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摘要】目的:探討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護理期間采用康復護理,分析護理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參與原則在我院所收治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中選取44例作為樣本人群,就診時間段是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44例患者實行均分,2組患者分別命名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22例患者。參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康復護理干預,將2組患者實行不同護理干預后得到的組間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算出統計學分析結果的相關性數值。結果:實驗組患者康復狀況(Barthel指數、NIHSS評分)顯著性更佳,對比參照組患者存在統計學意義且P<0.05。結論:在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護理期間采用康復護理的護理效果較為理想且值得臨床推薦。
【關鍵詞】腦梗塞;恢復期;康復護理;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163-02
腦梗塞是心腦血管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預后常留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該病臨床癥狀常以“三偏征”、言語不利為主。后遺癥常有四肢肌力下降,吞咽困難和言語障礙,極易在首次病后出現再次梗死的可能。腦梗塞是一種腦組織循環障礙性疾病,主要以局灶性神經功能不全為特征,早期階段患者大腦具有較好的可塑性,早期康復訓練于病情急性期后48—76h開始最好。本組探究中,共計選取44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護理期間采用康復護理的護理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參與本次探究的44例患者均選自我院所收治的腦梗塞恢復期患者中,就診時間是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組別是2組,分組方法是隨機數字表法,即實驗組22例和參照組22例。參照組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是11例、11例,患者年齡在46歲至80歲不等且中位年齡為(54.2±2.44)歲;參照組中,男女患者例數分別是11例、11例,患者年齡在48歲至80歲不等且中位年齡為(53.3±3.74)歲。利用統計學分析軟件給予本組探究中2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對比分析,分析結果為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無統計學意義存在,各項臨床資料包括:患者性別、患者年齡、患者病程、患者具體病情變化等。
1.2方法參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干預,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康復訓練以及康復訓練等。
實驗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干預+康復護理干預,其中常規護理干預同參照組患者,康復護理干預措施如下敘述。
1.2.1給予患者語言訓練為患者提供一個溫濕度適宜、干凈整潔、舒適的病室環境,根據患者興趣以及愛好進行訓練方案合理調整,指導患者發音時,可挑選患者喜歡的詞匯進行發音訓練且在訓練期間遵循由易到難的循序漸進原則[1],鼓勵患者,表揚患者,促使患者語言恢復信心有效建立。
1.2.2給予患者肢體訓練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肢體康復訓練計劃并指導患者每天堅持鍛煉以促使患者神經功能受損部分得以有效恢復,肢體訓練包括:手指分開訓練、患肢伸展訓練、腕關節針對性訓練等,為患者按摩以促進患者血液循環,進行肢體訓練時,動作不宜過大且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逐漸恢復患者肢體功能以及促使臨床療效提升。
1.2.3給予患者心理疏導首先,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并制定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方案。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交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并介紹成功康復案例,增強其治療信心。因部分患者有語言功能障礙,護理人員在服務過程中要準確領會患者語義模糊的話語、詞匯和手勢,滿足其護理需求。其次,喪失語言功能患者因無法正常表達其情感,容易產生抑郁、焦躁等消極心理。護理人員對此類患者可采取文字交流,了解其生活需求與情感需求,緩解其消極情緒。同時,還可采取語言訓練逐步恢復其語言功能,比如為患者播放其喜歡、熟悉的錄音、歌曲和相聲等,刺激其聽覺神經,并配合手勢鼓勵其思考、開口。患者由于疾病原因以及恢復較為緩慢等因素易出現不同程度的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需要安撫患者、鼓勵患者、給予患者針對性心理疏導,促使患者耐心配合護理干預至病情徹底康復為止。
1.3判定標準[2]利用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判定2組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Barthel指數越高,NIHSS評分越低,康復效果越佳。
1.4統計學處理對本次參與探究的44例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所有臨床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分析軟件名稱是SPSS19.0軟件,本組探究中,計量資料:經t檢驗且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計數資料:經x2檢驗且用率的形式表示。若統計學結果為P<0.05則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
2結果
將2組患者經過不同護理干預后得出的組間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實驗組患者康復狀況(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分別是(30.77±4.24)、(26.38±5.92)分,結論如下:實驗組患者明顯更佳,組間數據:康復狀況(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對比參照組患者,統計學意義存在且P<0.05。
3討論
腦梗塞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和多發且病情較為危重,可導致患者出現負性情緒,需要給予患者康復護理干預,尤其是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可獲得理想護理效果。
據相關性文獻報道,在康復護理干預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時,需要重視患者語言表達能力的恢復以及肢體活動能力的恢復[3],促使患者身體早期康復以及滿意度顯著提升。通過給予患者語言訓練、肢體訓練、心理疏導來促使患者護理質量提升,促使患者自理能力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顯著性改善,進而促進患者身體康復[4-6]。
本組探究中,實驗組患者康復狀況(Barthel指數、NIHSS評分)分別是(30.77±4.24)、(26.38±5.92)分,顯著性更佳。
綜合以上理論得出,在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護理期間采用康復護理,護理效果較為理想,自理能力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均可獲得顯著性改善,值得臨床推薦。
參考文獻
[1]龍梅香,鄭嫦燕,傅麗等.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應用臥式康復操行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12):1648-1651.
[2]賈紅玲.腦梗塞恢復期病人的康復護理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1):255-256.
[3]粟萍.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4(6):242-242.
[4]馬賽玉.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的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4):169.
[5]黃秀珍.腦梗塞患者康復期中西醫結合護理的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4):22—23.
[6]王海英.腦梗塞康復期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J].當代醫學.2010,16(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