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摘要】目的:觀察狹窄性腱鞘炎應用微創環切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對我院骨外科收治的93例狹窄性腱鞘炎患者資料并分組,傳統組(42例;傳統切開術治療)、微創組(51例,微創環切手術治療),觀察療效。結果:微創組療效、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均優于傳統組,有差異(P<0.05)。結論:微創環切手術治療狹窄性腱鞘炎療效高,恢復快。
【關鍵詞】微創環切手術;狹窄性腱鞘炎;療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tenosing tenosynovitis. Methods : The data of 93 patients with stenosing tenosynovitis treated by orthopedics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raditional group (42 cases; conventional incision) and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51 case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Results:The curative effect, blood loss and average operation time of the minimally invasive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for stenosing tenosynovitis has high curative effect and fast recovery.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stenosing tenosynovitis; efficacy
【中圖分類號】 R699.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045-02
狹窄性腱鞘炎是骨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群體。目前,狹窄性腱鞘炎的發病因素尚未十分明確,可能與感染、勞損、骨關節炎、手指屈伸過度等因素有關[1]。狹窄性腱鞘炎多以橈骨莖突狹窄、拇長屈肌狹窄為主要病變部位,如果未予以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對患者手指的正常活動造成極大的影響。手術治療是該疾病的首選治療手段,傳統手術治療對患者損傷較大,患者術后恢復慢,且以出現多種并發癥。為探究微創環切手術治療狹窄性腱鞘炎的效果,筆者回顧性分析93例狹窄性腱鞘炎患者的資料,根據不同方式分組觀察,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對我院骨外科收治的93例狹窄性腱鞘炎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根據手術方式分組如下:傳統組(42例)、微創組(51例),傳統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兒23例,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53.2±8.7)歲,病程(9-31)年,平均病程(20.6±5.3)年,發病部位為左手有18例,為右手有16例,為雙手有8例;微創組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7例,年齡25-73歲,平均年齡(54.1±8.5)歲,病程(10-35)年,平均病程(21.1±5.1)年,發病部位為左手有22例,為右手有19例,為雙手有10例,患者對本次研究目的均已明確,愿意參加,醫學倫理委員會對本次研究予以批準,對納入研究的所有患者資料用統計學分析,無差異(P>0.05)。
1.2治療方法
1.2.1傳統組傳統組患者治療方法為傳統切開術治療,即對患側手掌予以局部浸潤麻醉,在止血帶控制出血的作用下,在關節橫紋側做一切開,長度約2-3cm,將皮膚、皮下組織切開,使狹窄腱鞘完全暴露,并將其切開,對受限的屈指肌腱予以松懈,輕輕指導患者對手指進行屈伸,保證徹底松解后,將皮膚進行縫合,并予以加壓包扎。
1.2.2微創組微創組患者治療方法為微創環切手術治療,具體如下:第一,選擇合適的穿刺點。例如,對于拇長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患者而言,其拇指掌關節過伸,遠端穿刺點一般選取膨大結節遠端(指掌側正中拇長屈肌腱),近端穿刺點一般選取拇指掌指關節橫紋處,距離大約1.0-1.5cm。之所以將兩個穿刺點選擇在指掌側正中,其原因是可以有效的避免穿刺過程中對血管造成的損傷以及對兩側神經造成損傷。第二,環線切割。用10g/L的鹽酸利多卡因(生產單位: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50020226)共3ml,予以局部浸潤麻醉,即從穿刺點遠端至穿刺點近端分別進行腱鞘淺層、深層麻醉。