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藝術正經歷著一場數字化的藝術革命,虛擬現實藝術就是融合數字技術與藝術于一體的新興藝術形態,它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使感知和美學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同時也產生了新的跨學科理論。虛擬現實藝術表現出了虛擬、沉浸、互動、體驗、真實等數字藝術之美。本文圍繞虛擬現實藝術的表現形式,分析總結了虛擬現實藝術的數字化審美特征。
關鍵詞:虛擬現實藝術、審美特征、數字美學
“虛擬現實”這個詞從其本身來看,就包含著悖論。既然是虛擬的,又何來的現實呢,反之也亦是這樣,在常規的理解閾中,這是不合邏輯的。即使如此,它作為一種發明,在全世界不脛而走。隨著數字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虛擬現實藝術成為了一種真實,它將人們類帶入了一個數字化的世界,給人們呈現了一個超越現實的、真實虛擬化場景,生活在虛擬現實世界中的人們游走在虛擬世界之中,感受著虛擬現實藝術所擁有的沉浸式互動體驗之美。
1 虛擬現實的藝術表現
1993年,美國科學家G·Burdea和P·Coiffet在《虛擬現實系統及其應用》一文中提出了“虛擬現實的三角形”理論,即三“I”理論: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藝術作品對于虛擬現實的描述基本是沿著三“I”的思路所展開的,將人們的思考帶到更廣闊的領域以及更深的層次中。中國藝術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壯大,“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逐漸被“物我合一”逐漸取代。虛擬現實藝術通過技術的手段,將人們帶入物我合一的虛擬現實藝術世界,虛擬現實藝術的非物質性是造就這種藝術獨特的表現方式。
1.1數字與非物質性的拓展
隨著第一臺計算機的誕生,就揭開了人類生產方式及信息傳播的新序幕。由于計算機的不斷普及,使得人類進入了數字化的時代,各類信息的表達及傳輸也趨于數字化的形式。由此,作為數字化時代的產物虛擬現實藝術的最大表現形式就是其非物質性。虛擬現實藝術作品不是由分子原子所構成,還是由字節和比特排列組合運算而成。即使比特與原子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但它們卻具有異質同構性,比特在虛擬現實的世界里復制出現實世界,甚至創作出現實世界所沒有的。因此,虛擬現實藝術的創作媒介以及創作的手段具有非物質性的同時,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對象也在不斷的非物質化。
1.2 存在與沉浸感的拓展
沉浸感,簡而言之就是完全處于某種境界或思想之中。不難發現,能給用戶帶來沉浸感的不僅僅只有虛擬現實藝術作品。不同的藝術作品帶來的沉浸感的方式也是有所區別的,但是當虛擬現實藝術除具備單一的視覺感知外同時還具備了聽覺、觸覺、嗅覺、力覺等感知,模糊了虛擬與真實的差別,仿佛置身于現實世界,這樣所帶來的沉浸感應該是其他傳統藝術所無法比擬的。
在這個數字時代,虛擬現實藝術的沉浸感從此帶領用戶走出了傳統藝術單一審美體驗的象牙塔,成為了虛擬現實藝術不可或缺的表現形式之一。通過借助科技的手段以及輔助設備的幫助,虛擬現實藝術用戶能夠輕而易舉的徜徉于作品中,盡情的享受這沉浸的美感,使得藝術的美不再有距離感,人人都可成為這美的欣賞者。虛擬現實藝術所帶來的沉浸感給人這樣的一種理念:我們之所以認為自己所生活的環境是真實的現實的,只不過是因為我們深陷其中的原因。
1.3 進入與交互性的拓展
交互性是整個虛擬現實藝術最顯著的特征,它使用戶達到真正的沉浸感,是整個虛擬現實藝術與用戶的一個紐帶,成為一個進入作品的入口,這是傳統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特征。
