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君 馬童童
摘 要: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普通高校大學生喜歡武術,但卻不喜愛武術課。由于高校對武術的宣傳和普及力度不夠,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不足,對武術的內涵更是了解甚微,以至于大學生參與武術學習的積極性不夠,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改革高校武術教學,在大學生中普及和發展中國武術項目。
關鍵詞:大學生 武術 認知程度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a)-0209-02
武術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武術以中華傳統文化為理論依據,以攻防技擊動作為載體,進行套路、搏斗和功法練習,以達到強身健體、鍛煉意志、提高攻防技能的目的。中國武術起源于以狩獵為主的原始社會,當時人類為了生存和自保,利用各種工具與野獸搏斗,形成了武術的雛形。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武術也在不斷演變并趨于完善,最終成為中國的國粹,甚至走出國門,成為我國文化體育領域的一張閃亮的名片。
1 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現狀
1.1 大學生認知武術的渠道
在步入高校之前,大部分大學生沒有接觸過任何武術教學。大學生了解武術的途徑,主要是觀看影視作品和武俠小說。這類作品對武術的宣傳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影視劇的很多情節都是用藝術手法表現,所呈現出來的武術動作比較夸張,搏擊效果也有所夸大。所以,通過這些渠道了解到的武術比較片面,影視劇的動作效果容易誤導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去主動系統的認知武術。所以我們應該本著弘揚中國武術發展的精神,充分做好高校武術教育,幫助大學生認知武術傳承下去。
1.2 大學生對武術的喜愛程度
據調查,大學生喜歡武術的人數達到了76%,而喜歡上武術課的人數僅占36%。這樣的尷尬局面,在很多高校體育教學中廣泛存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場館和器材設施的不齊全,很少有高校設有專門的武術場館,教師上課打游擊,隨便找個操場的角落就是場地。其次,高校的武術課多是以選修課的身份出現,相對部分的大學生認為武術需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短時間內不會達到效果,反而會占用大量用于考證,過級的時間。最后武術教師的專業性不夠強,教學方法不恰當等,也無法激起大學生選修武術的熱情。這些影響因素,都需要高校的武術工作者研究并做出系統的解決方案,設法提升大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
1.3 大學生對武術文化的認知
武術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令人眼花繚亂的招式只是它的外在表現形式,其文化底蘊才是核心要義。古典哲學是武術發展的基點,如以陰陽八卦為基礎的八卦掌,以五行學說為思想的形意拳,以太極為精髓的太極拳以及依靠孫子哲學設計的武術技擊戰術等,都有力的證明的中國武術的哲學淵源。武術在發展成熟的過程中,吸收了更多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宗教和中醫文化。如少林寺的“內家拳”,道教的“養生術”都與宗教思想有著密切關系。而太極拳、八卦掌等也是把拳術與道家的“引導”“吐納”結合而產生的武術形式。武術的精、氣、神與中醫的經絡體系更是相通的。甚至武術的很多招式的命名都包含中醫的文化色彩,比如氣沉丹田等。往往大醫學家也是大武術家。如漢代華佗,唐代孫思邈等都是醫武兼修的先輩。武術與中醫相互融入,使兩種文化都更為博大精深。而目前大學生對武術文化認知還比較淺顯,認為武術只是一種可以強身健體的體育運動,可以修身養性,可以作為防身術學習,還有人認為真正的武術已經成為歷史,現代武術只是一種表演形式,并無其他實際作用。大學生對武術文化這么淺顯甚至有偏頗的認知,更說明在高校普及和開展武術教育的重要性。
2 對大學生習武必要性的探討
大學生習武,首先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武術,又叫中國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內修精神,外練筋骨,蘊含著先輩們對生命和宇宙的參悟,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傳奇,是中國人的名片,是中國文化中“人文版的四大發明”,作為當代大學生,有責任、有義務了解它、認知它、并將其發揚光大。