麻醉成功后,在高頻超聲診斷儀引導下,將硬脊膜穿刺針(16號)通過腱鞘深層穿針(由穿刺點遠端至穿刺點近端),并將針芯取出,將直徑約1.0mm的切割線引入,穿刺針退出,保證切割線在鞘管內留置,然后通過腱鞘淺層穿針(由穿刺點遠端向穿刺點近端),針芯取出后,將遠端切割線引入針芯,同時從遠端抽出,形成切割線環套腱,即切割線的一部分在腱鞘表明,另一部分在鞘管內。對切割線進行反復的牽拉,切斷腱鞘。術后不予以縫合,加壓包扎,敷料可以在24h后予以拆除,并逐漸進行相關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1.3指標與標準判斷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包括總有效率、平均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平均出血量等,對研究中各指標詳細的分析,探究在臨床狹窄性腱鞘炎的治療中應用微創環切手術治療效果。
總有效率判斷標準為:(1)顯效:患者的疼痛癥狀基本消失,患指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活動不受限。(2)好轉: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效果明顯,患指功能有一定的改善,活動稍受限。(3)無效:患者的疼痛癥狀、患者功能均無改變,活動受限??傆行?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2]。
1.4統計學方法版本為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研究中的總有效率、平均出血量以及平均手術時間等指標,其中(x±s)表示時間、出血量等指標,t檢驗,(%)表示總有效率,x2檢驗,檢驗結果差異顯著,P<0.05。
2結果
2.1總有效率總有效率指標傳統組、微創組數據結果分別為83.33%、96.08%,統計學軟件分析有差異(x2=4.280,P<0.05),具體數據結果見表1。
2.2時間和出血量傳統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分別為(21.6±2.3)min、(20.6±3.1)ml,微創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分別為(13.8±1.8)min、(8.7±1.5)ml,組間各指標數據結果處理統計,有差異(P<0.05)。
3討論
狹窄性腱鞘炎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活動受限,對患者的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狹窄性腱鞘炎女性發病率比男性稍高,且以拇指、中指、橈骨等處為好發部位,其原因是當人們手掌握東西時腱鞘會受到掌骨、硬物雙層擠壓,進而造成損傷。隨著電腦的普遍應用以及人們對鼠標、鍵盤應用次數的增加,狹窄性腱鞘炎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在臨床中開始受到人們廣泛關注。
醫學技水平的提高,微創手術應用于臨床中的患者一致認可。狹窄性腱鞘炎臨床治療中應用微創環切術治療,即在超聲引導下,對患者進行環線切割術,其優勢在于:第一,超聲波引導穿刺,具有創傷小、準確性高等特點。第二,超聲波顯像效果良好,可以清晰的限速腱鞘間隙、肌腱等組織情況,防止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傷?,F代醫學中對治療美觀度、功能恢復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應用微創手術治療,切口相對較少,對鞘管壁無影響,利于患者術后的恢復,將美觀、功能完美結合,得到臨床患者一致好評。相關研究報道顯示,微創手術治療狹窄性腱鞘炎,安全性較高,且超聲影像可以明確腱鞘是否被切割線完整包圍,同時也可以根據顯像情況,避開血管、神經等,與傳統手術比較,對患者痛苦小,且手術時間短,對患者術后恢復具有促進的意義[3]。對本次研究結果分析,微創組患者的療效比傳統組高,平均手術時間以及術中平均出血量均優于傳統組(P<0.05),該結果提示環切切割術操作簡單,技術難度不高,可以有效的縮短時間時間。在該手術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求醫者對手指關節解剖結構十分熟悉;第二,在穿刺點定位方面要準確;第三,可以有效的控制穿刺的深度、方向,避免對神經、血管造成不良傷害;第四;在術中挑撥時需要注意從狹窄端處開始,并注意針頭深度,防止因過淺導致松懈不徹底,或過深對肌腱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綜上所述,在臨床狹窄性腱鞘炎的治療中,應用微創環切手術治療,療效好
安全性高,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利于患者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朝亮, 黃素芳, 王仲秋,等. 微創環切手術治療狹窄性腱鞘炎的臨床觀察[J]. 中華醫學雜志, 2017, 97(37):163-164.
[2]黃素芳, 王朝亮, 謝學升,等. 經皮環線切割手術治療狹窄性腱鞘炎的臨床觀察[J]. 中華手外科雜志, 2017, 33(3):172-173.
[3]劉永安. 微創手術治療狹窄性腱鞘炎臨床體會[J]. 今日健康, 2015,10(8):2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