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歡
摘 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維護股份制公司公平、健康的運營,切實保護股東權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這使得對公司經濟活動中限制大股東表決權制度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于國內外限制大股東表決權制度的梳理,探尋有益經驗,為實現股東權益的實質公平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 限制 大股東 表決權 歷史經驗
中圖分類號:F2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69
The System of Restricting the Voting Rights of Large Shareholders abroad and Its Enlightenment
LIAO Hu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1)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maintaining the fair and healthy operation of joint-stock companies and effectively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shareholders arouse people's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which makes it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iscuss and study the problem of limiting the voting rights of major shareholders in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company. This article, through combing the system of controlling the voting rights of major sharehold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explores beneficial experiences and provides useful lesson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bstantive equity of sharehold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Keywords limit; large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historical experience
對公司(本文所指公司為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的表決權做出限制,作為一種事前防范措施,優于股東大會的可撤銷制度和無效制度。從國內外公司法的規定來看,主要體現為對公司大股東的表決權行使存在不當時進行一定的限制,為增強中小股東的表決力,賦予他們表決權有效行使的可能性,同時提高中小股東表決權行使的積極性。下面僅就其他國家或地區現行所建立的相對完善的大股東表決權限制制度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相關領域做法提供有益借鑒。
1 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
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又稱股東表決權回避制度,是指當公司股東與股東大會討論的決議事項有特別利害關系時,該股東或其代理人均不得就其持有的股份行使表決權的制度。
在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的有效運行下,無論大、小股東,只要滿足與股東大會決議事項有特殊利害關系之要件,都必須依法排除其表決權;而違反該制度的表決——利害關系股東的投票行為均因缺乏生效要件而自始無效。該項制度為防范股東濫用其公司中優勢地位而設立,因此在實踐中,表決權排除制度也主要針對大股東而適用。在相關公司決議中回避了可能意圖進行不正當關聯交易的公司大股東行使表決權,防止其濫用表決權優勢而損害公司及小股東權益,該項制度被認為是較好地處理股東間利益沖突的手段之一。[1]
大陸法系國家早在19世紀末開始確立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德國商法典》率先對表決權排除制度進行立法確認。該法典第252條第3項規定,當股東大會之決議是有關免除股東責任或債務、對股東提起或終止訴訟,批準股東與相關公司間締結合同等事宜的,與該決議內容具利害關系之股東,不可在該決議上行使股東表決權,同時也不得代理第三人行使。該項表決權排除制度一直沿用至現行的《德國股份公司法》中,雖然根據實務運作對具體條文做了一定修改,但適用表決權排除的主要情形仍然被保留。[2]
在英美法系國家,股東表決權被定義為股東的個人財產權而可自由行使,表決權排除制度在此不具有賴以生存的土壤。傳統英美法系的公司法中,主要通過對受托信義義務有否違反,判斷股東行為是否完全符合“業務判斷規則”之原則,有否在交易中損害公司利益等來約束和規制利害關系股東。對控股股東表決權的限制,主要體現在法院判例中要求控股股東對公司其他股東在一定條件下負有的信義義務。
在比較法制度上,大陸法中對表決權排除制度的規定是對濫用資本多數表決行為的事前限制,而英美法中有關撤銷股東大會決議與確認決議無效之訴,被認為是對濫用資本多數表決行為之事后約束。一般認為,大陸法的事前限制比英美法中的事后約束更加客觀,且能起到預防之作用。但這也并非絕對,事實上,在公司法的全球融合之背景下,法律傳統的轉變也正悄然發生。例如,美國近年來有表決權排除制度萌芽之勢;而《公司法第5號指令草案》如若在歐盟獲得通過,歐盟成員國將有義務在立法中引入股東表決權排除制度,這當中包括英國。
