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實驗小學 楊承軍
課堂教學在為學生今后可持續性發展學習夯實基礎的同時,還應當充分展示學生的生命價值。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還要關注學生的思維水平,更要關注學生的生命狀態。為此,我們倡導“數學生態課堂”,實質就是倡導人本主義的課堂,就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第一要務的課堂教學。應該說,把教育生態原理引進數學課堂,在倡導核心素養的今天有著現實的意義。本文試以《圓柱表面積與體積練習》一課教學為例,談談生態數學課堂的構建。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他從哲學的角度感慨人生中變與不變的道理。從數學的角度來看,世界上的事物也是千變萬化的,而變化中又蘊含著變與不變的因素。如何從“不變中求變化” “變化中抓不變”是我們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也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
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許多變與不變的素材,教師鉆研教材時應深入挖掘,并在教學之中無形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求同存異的思維品質,幫助學生解決煩瑣復雜的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例如,六年級學生已經認知了圓柱的特征,初步掌握了圓柱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設計自然和諧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發展。
上課一開始,教師給每個同學都準備了一張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長方形紙,同桌合作交流,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能不剪、不折,通過不同的方法變出圓柱嗎?比一比誰變出圓柱的辦法又多又快。
學生匯報,出現以下三組6個不同的圓柱:
1.把長方形紙卷成一個圓柱,長是圓柱的底周長,寬是圓柱的高或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高,長方形的寬是圓柱的底周長。
2.繞著長方形的寬旋轉一周成一個圓柱,長方形的寬是圓柱的高,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底半徑。
3.繞著長方形的這條對稱軸旋轉一周,變出了圓柱,長方形的寬是圓柱的高,長方形的長是圓柱的底面直徑。
學生匯報后,其他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圓柱的形狀后,教師課件動態演示。
教育生態學認為,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是課堂教學中主要的限制因子,教師要找準課堂中的限制因子,變限制因子為非限制因子,提高課堂的效率。這個教學片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練習課缺少靈動創意,僅僅鞏固已經學習的圓柱表面積和體積的知識,讓學生解決問題以鞏固雙基的做法。由一張看似不變的紙,讓學生自由馳騁思維,大膽去想象、去創造,通過卷曲、旋轉等方法,得出各種不同的圓柱體,從二維到三維的想象,讓學生在自己頭腦想象的過程中清晰地構建起圖形表象,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給學生創建了一個自然、和諧、平等的學習環境,在有效激發起學生個體這一最基本、最活躍的生態因子的同時,教師能夠充分關注每個學生的認知過程,關注學生知識掌握的過程,關注數學素養,真正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起學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發展著的,而變化中又蘊含著聯系和不變的因素,從錯綜復雜的變化中發現這種聯系和不變,往往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這也就是著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對此,南開大學顧沛教授是這樣闡述的:“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適應學生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的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抓住“變與不變”的關系,引導學生在聯系和不變的比較辨析中,清晰準確地把握數學的本質特征,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學生通過創造圓柱活動變出六個不同的圓柱后,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此,我們設計一系列相關聯的數學活動,讓學生觀察圍成的圓柱體的側面積、表面積和體積的變化,從中體會到要探究圓柱體的側面積、表面積和體積,本質就是探究這張長方形紙長、寬之間的密切聯系。
師:剛才同學們用圍和旋轉的辦法將一張長方形紙變出了6個不同的圓柱(課件呈現三組不同的圓柱,如圖1),上面的叫矮圓柱,下面的叫高圓柱。

圖1
師:比較每一組里的矮圓柱與高圓柱,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矮圓柱與高圓柱比,誰的體積大?
生:矮圓柱與高圓柱比,誰的表面積大?
師:你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好,比較每組矮圓柱與高圓柱,你們大膽地猜一猜體積和表面積有何變化?你們再猜一猜:在變化中什么沒有變?
學生猜測后,教師板書:圓柱的側面積不變,表面積和體積變了?
同桌合作進行驗證,驗證過程使用計算器。
學生匯報。
第一組學生:我們驗證了第一組圍成的兩個圓柱,側面積不變,表面積和體積變了。
師:側面積不變你是怎么驗證的?
生:我計算的,都是等于600平方厘米。
師:除了計算還有沒有其他更快的方法?
生:我認為不用計算,它們兩個圓柱的側面都是這張長方形紙啊!
師:真棒!這里可以不計算的。表面積你們也是計算嗎?