除了可以提升身體素質以外,武術對大學生的教化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武術的教化功能主要體現在武德中。武德的核心來源于儒家仁學思想:以仁慈、忠厚、善良、和愛心待人接物和處理人際關系。習武可以修養人生品德,要求習武者必須品德高尚、心胸寬廣。因此習武者重德行,守信用,思進取,尚節義。武德內涵中,最深層次,最高境界,最為寶貴的是愛國之情。荊軻、關羽、岳飛等一位位尚武者,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興亡緊密的聯系一起成就了武德。在經濟、科技發展的新時代,大學生很容易在金錢和利益面前迷失方向。武術內涵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人格從而提升大學生群體的道德水平,為國家未來輸送大批德才兼備有擔當的人才。
3 發展高校武術的對策
3.1 建全基礎設備設施,進行有效武術宣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善高校武術教學活動的硬件設施和環境,保證武術課程可以正常開設,為大學生習武和練武創造必須的空間環境。有了良好的教學環境,還需要進行大力的武術宣傳。大學生對武術的認知主要來源于影視劇作品。影視劇中的武術是武術的藝術表現形式,影響力學生對武術的認知。高校的體育課是學生學習武術的主要途徑,但是由于課時的局限性,學習時間相對較短。我們需要多渠道加大武術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了解和學習中國武術。可以組織武術社團,通過武術社團張貼宣傳畫、宣傳標語,還可以開展“武術知識”講座和競賽、武術電影周以及武術表演等活動,向全校師生推廣中華武術,弘揚尚武精神。此外,還可以建設武術網站,借助互聯網傳播武術文化,為武術愛好者之間的交流搭建平臺。
3.2 提升教師專業素質,改革教學方法方式
提高對武術課的重視程度,提升教學質量,是高校武術教學首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大力引進體校武術專業的優秀教師,也可以對現有武術教師進行專業技能、教學能力的培訓,以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水平。同時還要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傳統武術教學通常是教師講解,師范,然后學生模仿、練習,學生一直局限在教師設定的教學內容里被動學習,無法創新。而當代大學生思想獨立,個性較強。傳統的說教式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抵觸的情緒。教師可利用電化教學。通過看教學錄像、武術比賽錄像來激發學生對武術的興趣,開闊學生視野,從而調動學生習武的積極性。
3.3 優化教學內容,強調武術應用
重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武術教學的根本。大學武術教學應該在基本功扎實,基本套路熟練的基礎上,創編短小、易學、實用的武術套路和動作組合,從而改變過去單一以競技為目的的教學內容,還要在教學中穿插技擊技術和健身內容,既可以避免出現花拳繡腿的局面又可以通過習武強身健體。武術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結合起來,可以滿足學生習武的需求,最終達成武術教學的目標。
3.4 創編特色教材,激發習武興趣
編創科學合理的武術文化教材體系,是武術教師必備的技能,也是學生掌握武術動作要領和和文化知識的理論依據。學生對武術文化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武術課的興趣和掌握程度。而學生學習興趣的高漲,必然影響到武術課的教學效果。武術教材內容的選編要增加武術的文化基礎理論,使學生對武術的基本常識有所認知,糾正對武術的片面認知。教材的編改還要適應武術運動的發展規律,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興趣愛好的需要,做到既涵蓋武術文化內容,又能充分發揚武術的攻防技擊性等實用特點。
4 結語
基于高校大學生對武術認知的不足和偏差,高校武術教育任重而道遠。高校應該完善武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武術教師自身武術素養,對武術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使高校武術體系更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發展。還要完善武術教學內容,融入武術文化教學,使學生在模仿武術動作的基礎上,能夠深入掌握武術精髓,發揚武術精神,提升自身道德品質,做一個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參考文獻
[1] 陳靜.中國還有人文版”四大發明”—陳炎教授訪談錄[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9-17.
[2] 李印東.武術釋義[D].北京體育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