2 委托投票制度
2.1 委托投票征集制度涵義和功能
委托投票征集制度,指對股東大會決議事項享有投票權的股東,在不親自行使表決權又未有合適代理人代理行使表決權時,公司現任管理層或其他股東,以勸說的形式促使股東選任自己或選任第三人代理行使表決權之制度。這是必然伴隨股份公司股權分散化、流動化的制度產物。委托書征集一般有兩種情況:要么是公司管理層意圖使自己獲得連任,向公司股東征集委托書;要么是公司其他股東意圖更換現任管理層,而向其他股東征集委托書。當公司管理層與挑戰者一同向股東征集委托書的情形出現,就將構成“委托書爭奪”。[3]
委托書征集制度的運用,使得高度分散的公司股份得以集中行使表決權,即使是原本持有股份和公司股份總額相比較最微不足道的小股東,也能以此制度提高自己左右公司股東大會決議的可能性,從而提高他們行使表決權的積極性,保障股東的正當權益。但是,利弊也總是雙生兒。在委托書征集時,也隱含著征集者與授權股東間的信息不對稱關系,這種不對稱可能被某些公司機關所濫用,使得委托書征集演化為公司經營權爭奪的工具,所以這一制度本身在適用時也需要其他的法律法規同時予以合理規制,這即使在被認為委托書征集制度最為發達的美國亦不例外。
2.2 國外對于委托投票征集制的規定
從1952年開始,美國引入了委托投票征集制,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委托投票征集現已在美國國內形成完善的規則體系:
(1)規定委托投票征集制度下必要的信息披露。美國尚未明確規定征集人征集資格問題,但在進行諸如征集投票代理權時,信息披露則是必須的。美國將征集者做了區分,一類為公司管理機構,另一類為非公司管理機構。無論是否公司管理機構,對于包括授權委托書可否撤銷、勸誘支付費用的數額、股東大會召開日期時間與地點、征集者或相關當事人有否重大利益關系、持不同意見股東的評估權等都是需要披露的內容。如非公司性質的管理機構進行的委托投票征集,需披露之信息相對簡略,包括相關提名候選人和相關反對派股東的背景介紹,及其他需要股東表決的事項。而對于公司的管理機構則要求不同,其進行委托投票征集時,須披露所有候選人的簡歷和背景、公司的日常經營情況、公司管理人員的薪酬、管理人員與公司是否有利益沖突及其他需股東投票表決之事項。[4]
(2)規定投票代理權爭奪中的特殊問題。如進行投票代理權爭奪戰時,反對派股東要先通過獲取相關股東名冊,才有可能通過游說股東獲得足夠的支持票,進而獲勝。美國SEA規定,如果一家公司發行股票滿足一定條件,在反對派股東提出聯系股東要求時,公司管理機構要么向其提供股東名冊;要么讓反對派股東支付郵資,并由公司替其寄送宣傳資料。這種情況下,由于可觀的郵資,大多數美國公司的管理機構就會選擇讓反對派股東支付郵資并替其寄送宣傳資料。
(3)規定有關股東提案制度。美國《證券交易法》中明確闡述,小股東如對公司經營決策行為有異議的,可通過“股東提案”之做法予以表達。小股東需在公司的管理機構在向股東征集投票代理權前12天,向公司的管理機構呈遞股東提案,且只要提案合理,即使該提案遭到管理機構反對,公司股東仍然有權通過將聲明附入征集資料的方式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最后,即使股東提案仍然不能在股東大會上通過,至少也能引起公司管理機構的重視,由此,股東提案制成功扮演了股東與管理機構之間溝通工具的角色,也提供給股東一個監督公司經營管理層的有效途徑。
3 累積投票制度
累積投票制度是一種投票方式。當股東大會進行董事或監事選舉,所需選舉人數在兩名或兩名以上時,采取累積投票制,意味著每個股東可投票之總數,等于該股東所持有公司股份數乘以待選人數。進行決議時,股東既可以選擇把自己所有的投票權都集中投給一人,也可分散投給數人,最終結果將按得票數決定當選對象。累積投票制度是與直接投票制度相對的概念。在實行直接投票制選舉董、監事中,每個股東以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數量為限,對應每個候選人做出相應的意思表示。累相對于直接投票制度來說,給予小股東機會將其相中的人選通過股東大會決議的形式選入公司管理層,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對抗大股東濫用表決權優勢進而操縱公司之行為,更積極的保護著中小股東的切身利益。[5]
累積投票制起源于英美法系國家,先于英國產生,隨后在美國得到了重大發展。至1955年,累積投票制的規定已先后在美國20個州的州憲法或制定法中有所體現。
而日本在對待累積投票制的立法上與美國如出一轍。在其1950年修改日本《商法典》時追加有相關規定:若有持股超過公司已發行股份總數的1/4之股東提出采用累積投票制的,股東大會決議須采用累積投票制度,即使累積投票制度在公司的章程中明確規定了不被用作董事選舉。然而,該條條例于1974年被通過的第21號法進行了修改,該次修改明確采用選出式許可性累積投票立法。
在我國,針對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東表決權行使機制的改進中,相當重要的方面應該體現為對公司大股東的表決權予以適度、合理的限制。依照當今各國或地區公司立法及實踐,同時結合我國國情,在對大股東表決權予以限制時,可以嘗試在法律規制的角度進行兩方面的有益嘗試:一是立法進行直接限制,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有效經驗,對現行公司法律制度進行調整和完善,進一步明確大股東表決權應該如何行使,且達到法定條件時強制性予以相應限制;另一方面是通過增強中小股東表決權行使的有效性,間接削弱大股東表決權,同時完善股東行權方面的監督、檢查體系。
參考文獻
[1] 廉恩臣.上市公司股東表決權限制機制探析[J/OL].河北法學,2017.35(7):161-170.
[2] 林鵬程.論瑕疵出資股東表決權的合理限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6.32(3):98-101.
[3] 賈璐熙,朱葉,周強龍.大股東表決權結構、身份類型與公司價值——基于“掏空”行為的視角[J].世界經濟文匯,2014(5):31-51.
[4] 林升.論我國公司股東表決權制度[J].知識經濟,2013(23):24-25.
[5] 王幽深.論限制股東表決權的正當性——兼評“公司法解釋三”第17條[J].學術交流,2013(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