生:矮圓柱表面積是 757cm2,體積是1570cm3;高圓柱表面積是 656.52cm2,體積是847.8cm3。
生:側面積不變,矮圓柱的表面積比高圓柱的表面積大,因為底面積大,這也可以不計算。
師: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思考。
第二組學生匯報:我們驗證了繞長和寬旋轉的兩個圓柱,側面積不變,表面積和體積變了。我們是通過計算驗證的。
師:側面積不變?你們能列出算式嗎?
生:矮圓柱的側面積是這樣列式的:30 × 2 × 3.14 × 20。高圓柱的側面積是:20×2×3.14×30。因數的個數一樣,因數也一樣,積肯定相等,不用計算了,側面積一樣,底面積矮圓柱大,表面積也大。
師:太棒了,掌聲響起!計算是一種辦法,對比因數和它的個數就能知道誰的側面積大了,這也是很好的辦法呀!
第三組學生匯報:我們驗證了分別繞長方形兩條對稱軸旋轉的兩個圓柱,側面積不變,表面積和體積變了。
師:剛才各組通過觀察、計算、推理、比較等方法得到了什么結論?
生:每一組圓柱的側面積不變,表面積和體積變了。
師出示數據統計表,如圖2:

圖2
師:老師把你們剛才驗證的數據整理在一張表中,觀察這張表,還發現了每一組里的兩個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嗎?
生:側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底面積越大,表面積和體積也越大。(師板書)
鄭毓信教授認為:“數學學習的一個主要價值就是有利于人們思維方式的改進,并能使人們逐步學會更清晰、更合理、更深入地思考問題。”學生對比高、矮不同的圓柱,思考并提出“哪個圓柱體積大?哪個圓柱表面積大?” 的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同時產生這樣的直覺思維:用同樣一張紙“變”的兩個圓柱,側面積不變,矮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更大,抓住這一有效的思維契機,教師順勢誘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根據猜想怎樣進行驗證?由于學生的個體思維發展不同,選擇驗證的方法也不同,在這樣的生態課堂中,教師遵循耐度定律、最適度原則,在思維強度上控制在一定范圍,提高課堂效果。這一個教學片段中,因為充滿了平等、充滿了尊重,學生由直覺思維到合情推理,由一張紙變成圓柱,進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不充滿著智慧的挑戰,學生思維的深度得以不斷提升。
對于新課程來說,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在這種意義下,數學建模是非常重要的。而所謂數學模型,是指針對或參照某種事物的特征或數量相依關系,采用形式化的數學語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來的一種數學結構。構建理想課堂,滲透數學建模思想,就應該讓學生經歷探究數學規律的過程,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體會數學、了解數學、認識數學。教學中,我們采用“問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過程來進行。
通過同樣一張紙“變”出不同的圓柱,當學生提出“側面積不變,矮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更大”時,教師一般組織學生通過計算加以驗證,得出結論后這節課就完成了。我們認為數學核心素養的課堂,需要教師有更長遠的眼光,有更高的教學目標追求,既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這就需要教師適時滲透數學模型思想,這是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這會持續地、隱性地影響一個人從事數學以外活動時的思維和做事方式。為此,我們組織學生進行下面的探究:
師:這是我們在有限的時間里研究三組圓柱得到的結論,通過一張長方形紙圍或旋轉得到的每組圓柱,我們發現:每組圓柱側面積相等,底面積越大,表面積和體積越大,我們還能用其他辦法驗證這個結論嗎?
生:我再用一張長10厘米、寬5厘米的長方形紙變出圓柱來驗證。
生:我用長25厘米、寬12厘米的紙變出圓柱驗證。
師:說得完嗎?那怎么辦?
生:老師,可以用字母代替。
師:好辦法,如果長為acm,寬為bcm,你能算出B組兩個圓柱的體積比嗎?
學生建模后匯報:
師:今天回去后大家用這種辦法算出A組、C組的兩個圓柱的表面積和體積的比。
師:同學們,你們即將升入中學,在中學數學里很多時候要用定義定理來證明結論,今天的學習對你們未來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學生在課后均完成了其他兩組的建模作業。
生態的數學課堂注重從教育生態鏈法則反思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要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與終身發展。眼界決定境界,因為自然和諧,所以師生形成了“學習共同體”,學生很自然地提出用字母驗證,這就是構建數學模型;因為尊重個性,所以優秀的學生能自己用字母驗證了B組圓柱的體積比,而老師并沒有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要達到如此高的要求;因為開放、共生,所以課堂上沒有建模的孩子在優秀學生的影響下產生想成功的心理,回家后也努力驗證。
生態的數學課堂,順應自然、尊重個性、返璞歸真、教學相長,學生才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核心素養才能從課堂中生長出來,才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1]陳旗敏.教育生態學視野下的課堂教學[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1):110.
[2]張連明,數學模型.“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