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萬安
摘 要 《道德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可以給予當代大學生以眾多的人生啟示,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物質與精神、人民與個人、奉獻與索取的關系,堅持獨立思考、避免盲從,注重細節、腳踏實地,從而塑造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 《道德經》 大學生 人生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79
Abstract The "Tao Te Jing" as China ancient classical philosophy, contains rich life philosophy, can be given to many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inspiration, help them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and spirit, people with personal dedication and demand, adhere to independent thinking, to avoid blindly, attention to detail, down to earth, thus shaping the health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words "Tao Te Jing"; college student; life inspiration
《道德經》集老子思想之大成,言簡意豐,涵蓋宇宙、社會、國家等諸多方面,尤其在人生價值、人生目的、人生意義、為人處事問題上進行了全面精辟的闡述,堪稱一部“人生大典”。研讀經典,領悟內涵,能夠讓人的靈魂找到安身立命之處,使精神得以升華,使幸福感得到提高。而當今時代,社會正處于劇烈的轉型時期,非主流思潮通過各種渠道涌入校園,污損著青年大學生的視野,沖擊著他們的思想,緩慢消解他們原來健康的人生觀念,使部分大學生處于迷茫徘徊之中,甚至有個別大學生沉淪。所以,借助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大學生實施人生觀教育,責任重大,意義深遠。介于《道德經》在人生觀方面的獨特表達與見解,利用它對當代大學生開展人生觀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如下正確的思想。
重精神輕物質的思想。《道德經》明確指出,一個人應該“實其腹”“強其骨”,主張一個人首先要有基本的生存資料,不可在此基礎之上再去追求更豐裕的物質生活,要摒棄物質生活領域的過度消費,因為超出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質生活是“余食贅行”,一個人也極易“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為腹不為目”即可。既然不去追求過度的物質消費,那么,人生的意義在哪里呢?在于精神!老子寫就《道德經》一書,本意是勸誡諸候們“無欲”、不奢、不戰,以讓天下百姓過上幸福祥和的日子,本身就充滿著濃濃的人文精神;就個人而言,要“為天下”計,更要注重自身修為。在《道德經》中,德是除了道之外使用頻率第二高的概念,體現了本書的價值傾向。德是道的具體表現與運用,反映在人際關系上,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自然、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要有良好的品德,通過思考、感悟、踐行以滋生“上德”“玄德”“廣德”“大德”。故而,《道德經》所反對的是“下德”者所追求的感官觸及的美,因為它們是表面且易逝的;它所肯定和倡導的是內在精神的美,這種美才是人生的本質,常駐于生命當中。前述觀點,體現了人類與個人在追求方面具有層次性。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處于人生需求金字塔底部的就是生理與安全的需要,越往上走,個人會越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滿足。從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解放理論出發,人最初是“不自由”的,因為受到生產力水平低的制約而依賴于“人”和“物”,當生產力發展到相當程度時,就會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也就是說,當人類物質生活水平達到“衣食無憂”時,人們會把目光由物質領域轉向精神領域。
重人民輕個體的思想。《道德經》的可貴之處在于發現了個人和人民的地位與價值,主張兼顧二者利益,但更加強調個人要服從人民利益,為人民著想。它率先肯定個人要懂得保護自己的生命,要謀取必要的物質資料解決生存所需,通過養生方式提高生命的質量。而維系個人存在的真正目的在于“為民”,個人是人民的手段和條件,人民才是個人的目標。春秋時期,諸候連年征戰,開疆拓土,掠人劫財,給人民帶去了無窮無盡的災難。老子寫就《道德經》一書,根本宗旨就是勸誡諸候們從人民利益出發,崇尚“無欲”,進而“無為”,讓百姓皆“自然”。老子為此提出了許多比較具體的建議,典型的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繼而讓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特別反感戰爭,因為它會導致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借《道德經》說出自己的思想傾向,“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運用武器發動戰爭,是不符合“道”的舉動,最遭天下人厭棄,因為“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后,必有兇年”。在此基礎上,他建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意思是作為謀臣的,不能把戰爭作為計策獻之于君王;而且,如果非不得已被迫采取戰爭的方式,也要做到“善有果而已”,不可“殺人之眾”。溫馨的“民本思想”,貫徹于《道德經》全篇。讓大學生學習領會其中的“民本思想”,可以引導他們擺正個人與人民的關系,增進對人民群眾的情感,自覺地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主動積極地參加群眾實踐。
重奉獻輕索取的思想。《道德經》多次表達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理念。“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生育并滋養萬事萬物,為它們付出了巨大代價,客觀上創造出碩大功勛,但是,道并不居功自傲,甚至不過分看重功勞。“圣人不積。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此話意為,品德高尚的人不會無休無止地積累財富,他越是為別人謀取利益,他自己就越是富足;他越是給予他人,他自己的所獲就越多。上述觀點,旨在勸告個人不要計較自己的得失,要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為人民謀求盡可能多的幸福,也就是要把奉獻放在人生價值的第一位。重奉獻輕索取,解答了人之為人的根本要義,也明確回應了個人精神追求之終極所在。今天,我國已經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各行各業涌現出眾多的勞動楷模,他們講業績不講享受,講付出不講收獲,把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大業作為己任,不愧為“民族的脊梁”。大學生群體的主流思想是積極正向的,絕大多數青年學子能夠把個人發展同國家命運民族發展融合起來,重視個人對國家和社會的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但也有人受到市場經濟中等價交換原則的影響,過度關注自身利益的實現和滿足,要求有付出就必須有回報,甚至有人通過損害他人、集體、國家利益的方式來實現自我,成為精致的利己者。以《道德經》為載體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可以轉化個別大學生這種顛倒了的人生價值理念。
