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君
摘 要 海南提出打造“三基地一個示范區”是地方構建公共外交體系以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的重要舉措。本文在界定外交與公共外交體系構建的基礎上,回顧了海南公共外交發展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并從智力支撐角度提出破解之道,即依托學科齊全優勢打造公共外交師資群和學科群,依托實踐基礎優勢打造公共外交學術共同體和實踐基地,依托教學改革優勢打造公共外交人才培養基地。
關鍵詞 公共外交 智力支撐 海南
中圖分類號:D8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76
The Study of Intellectual Suppor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Public Diplomacy System
LIU Suj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0228)
Abstract Hainan proposed to build local public diplomacy system of "three bases and one demonstration plot", which are important measures to serve the overall diplomatic strategy of the country.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system of diplomacy and public diplomac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Hainan's public diplomacy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support: to build public diplomacy teacher and subject groupings relying on the complete discipline advantage, to buil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practice bases relying on the practice of public diplomacy advantages, to build training base of public diplomacy talents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teaching reforms.
Keywords Public Diplomacy; intellectual support; Hainan
2013年以來,海南創造性提出了“三個基地一個示范區”(即三亞首腦外交和休閑外交基地、博鰲公共外交基地、萬寧中非合作交流促進基地、海口僑務交流示范區)的構想,豐富了地方服務國家總體外交的方式和手段。四年來,海南積極開展各項外事活動,公共外交迅速成為海南提升國際化水平的新亮點。人才和智力保障是地方公共外交體系的構建中最為基礎和核心的要素。
1 公共外交體系構建的理論與海南實踐
1.1 外交與公共外交體系構建
目前,關于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和內容體系已有較多討論,但仍沒有一致結論(唐小松,2006;吳澤林,2012)。按照大多數學者的理解,外交是居民與非居民之間涉及國家或公共利益而非私人利益的交往/交涉活動,且居民包括自然人(即公眾)和政府機構、企業和非營利團體等法人,因此外交可按照居民行為主體的不同分為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其中,政府開展的對外交往、交涉活動為政府外交,而其余主體(包括公眾、企業和非營利團體等)對外開展的涉及國家或公共利益的對外活動即為公共外交。可見,要正確理解公共外交的內涵必須注意三個關鍵點:第一,行為主體的雙方必須是居民與非居民,即對外;第二,行為客體必須涉及國家或公共利益,否則只能稱之為純私人活動;第三,行為主體的居民方必須是自然人或非政府法人。
從上述公共外交的內涵出發,本文認為一項公共外交活動應該包括以下元素:誰在做(who)、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因此,一個完整的公共外交體系應該做到:(1)主體多元。與政府外交不同,公共外交的主體可多元化,公眾、企業、非營利團體全部都可以參與其中;(2)內容多彩。由于參與公共公共外交的主體可來自各行各業,因此,公共外交內容的覆蓋面必然是豐富多彩的,可涵蓋商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個行業領域;(3)形式多樣。公共外交主體和內容的廣泛包容性,使得其組織形式也必然具有多樣性,比如從平臺/安排的角度既可以是實體性的又可以是虛擬性的,從載體/工具的角度既可以通過廣播、電臺、報紙等傳統媒體也可通過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
公共外交主體多元、內容多彩、形式多樣的特點為地方參與公共外交、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提供了無限空間,但要成功構建地方公共外交體系,最根本的在于公共外交人才的培養和儲備(文君,2012)。
1.2 海南打造公共外交體系的成就與問題
2013年海南省提出打造博鰲公共外交基地構想以來,海南不僅公共外交的硬件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各類公共外交活動扎實推進,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并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尤其是“夫人外交”和僑務公共外交,并鼓勵高校參與公共外交活動,培訓相關專業人才隊伍(王勝,2017)。
2015年3月2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夫人彭麗媛女士邀請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的部分外方領導人夫人參觀富有海南地域特色的瓊海北仍村,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美麗鄉村建設的突出成就,推廣了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模式。此后,海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有意識地安排外國賓客參觀考察北仍村,包括美國對外政策理事會代表團、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7年年會的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總統和馬達加斯加總統等重量級嘉賓。
除了引進來,海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也積極走出去。在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澳大利亞舉行的第14屆世界海南鄉團聯誼大會上,大力推廣“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傳播海南優秀文化,提升中國發展道路和海南族群在當地影響力。
