歷史,把課本的知識真正地應用到實踐中來;另一方面,不斷創造機會培養學生的團結互助合作能力,使學生們的協作能力、調研能力、口頭及書面的表達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這反過來又不斷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2 有助于教師的課程教學,喚起中學生對家鄉對祖國的熱愛
新課標規定:要學習身邊的知識和對生活有用的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而鄉土課程就是符合這一要求的最好素材。通過課程與課堂教學的結合可以加強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和建設家鄉的決心。通過課程的滲透讓學生有各種機會觸摸現實,領略家鄉的自然風光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陶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操,增強學生的國土意識,學生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中受到不斷錘煉、熏陶,逐步養成高尚的情操。鄉土課程即“在學科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范圍內,結合學校所在地方的實際和特點而設置課程內容主要是本鄉本土的地理環境、文物史料、生產狀況、文化設施、物產交通、內外貿易以及工農業發展的新成就等。政史學科根據鄉土課程從社區發展的角度切入。從多元文化保護的角度切入。有利于教學緊密聯系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狀況,樹立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愛國主義思想。”
2.3 有助于中學政史教學與興趣結合、與實踐結合、與中學生心理結合
政史不分家,歷史和政治有著很深的聯系,歷史與政治學科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外出考察,實地觀看訪問,可以讓學生接觸家鄉,觸摸歷史,了解家鄉的自然、歷史、人文、遺跡、遺存和文物,在了解知識,深化記憶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家鄉的愛護,引發學生的自豪感,形成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美化家鄉、構建和諧家鄉的抱負和雄心壯志。我們可以利用開封文化古城,七朝古都,旅游名市的特色,結合我市的發展,設計一系列的社會調查活動,讓學生走出學校,深入社會,實地調查,增加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深化理解,增強記憶,這符合初中生的年齡階段特征,有助于中學政史教學與興趣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走進學生的心里。
通過中學政治歷史鄉土課堂教學,讓河南鄉土特色知識走進課堂,提升學生學習政史地的興趣,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從而結合學生心理特點達到感受政史學習的樂趣,更好地關注國家熱點焦點問題,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而對鄉土政史課題的開發與利用就是培養其參與意識獲得體驗的一個重要方式。這樣,就會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到主動,由被迫學習到主動探究,使學生形成主動“求索”的學習習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能自愿樂意學習,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記憶深度,對于發展學生的多個能力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教學論專家王策三先生曾說:“我們應該把所有各教學論思潮、理論和方法,都當作研究的對象,不可盲目崇拜或簡單批判,不能機械照搬或一概排斥”。“至于我們自己的教學時間如何進行,還得我們從實際出發,審時度勢,獨立地創造性地做。它們都要作為參考,應該吸收,但要消化,還要變通。”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結合起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認知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鄉土課程所反映的正是真實的社會生活和地區的歷史人物,風情風貌,是師生生活中熟悉的人和物,它與學生距離比較近,是學生可以觸摸到、接觸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是學生可以回味,引發學生家鄉自豪感的人物風情,鄉土課程開發就是要引導學生回歸到自己熟悉的地方,通過發現、重溫和貼近這些熟悉的鄉土資源,從而使學生有所啟迪,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有所提升。因此,做好鄉土課程開發對于落實新課標的精神要義,推進新課程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回歸課堂,重塑政史學科的地位和影響力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司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黃浩森.鄉土課程資源的界定及其開發原則.中國教育學刊,2009(1).
[3]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王斌華.校本課程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王策三.教學論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