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彩 張在元 李慧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奧美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療效以及對患者CD3+、CD4+及CD8+的影響。方法:將2015年4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者選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實施治療,實驗組則采用奧美拉唑聯合替普瑞酮進行治療。結果: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的高于對照組,而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CD3+、CD4+及CD8+等指標水平都明顯的優于對照組。結論: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者采用奧美拉唑聯合替普瑞酮實施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使得外周血腫T淋巴細胞的表達水平也顯著提高,安全性比較好,臨床推廣價值優越。
【關鍵詞】慢性淺表性胃炎;奧美拉唑;替普瑞酮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097-01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粘膜中的一種慢性炎癥性病變,這種疾病在臨床上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目前這種疾病的發病原因并不明確,臨床上對于這種疾病的治療主要是保護胃粘膜因子、離子泵抑制劑、黏膜修復等[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采用奧美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療效以及對患者CD3+、CD4+及CD8+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5年4月-2017年6月在我院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者選取9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各45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范圍25-75歲,平均年齡(45.1±3.2)歲;實驗組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26-78歲,平均年齡(45.9±3.8)歲。比較分析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奧美拉唑進行治療,奧美拉唑(廠家:太極集團四川綿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560)口服治療,每次20mg,每天2次,早晚空腹服用。實驗組患者采用奧美拉唑聯合替普瑞酮實施治療,奧美拉唑同對照組相同。替普瑞酮(廠家:衛材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56)飯后口服治療,每次50mg,每天3次。所有患者連續治療3周。
1.3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顯效,表示臨床癥狀消失,生活恢復正常;有效,表示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是還有輕微的不適感;無效,表示臨床癥狀沒有任何變化,甚至有加重的現象。對兩組患者進行3個月的隨訪,對治療前后的外周血中CD3+、CD4+及CD8+等T淋巴細胞表達情況進行觀察。
1.4統計學分析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借助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如果P<0.05成立,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實驗組治療后,顯效30例,有效1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5%;對照組治療后顯效20例,有效15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7.7%,組間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外周血中T淋巴細胞水平進行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D3+、CD4+及CD8+等指標水平都比較低,而治療后都明顯的提高,而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CD3+、CD4+及CD8+等指標水平都明顯的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臨床上常見的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者主要表現為胃脹、胃痛、惡心、食欲下降等,對其正常的生活質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現階段治療這種疾病的辦法主要是藥物,其中奧美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可以對胃酸的分泌進行抑制,使得胃酸對胃粘膜的傷害和侵蝕不斷的減少。替普瑞酮是新型的胃部黏膜保護劑,將胃酸對胃粘膜的刺激性大大的減輕,最終起到保護胃粘膜的作用[2]。
有研究資料顯示[3],對慢性淺表性胃炎在治療時單純的采用一種藥物治療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本次研究將奧美拉唑聯合替普瑞酮實施治療,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5%,對照組為77.7%,實驗組明顯的高于對照組(P<0.05)。而且治療前,兩組患者的CD3+、CD4+及CD8+等指標水平都比較低,而治療后都明顯的提高,而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CD3+、CD4+及CD8+等指標水平都明顯的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者采用奧美拉唑聯合替普瑞酮實施治療,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使得外周血腫T淋巴細胞的表達水平也顯著提高,安全性比較好,臨床推廣價值優越。
參考文獻
[1]許秋仁.奧美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4):64-65.
[2]李坎友.奧美拉唑與替普瑞酮結合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效果探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8):165.
[3]王艷麗.兩組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治療和護理效果比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5):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