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莎
【摘要】目的:探究呼吸訓練護理對肺癌手術患者術后適應情況的影響。方法:選擇2014年10月~2017年10月于我院就診的肺癌手術患者 ,共100例,按入院編號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對照組給予圍術期的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進行呼吸訓練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的具體情況。結果:術后兩周觀察組的肺活量和血氧飽和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且住院時間、拔管時間、步行時間較短,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關于肺癌手術患者的護理,通過采用呼吸訓練護理可以取得良好的術后適應情況,可以極大的提高患者的肺活量和血氧飽和度,降低呼吸頻率和并發癥發生率,縮短拔管、住院和步行的時間,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呼吸訓練護理;肺癌手術患者;術后適應情況;影響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training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adaptation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Methods : 10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7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5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during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espiratory training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nursing. Results: Two weeks after operation, the vital capacity and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piratory frequenc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extubation time and walking time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surgery can obtain good postoperative adaptation by using respiratory training nursing, and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vital capacity and blood oxygen saturation of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to reduce respiratory frequency and complication rate, shorten the time of extubation, hospitalization and walking.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ining nursing; patients undergoing lung cancer surgery; postoperative adaptation; influence
【中圖分類號】 R473.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014-01
肺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現階段,手術時對肺癌進行治療的首要和有效方法,但是手術會導致患者出現強烈的應激反應,如焦慮、煩躁、抑郁等一系列消極情緒,在這些不良反應的影響下,除了會對麻醉效果和治療效果不可避免的產生一定的影響之外,還會對患者術后康復造成嚴重威脅[1]。本文現選取100例老年肺癌患者為分析對象,隨機分組并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詳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4年10月到2017年10月接收的老年肺癌患者,男68例、女32例,共100例為研究對象。現根據入院編號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0例。觀察組年齡年齡65~82歲,平均年齡(70.3±1.2)歲;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大79歲、最小66歲,平均年齡(70.9±1.1)歲;患者在臨床上均行過肺葉切除術和肺葉楔形切除術、行全肺切除術、開胸探查術;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吸煙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經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開展組間對比研究。
1.2方法兩組患者的手術安排同一組醫師開展,其中對照組患者在圍術期進行常規護理,即術前各項常規檢查與準備,術后做好各項基礎護理工作,強化對飲食和康復的指導,并實時的監護病情,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展開綜合護理訓練,具體措施如下:
1.2.1準備工作在正式進行手術之前,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交流,過程中對患者的一般情況進行評估,并對患者的病史、吸煙的原因、煙齡和吸煙量、并發癥和疾病認知程度等進行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在此基礎上制定個性化的方案來指導患者進行戒煙,將呼吸訓練和術前機體耐受性與術后恢復等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詳細的講解[2];與此同時,將相關的呼吸訓練健康教育資料發放給患者,對其中的重點內容進行認真的講解與介紹,以此取得患者的配合,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促進患者治療依從性的顯著提高。
1.2.2呼吸訓練的內容
