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鋒 周宏根 李磊
摘 要:本文根據當代大學生學習的特點和習性,同時針對“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設計”課程教學模式上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同時,結合船舶制造行業背景,重構其教學內容與體系,改革陳舊且泛而不精的教材內容,提出基于全面了解行業動態、重視實踐動手,達到與當前船舶制造行業人才素養需求的對接。
關鍵詞:機械制造裝備設計 船舶 課程體系改革 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TP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2(c)-0224-02
高等教育是屬于高等教育活動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也作為一種實踐活動來培養人,因此,高等教育十分重視活動的目的,并在這種目的下制定教育計劃,確定培養目標,調控教育的過程。而大學恰恰就是一生中所受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校接受的各種教育活動,接受計劃性的指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話,決定了大學生的社會化水平和性質。本文目的是為了滿足現代海洋裝備制造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對《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設計》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使得既能培養適應船舶行業發展需要的創新意識、能獨立分析、解決問題、善于學習新技術的能力,又可以滿足機械制造領域要求實踐能力強的專業人才。
江蘇科技大學是一所省部共建、以工為主、特色鮮明的普通高等學校。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始終堅持走特色發展、內涵發展之路,堅持為船舶工業和國防工業服務的道路,通過這些年的發展,學校始終堅持把人才培養作為根本任務,構建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質量享受良好的社會聲譽。
《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設計》是一門機械行業中涉及的知識面較廣、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主要包括金屬切削機床及其設計、機床夾具設計、物流系統設計、加工生產線設計等內容,將這些基本理論與方法合為一體,組成一門新的課程,幫助學生在制造業這一塊打下堅實的基礎,現在這門學科也成為了廣大高校機械工程學科本科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門學科。
1 “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設計”課程教學現狀
1.1 課程缺少船舶行業特色
本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現有的教學仍然沿用傳統的體系與框架來講解機械制造工藝裝備,雖然知識點都有涉及,但是沒有根據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同而進行區分教學[1],江蘇科技大學是一所大力發展船舶特色的學校,傳統的通用型教學很少涉及船舶建造過程的工藝裝備,使得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與船舶制造進行聯系比較,偏離了學校努力建設成為國內一流船舶工業大學的長遠戰略目標。船舶具有復雜的結構,從而需要依托先進的制造技術和相應復雜的工藝裝備,如圖1。
1.2 知識理論脫離工程實際,抽象難懂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下,由于教材更新的速度慢使得教學內容陳舊,現在的多數教材內容泛而不精,同時對于機械制造裝備隨著工業的進步發展產生的新技術,新材料介紹不足,無法讓學生第一時間認識學習最前沿的發展現狀。
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在教室里利用抽象的機床及其部件、刀具、夾具等模型圖例配合黑板、粉筆進行理論演算來讓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知識,很難在脫離工程實際的情況下將知識詳盡、確切地直觀描述出來[2]。由于本課程許多知識來自于實際生產經驗,對于長期處在校園環境,缺乏工程背景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即使在老師的分析過程中接受了概念,課后也很容易遺忘,造成考前死記硬背考后完全沒有概念的狀況,更難以用于實際應用中去。
缺乏實際操作,傳統的教育模式下,課程重理論輕實踐,缺少有關船舶單位及企業的實踐訓練,使教師學生都與生產現場脫離,造成“紙上談兵”的局面。
1.3 考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
傳統的期末考試以單次閉卷方式進行,設定的題型定向單一,僅靠一次卷面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得學生處于應付考試的被動局面,考試前突擊復習成為常態,無法判定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及職業能力。
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提出了面向船舶制造行業特色機械制造工藝裝備課程的改革方法,具體的方法有:依據船舶建造特色實驗室,聘請行業專家聯合教學;實行學生匯報的新教學模式;船舶案例化教學;實踐教學,到船廠參觀;考試方式改革,多次評價制。
2 教學方法改革研究
2.1 依據船舶建造特色實驗室,聘請行業專家聯合教學
建設更多具有船舶制造特色的制造工藝實驗室,方便學生參觀學習。在教學方面,提出通過校內外教師和行業專家聯合授課的形式并開展系列講座讓學生們了解關于船舶制造行業的最新制造工藝。目前,江蘇科技大學聘請了一些船舶企業專家作為兼職教授參與工程實踐教學[3]。
2.2 實行學生匯報的新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自主查找相關文獻資料的能力,在課程進度中安排幾節交流匯報課,通過相互交流的方式了解更多的前沿現狀,匯報后由教師點評補充,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讓課程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2.3 船舶案例化教學
本課程涉及的知識都是學生畢業后從事工作必須具備的基本知識。因此在課堂上以項目為載體進行課堂案例分析講解,使課程更加生動易懂,同時保證了知識教學量的適。課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與機床設計、刀具和夾具相關的課程設計、工作項目等,通過完整地執行一項工作任務,學習工作中必要的工作方法,相應的重難點被反復涉及反復訓練,再結合培訓學生參加職業技能證書考試,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專業知識和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提升職業能力,滿足崗位工作的要求。
2.4 實踐教學,到船廠參觀
本課程兼具工程性、應用性、技能性強的特征。僅憑簡單的理論教學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實驗專用教室的設備、模型、實物陳列柜,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具有船舶制造行業特色的制造工藝設備,增加對課程的感性認識。選派專業老師與企業溝通聯系,并將學習到的船舶行業最新的技術添加到理論教學中,積極構建校企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穩定的校外實習場所,通過讓學生到生產現場的參觀學習,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專業應用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將課程所學應用到真正的生產實踐中。
2.5 考試方式改革,多次評價制
針對傳統考試存在的弊端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首先在課程學習的各個階段采用階段測評來考核學生的學習過程。其次在課程結束前后進行項目測評,根據學生在完成給定項目過程中表現出的應用理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動手創新能力給定項目考核分數,同時在卷面考核中增加一些開放式探究式的問題。最后結合卷面考核成績給出綜合成績,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評價模式,以此達到提高學生參與本課程學習積極性的目標。
3 結語
江蘇省造船行業的快速發展,船舶行業這一塊的人才隊伍的建設已經開始跟不上造船及相關產業高速發展的腳步,當下面臨著的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顯然已經成為制約江蘇省船舶行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我們如何培養,已經成了當下的一個嚴峻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掌握扎實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交叉學科,也要有專業知識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同時又要求能夠將船舶行業所需要的實踐動手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和軟件設計能力結合培養起來,我們要讓學生能夠有親自認識船舶的機會,讓他們親身體驗,實踐教學到船廠實習,考試方式改革,進行多次評價制度。我相信在共同努力之下,會培養出一批在從事船舶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檢驗、應用制造、運營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杰出的人才,為江蘇省乃至國內的船舶行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萬林林,伍俏平,鄧朝暉.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下機械制造裝備設計課程改革[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7(4):40-42.
[2] 周慶玲,李舒燕.“柴油機制造工藝設計”課程建設研究與實踐[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1):81-84.
[3] 湯建.關于江蘇科技大學“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幾點思考──以船舶專業人才培養為例[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3):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