在海南省外事僑務辦公室指導和支持下,海南大學等高校也積極開展公共外交理論研究和實踐,并探索公共外交人才隊伍培養訓練。2015年6月以來,海南大學積極響應省委號召,圍繞“三個基地一個示范區”的對外交往構想,成立海南省公共外交研究中心,開展一流科學研究;建設“公共外交+”課程群,打造一流專家團隊;成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實驗班,培養一流專業人才;舉辦全國公共外交青年領袖冬令營活動,搭建一流交流共同平臺。
但是,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承認,海南距離構建完善的公共外交體系善有一定差距,公共外交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公共外交行為主體覆蓋面偏窄,除了政府和部分高校外,廣大人民大眾和企業法人參與度還比較低;公共外交形式還比較單一,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圓桌會議、國際友好城市等實體性公共外交平臺/場所建設卓有成效,但網上虛擬公共外交平臺建設發展比較滯后,等等。要切實解決上述問題,重要的突破口在于人才,必須充分發揮和依托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撐。
2 以智力為支撐,完善海南公共外交體系
應該說,海南公共外交發展已經積累了很好的基礎,以海南大學為代表的海南高等教育也獲得了長足進展,特別是海南大學成功入圍國家“雙一流”建設,更是為海南以智力為支撐完善公共外交體系提供了條件。
第一,依托學科齊全優勢,打造公共外交師資群和學科群。公共外交的興起眾多學科交匯的結果(趙可金,2013)。海南大學作為海南唯一一所綜合性重點大學,入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和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不僅擁有公共外交學科發展所需要的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國際經濟、國際法、傳播學、跨文化交流等領域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有利于打造公共外交學科發展的師資群,而且覆蓋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理學、農學、工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十大學科門類,非常契合公共外交豐富多彩的內容體系。未來,海南完善公共外交體系須依托海南大學寬口徑、厚基礎的學科優勢,整合特色、集中研究方向重點突破公共外交理論和實踐研究,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公共外交師資群和學科群,搶占全國公共外交研究高地。
第二,依托實踐基礎優勢,打造公共外交學術共同體和實踐基地。以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中非合作交流圓桌會議、全國公共外交青年領袖冬令營等活動為依托,推動更多公共外交活動在海南舉辦,積極拓展公共外交活動領域和范圍,發揮集聚效應,促進“境外媒體海南行”、“公共外交冬/夏令營”、“中國公共外交高級研修班”和“公共外交跨文化交流”等常態化和長效化,夯實海南公共外交實踐基礎。重視并大力發展包括智庫在內的公共外交非政府組織,應盡快成立海南省公共外交協會,并依托海南省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打造一個公共外交高端智庫。智庫在公共外交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公共外交實質上是一場“思想之戰”,而智庫是公共外交的“思想工廠”和“議程設定者”。因此,應在海南省公共外交協會指導下,圍繞海南省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安排專門經費打造海南特色的公共外交學術社群、學術期刊、學術平臺,形成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公共外交學術共同體。
第三,依托教學改革優勢,打造公共外交人才培養基地。公共外交的重要落腳點是培養公共外交人才,而公共外交人才能力不僅包括嫻熟的語言能力,還應有把握國情與統籌國內國際大局的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現代傳播知識和媒體應對能力、項目執行能力等多個方面(趙世人,2013)。因此,傳統的單獨以某個學科或者專業為界限的人才培養體系不能適應公共外交人才培養的需要。目前海南大學已經嘗試通過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方面的教學改革嘗試適應公共外交人才培養需要,比如設立了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基地班,設置了以“中英法三門聯合國語言+國際政治、經濟、法律跨專業知識+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社交禮儀”的特色課程體系,專門培養兼具有深厚人文底蘊、開闊國際視野與濃烈中國情懷,寬泛的國際經濟、政治、法律、管理和外交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出色的外語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通曉國際規則,能在國際組織以及國家國際發展事業部門和跨國公司等勝任經濟、法律和公共事務等工作,具有強烈創新意識,融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國際化高端復合型人才。由于該班目前還處于探索實踐階段,因此,希望相關部門能高度重視該實驗班項目,多關注并給予有力支持,使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實驗班成為海南公共外交人才培養的搖籃。
[基金項目] 海南省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資助項目(Hnjg2017ZD-2);海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hdjy1724)
參考文獻
[1] 唐小松.中國公共外交的發展及其體系構建[J].現代國際關系,2006(2):42-46.
[2] 王勝.海南省開展公共外交的探索與實踐[J].今日海南,2017(8):10-13.
[3] 吳澤林.中國國際政治學界對公共外交理論與體系的構建[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12(5):71-78.
[4] 文君.積極回應國家和社會需求,切實加強公共外交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2(6):15-16.
[5] 趙可金.關于中國公共外交學科建設的思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123-137.
[6] 趙世人.淺談政府公共外交的能力要素[J].公共外交季刊,2013(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