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紅映
摘 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三個基本維度,即國家、高校和學生,他們是普遍、特殊和個別的辯證統一關系;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向學生宣傳落實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為國家培養人才;國家是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據和歸宿;學生要在國家和學校的培養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理清三者的關系,能夠開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視野,提高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國家 高校 學生 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a)-0228-02
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孤立的看待國家、高等學校和學生的關系,沒有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因而達不到教育學生的效果。本文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分析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開展教育提供參考。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個基本維度
1.1 第一個維度:國家
馬克思主義國家觀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統治階級是由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構成,意識形態是代表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維護階級統治的重要手段。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歷了屈辱、抗爭、解放和開放復興的歷史。自鴉片戰爭以來,在列強堅船利炮的打擊下,中國被迫簽署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在國破家亡的境遇,愛國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歷史證明,只有無產階級的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才能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領導人民走上解放之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實現了民族解放,建立了新中國;進行了經濟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世紀,我國迎來了改革發展的黃金時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更加明確。全國人民緊緊團結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周圍,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1.2 第二個維度:高等學校
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主陣地。高等學校所開展的高等教育是人類文明精華得以保存、綿延與發揚的場所,是傳授高深學問,創造新知識,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的地方,高校的基本職能就是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直接為社會服務。我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本著堅持個人與社會的辯證統一關系,人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又是社會的生成物,既受社會制約又改造社會,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我國高校培養的人才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服務的。
思想政治教育是用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在社會主義中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以馬克思主義為其推進歷程中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習近平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校教師在教書育人過程中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致力于培養有道德、有文化、有共產主義信仰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1.3 第三個維度:學生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作為已經具備豐富知識的大學生,他們充滿活力,充滿求知欲,充滿正義感。他們這個群體異常活躍,對時代的敏感度很高,他們通過各種途徑洞悉時代發展的脈搏,沒有理論和實踐的基礎,確能嗅出時代的浪潮;沒有承擔責任卻對時代異常興奮。他們深受民族文化和時代文化的影響,內心的求真、求善、求美時刻暗流涌動。
高校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最終形成時期,雖然他們的認識趨向成熟,但他們不具備全面系統的理論知識,缺乏正確的判斷能力。西方現代文明大量涌入中國,從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到充斥著大學生的大腦,精華和糟粕并存,很多大學生不能辨別是非好壞,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崇拜西方式的自由、平等,推崇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個人主義,奢靡浪費,出現理想信念模糊,意志不堅定,責任意識不強,心理素質較差,目標不明確等問題。理想信念的偏離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可估量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如果不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將給資本主義國家顛覆我國政權以可乘之機。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三個基本維度之間的辯證關系
國家、高校和學生是普遍性、特殊性和個別性的辯證關系。國家是最高的組織形式,具有普遍性,是更偉大的精神集合體;學校是社會組織,具有特殊性,服從國家;學生是學校的一份子,具有個別性,服從學校,也服從國家。隨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高校提出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課堂教學和管理服務中去,實現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相結合。在高校課堂內,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和非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都肩負著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引導。這樣容易使學生和老師孤立化,片面化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從學生的特點,學校的背景和國情統一考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學生以班級為單位,服從班級管理規定,認同班級文化,維護班級榮譽,他們加入了組織,就超出了個人孤立的范圍。班級是學校的組成部分,貫徹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學校的規章制度超越個別班級,是所有院系的所有班級,具有更大范圍的普遍性;學生中的優秀分子參與班級和社團管理活動,協調者不同成員之間的矛盾,他們代表著班級和社團,相對于普通學生而言,承擔著更多的責任,需要更高的能力和擔當。班級每個人的目標通過調整,以共同目標的形式組成班級,班級的目標通過調整,以適應學校的發展目標。從目的上來說,學生和學校的目的存在共性,學校是學生共同目標的聚合體。學校的規章制度又是依據國家的要求來制定的,所有學校的目標都需要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一致。所以,國家是學校目標的集合體,是更具普遍性的代表。學校該如何貫徹國家的方針政策,正如班級如何貫徹學校的規章制度,正如學生如何落實班級的任務。因為共同目的而組成了班級、學校和國家,因此,對學生、高校和國家的認識就不能脫離共同目的,片面的和孤立的看待,他們是辯證統一的。高校統攝于國家,又各自具有特殊性,學生統攝與高校又各自有特殊目標。
新時期,黨中央提倡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是立足于世界形勢的變化和中國國情的變化,是全國人民共同的目標。高校開展的教育和日常管理都是為了學校的發展方向,也是為了國家的大目標,而這個教育的對象就是學生,學生是目標的載體,既是學校目標的載體,又是國家目標的載體。所以,學生的責任來自于學校,也來自于國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讓國家、高校和學生統一目標、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團結一致。
3 三個基本維度對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從國家、高校和學生之間的辯證關系,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3.1 頂層設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家開辦高校是為人民服務的,其目的在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內涵,在開辦社會主義高校進程中發揮著指路明燈的作用。事實證明,在中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辦好中國事,辦好中國的大學。馬克思主義不僅指導中國人民辦好社會主義高校,更為高校的發展而服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校加強頂層設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3.2 立德樹人:筑牢國家希望之基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會議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立德樹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包括政治宣傳教育,還包括知識素養、道德修養、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教育內容。高校教師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高校要把“以生為本”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改變從前‘以事為本或‘以任務為本的理念,向著‘以人為本轉變”。不斷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人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3.3 系統互嵌:合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發展
在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將三大維度合理進行系統互嵌,正確理解和把握三大基本維度之間的辯證關系,以此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新發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堅定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同時,要兼顧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教師要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展開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尊重學生個體的主體性和差異性,堅持因材施教、以德服人,以此形成國家,高校、學生三位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正確認識三大基本規律之間的辯證關系,切不可孤立、片面地對其進行領會。開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4 結語
中華泱泱大國,只有具有統一的目標,思想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才能最大限度地團結人,才能匯集成強大的力量;作為高校,必須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主義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為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把個人和國家聯系起來,不負學校和國家的重托。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楊立霞.教書育人規律與教書育人方法[J].大連大學學報,2003(3):105-106.
[4] 鄒斌.全局·過程·效用:整體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維度與路徑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1):142-144.
[5] 劉建軍.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八個轉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3-19.
[6] 馮剛.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思想引領,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質量——訪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司司長馮剛[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