(1)縮唇呼氣法:患者在吸氣時指導其將嘴閉上經鼻吸氣,用口呼氣,呼氣時將口唇縮成口哨狀并由患者自行選擇和調整縮唇的大小程度,確保氣體可以通過狹窄的口形緩慢的將氣體呼出,吸氣時間通常控制在2秒左右,呼氣時間可以逐漸延長或者保持時間超過10秒,以呼出的氣流不會將距離15~20厘米的蠟燭火苗吹滅但是能夠使火苗向對側倒為主。每次進行為期10~15分鐘的訓練,每天訓練3到5次[3]。
(2)腹式呼吸訓練:將雙手分別在上腹部與前胸部放置,進行吸氣操作,過程中會最大限度的降低膈肌,腹部會緩慢的膨隆,憋氣2到3秒,以此有助于肺通氣量的增加和低氧的有效緩解;吸氣時會收縮腹肌,腹部手感會明顯下降,對腹部稍微用力按壓便可以使腹部出現內陷的情況,以此有助于膈肌運動的強化,同時可以吹容量為800~1000ml的氣球,通過深呼吸盡量將氣球吹大,留意不要出現漏氣的情況,每次時間控制在3到5分鐘 ,如此反復的進行訓練,每天至少3到4次。
上述所講到的呼吸訓練均在術前1到2周進行鍛煉,為提高患者的鍛煉依從性,責任護士需要負責鼓勵并監督[4]。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兩周的呼吸功能,即SpO2(血氧飽和度)、肺活量和RR(呼吸頻率);對比術后恢復情況,即拔管時間、住院時間和步行時間;對比并發癥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后兩周的呼吸功能觀察組術后兩周的SpO2和肺活量相比較于對照組,明顯較高,且呼吸頻率較低,組間差異明顯,P<0.05,有統計學意義,如下表1。
2.2恢復情況觀察組:拔管時間(4.32±2.15)天、住院時間(9.75±3.76)天、步行時間(2.81±1.50),對照組:拔管時間(5.54±2.63)天、住院時間(12.54±3.57)天、步行時間(4.42±1.62)。觀察組用于拔管、住院和步行方面的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分別等于2.7051、3.1834、4.3141)。
2.3并發癥情況兩組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主要有肺部感染、肺不張與胸腔積液,其中感染的診斷標準為:血常規提高、血象偏高、胸部X線提示肺部存在高密度陰影、發熱、T超過38.5攝氏度等;術后1周內需要進行胸部CT檢查,以此可以將肺復張情況顯示出來;如果胸腔內的積液量超過500毫升,則可以判斷為胸腔積液。觀察組僅有3例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為6.0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高達34.00%,有17例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肺癌發病人群多集中在中老年人身上,臨床癥狀以刺激性咳嗽為主,且多是干咳或時白色的泡沫痰,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重和越發嚴重的環境污染,致使肺癌發病率逐年增加[5]。手術作為一種有效治療肺癌的重要方法,在患者術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如肺部病變、手術與氣管插管的刺激、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深呼吸和排痰能力的降低等,誘發呼吸道并發癥的可能性非常大[6]。同時,患者年齡較大,受黏膜萎縮和呼吸道纖維運動不良的影響,很難順利的排出痰液,以此會導致術后并發癥的出現。以往肺癌患者對于排痰和咳嗽能力的訓練并不重視,或者護理方法的不規范,致使術后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恢復肺功能,相應便導致住院時間的延長,嚴重影響治療效果。
現階段,在肺癌手術患者護理當中,呼吸功能訓練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促進患者呼吸功能改善和術后并發癥減少的重要措施[7]。在本次研究中,相比較于對照組患者而言,觀察組經呼吸功能訓練后血氧飽和度和肺活量均獲得顯著提高,呼吸頻率有所下降,并發癥少,且極大的縮短了拔管、住院和步行時間,效果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肺癌患者術后會不可避免的損傷肺部功能,這對于患者術后的康復和今后的正常生活都會造成嚴重影響,為此可以給予呼吸訓練理論來指導患者的進行科學的呼吸訓練,以此有助于產生足夠的代償能力[8]。圍術期進行呼吸護理,分別在手術前后科學的指導患者進行反復的訓練,確保可以充分掌握有效的咳嗽排痰方法,以此有助于肺活量的增加和恢復肺部功能 ,并且還能夠對術后并發癥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幫助患者早日康復。另外,呼吸訓練有助于呼吸肌功能的改善,將其輔助呼吸肌的無效作用消除掉,促進肺臟與胸廓順應性的顯著提高,在降低呼吸肌耗氧量的同時可以極大的提高肺通氣功能、降低通氣阻力,改善吸氧現象,確保吸入的氣體能夠更加均勻的分布;能夠促進患者主觀感受的改善,提高治療依從性,便于引流和胸腔積液的排除,可以將胸腔閉式引流管早日拔出。
綜上所述,呼吸功能訓練護理在肺癌手術患者的護理當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能夠增強護理效果,減少并發癥,改善肺活量、血氧飽和度和呼吸頻率,值得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劉立瓊.術前呼吸功能訓練改善肺癌術后患者呼吸功能的護理研究[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7,17(01):132-135.
[2]李露,高欣源,李劍華,王穎,孔莉.系統呼吸訓練對肺癌患者術后短期呼吸運動功能的療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6,31(11):1225-1229.
[3]何陸英.呼吸訓練對肺癌患者術后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18):98-99.
[4]全鳳瓊,李輝.呼吸功能訓練對肺癌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6):3352+3357.
[5]鄔玉梅,陳靜.呼吸鍛煉專項護理對老年肺癌患者術后肺功能指標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09,7(01):92-93.
[6]吳小剛,金詩榮,李曉紅.七氟烷、丙泊酚麻醉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及心肌酶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年16期.
[7]唐超君,徐世元.對比七氟烷和丙泊酚麻醉對老年肺癌根治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年13期.
[8]余江清,劉萍,盧志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56例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