計算機隨著用戶的行為動作作出相應的改變,使用戶同步感受到圖片的變化,營造出了一個如同真實世界的環境。當科技水平的迅猛發展,用戶已不再只是停留在圖像的虛幻同步上。當配備上觸覺與力覺反饋傳感器、數據衣、數據手套等等輔助設備,使得用戶得到與真實世界想類似的物理反饋產生更加逼真的感覺。在整個交互的過程中,用戶不但在與虛擬現實藝術作品交流,同時帶動了人們整個身心潛力的極大發揮,讓用戶最大限度的參與到虛擬現實藝術的審美活動中。嚴格來說,現在的交互只是在虛擬現實和真是現實毗鄰的界面中進行。
1.4 思維與想象力的拓展
既然虛擬現實藝術不存在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夢想,用戶可以在虛擬現實藝術的擬態環境中所獲得的信息進而展開聯想、判斷以及推理想象,獲得更多的知識以及理解某些復雜系統的深層次含義。藝術是未來照進現實的一面鏡子,從很多的科幻作品中可以發現作品內容遠遠超出現實環境中所存在的,但這樣的虛擬現實藝術是被當成了人類歷史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來描述的。
虛擬現實藝術作品更強調了其中的想象力,可想象的空間范圍拓寬了。用戶違背一定的客觀物理原理,多角度的觀察事物。想象力要求著用戶通過創作者提供的作品平臺在有限的視覺環境中進行欣賞者的再創造。因此,虛擬現實藝術中想象力是激發創造性思維的一個良好的契機。正如黑格爾所說“思維產生快感。”虛擬現實藝術中的想象力更深層次的激發了用戶的審美愉悅感。
2 虛擬現實藝術的數字化美學
在一定程度上,虛擬現實藝術與傳統藝術的最高層面是相通的。在傳統藝術中是以區分虛擬和現實來為探求美好世界創造條件,這也使得藝術免遭現實的壓迫,但是人們與傳統藝術所呈現出來的美好世界存在一定的距離感。與之相比,虛擬現實藝術則是將虛擬與現實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力求創造出可以讓人們心理上覺得是真實的環境中,即使事實上它還是虛擬的,這是對真實現實的強化而非虛化。虛擬現實藝術中因其涵蓋的內容更為廣泛,與傳統藝術相比也更為紛繁復雜,因此也遠遠超出了傳統美學審美特征的范圍。
2.1 數字的現實主義
數字媒體涵蓋了虛擬現實藝術,它將一切事物都簡化成了數字。在這樣的數字表示中,虛擬現實藝術所展現出的顏色、形狀、材質、細節、運動規律等方面都被量化了。因此,數字影響著實現效果的所有維度,虛擬現實藝術的實現本身就是與一組數字有關。對于虛擬現實藝術中顯示的二維圖片,其數字的體現關鍵在于其空間和分辨率,也就是圖片在X,Y,Z軸的位置關系和其像素數量。一旦用戶開始與虛擬世界交互,其時間分辨率和系統響應的速度變得至關重要。如果用戶點擊相關按鈕或程序要求其做出相應的響應,一旦響應時間延遲就會打破虛擬現實藝術沉浸性。 實時性也是虛擬現實運行時至關重要的,如果移動對象無法實時的顯示光影、場景的變化,則影響一致性的實現效果,這些都是與數字息息相關的。
數字現實主義的數字同時還反映著虛擬現實藝術所涉及的成本,更多的帶寬,更高的分比率,更快的處理能力,更簡易輕便的設備等帶來更好的實現效果,這也就意味著更高昂的成本需要。虛擬現實藝術所顯著的是數字,其所有的維度都可以被量化,一個被易于廣泛接受的虛擬現實藝術作品的呈現,是體現著數學上的完美和諧。
2.2 創作的選擇
虛擬現實藝術的創作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現成的“零件”組裝而成。換而言之,在數字藝術的創作是有選擇的。正如Barthes所提出的“文本是來自無數文化的中心的組合。”即使現代很多藝術家可能只是復制粘貼,然后以新的組合方式重新結合,從而展現出一個新的藝術作品,出于藝術家的形象力而產生一個新的世界。當一些藝術家開始從已有的藝術作品“零件”重新組裝拼貼和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時,藝術創作的選擇性已經逐漸顯現。虛擬現實藝術中創作的選擇性是顯而易見的,在利用軟件開始構建三場景時,藝術家們很難抵制軟件制造商所提供的預制。即使有些藝術家不會編程語言、不會建模,但是有創作的靈感和想象力,通過軟件中帶有現成用的模型,特效、完整的動作庫等,也可以大大減少藝術創作過程的難度、步驟和時間等。虛擬現實的提供商鼓勵用戶選擇他們所提供的模型庫、動作庫等。