取獨立棄盲從的思想。老子思想之所以深邃,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采用了獨立性的思維模式,不“鸚鵡學舌”,堅持深入思考、獨到探索。春秋時代,諸子百家就社會亂象紛紛提出自己的治理之“道”,但這些“道”無非都是十分具體的局限于某一領域的“道”。在老子看來,它們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獨辟蹊徑地提出了充滿思辨性的極具抽象意義的“道”。這是先哲認真、獨立思考的成果。在著作里,老子也強調所有人都應該獨立思考,方有“不行而知,不見而明”的結果——雖然老子沒有看到實踐對認識的決定性作用,但他肯定了獨立思考在認識形成過程中的作用,無疑具有進步的意義。從內容來看,老子的獨立思想集中體現在第二十五章里,“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指出當大家都歡天喜地參加盛大宴會的時候,只有我淡泊處之,像嬰兒一樣無知無欲無詐,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獨立性狀態。而當“眾人皆有余”時,“而我獨若遺”。老子道出了一個人要擁有獨立的人格,不可隨波逐流、亦步亦趨。當然,其獨立性隱含著一個前提,那就是符合“道”的最高法則。獨立是人格的一個重要特征,對個人的成長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借鑒《道德經》思維方法與思想內容上的獨立性,對塑造大學生健康的意識形態將發揮重大作用。當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加之對外開放全面推進,眾多思想和觀點相互碰撞、交鋒,使我國大學生面臨著思想觀點、價值理念的再選擇。在這種情勢下,需要大學生們發揮人格上的獨立性,擦亮眼睛,細致思考,仔細辨別,擇馬克思主義愛國主義主流思想而從之,擇非主流意識而棄之。
重實干棄空談的思想。《道德經》充滿著辯證法思想,認為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弱小”與“強大”即為矛盾著的雙方,事物在道的作用下由“弱小”逐漸發展為“強大”,“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首先以自然現象為例,表達了事物要經歷一個由“弱”到“強”、由“小”到“大”的必然過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然后建議人們要“道法自然”,即“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而一個“圣人”,并非直接做大事才成為“圣人”,而是從小事做起的,“是以圣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把握《道德經》的這一思想,有利于青年學子避免“眼高手低”,注重細節,培養腳踏實地的作風,進而引導他們在選擇職業時,著眼于基層,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職業生涯的順利推進。
取和諧棄紛爭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一生中需要處理好三大關系,其中之一就是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的關系。《道德經》從微觀角度為人們處理好該關系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以達到個人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為此,老子首先主張個人對待他人要“謙下”,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與擁戴,“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其次,老子主張人與人之間要平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意是祭祀用的草狗,該受到什么待遇就受什么待遇,不會從自然那里獲得偏愛,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進而告誡世人“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也就是對待所有人要一視同仁。平等是尊重的基礎,更是交往的前提;沒有平等,必定喪失和諧。第三,老子主張個人“修之于天下”,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影響他人,以提高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道德程度,“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第四,老子主張當個人同他人結下仇怨時,要“以德報怨”,最好的做法不與他人產生矛盾。他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如果與人結了“梁子”,哪怕得到化解,但人與人之間依然會有隔閡。“安可以為善”?最好的辦法是“執左契,而不責于人”,就是說,如果債務人失去了償債的能力,就不要逼其還債。老子以“還債”為例,實際是告訴人們,要用“寬以待人”的態度與人相處,有助于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借鑒《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有助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保持平和達觀包容的態度,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
《道德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觀園里的一塊瑰寶,在人生觀領域蘊藏著豐富的精神財富,“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應該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汲取其中精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內容,“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進而幫助青年大學生塑造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為他們的幸福人生奠定科學而又堅實的認識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松輝.國學大講堂“老子導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1-312.
[2] 劉永成.《道德經》與大學生人生觀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