2.3 藝術的真實
關于虛擬現實藝術中所表現出來的虛擬性是否等同于真實是頗受爭議的,隨著數字化所呈現出來的作品越來越真實,從而使得受眾越來越難以界定真實與不真實的概念。正如The Matrix Reload Ⅱ中尼奧所說的一段話 :“現實中的所有理性與非理性都是由一個個真實不過的軟件程序負責,是預期或出乎意外的巧合也好,你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卻真實地存在。”虛擬不管是作為一種新奇還是科技存在,或者是一種吸引人眼球的營銷字眼也好,它的真實性不是空穴來風的,而絕對是有軌跡可循的。
虛擬現實藝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藝術與真實之間的結構關系,其創造著一種新的現實,即本身就是真實,使得藝術從原來的真實依附中脫離開來。虛擬現實藝術打破了真實與非真實的疆界,非真實甚至凌駕于真實之上。真實與非真實在虛擬現實藝術中的界限模糊乃至消失,因此感覺就成為了判斷非真實與真實的依據。
The Matrix Reload是人們想象中成熟虛擬現實的表現,其中寄存程序matrix所營造出來的環境,2199年的人類通過程序的設置生活在一個1999年的假象世界,然而人們就以為那樣的一個假象世界就是真實。什么是真實?要是你的意思是指觸覺、嗅覺、味覺和視覺,那真實也只是人們大腦中的刺激信號。Matrix一切都很真實,人們可以像在真實世界那樣互動。虛擬現實藝術擴大了真實的界限,一虛擬入侵至真實界。讓·鮑德里亞認為:“擬仿物本身,就為真實。”
3 總結
現代虛擬現實藝術雖然存在的歷史也不十分短暫,但是由于其技術太過復雜,而且相關設備太過昂貴等因素,時至今日還不是很普及。即使如此,有關虛擬現實的藝術作品卻大量涌現,將其描述的也是出神入化。虛擬現實藝術作品所帶來的非物質性、沉浸感、交互性等特征,是傳統藝術所無法比擬的,但是這一特性絕非是對于傳統藝術的否定。它是作為一種繼承發展所存在,并且正在不斷被推向更高更強的位置。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虛擬現實會從貴族化走向平民,從高科技的實驗室走向普通人的生活。毫無疑問的是,未來的虛擬現實藝術會越來越復雜以及越來越尖端,但是其操作卻會越來越便捷化。
馬克思曾說過,“進步的藝術和科學的意識形態一樣,都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力量。”隨著時代的進步,虛擬現實藝術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其獨特的作用,對于改進現有社會的生活形態有著積極的作用。虛擬現實藝術讓人們在超越現實的環境里體驗著它的那種數字之美。
參考文獻
[1]Artaud,Antonin.The Thaeter and Its Double[M].New York:GrovePress,1958,p.48-52
[2]Lanier,J.,and F.Biocca.An Insiders View of the Future of Virtual Reality[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42,NO.4,1992,p.150
[3]海姆.從界面到網絡空間:虛擬實在的形而上學[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p.132
[4]施暢.虛擬現實崛起:時光機,抑或致幻劑[J].現代傳播,2016.06
作者簡介
李婉倩(1992-),女,漢族,江蘇昆山,碩士研究生在讀,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