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艷 張光永
【摘要】目的:探討提高血站采供血工作質量的有效護理方法。方法:選取于本采血站接受無償獻血人員共126名,將其隨機分組,觀察組給予優質護理干預,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每組63名。結果:觀察組采供血過程中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志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獻血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優質護理服務應用到血站采供血工作中,可有效降低獻血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滿意度,保證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案值得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血站;采供血;護理服務;工作質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nurs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lood supply and supply in blood stations. Methods : a total of 126 blood donor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blood dona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igh 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63 in each group. Results: t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punctur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donor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service to blood collection and blood suppl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mprove satisfaction and ensure the success rate of a puncture, and the scheme is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Key words: blood station; blood supply;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of work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170-01
血站采供血工作質量與所采血液的安全性及臨床用血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加強對血站采供血環節的質量管理非常關鍵[1]。血站護理管理主要兩大方面,即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分別指服務質量和血液質量。為此,本組實驗特意選取126名無償獻血人員進行分析,簡單探討提高血站采供血工作中護理質量方法,進一步強化采供血管理?,F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2月至2017年5月間于本采血站接受無償獻血的126名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組,給予觀察組優質護理干預,該組63名獻血者,女性和男性分別占:28名,35名,最小年齡和最大年齡分別為:18歲,55歲,平均(32.05±0.19)歲,最輕體重和最重體重分別為46.51kg、78.02kg,平均(56.92±1.08)kg,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干預,該組63名獻血者,女性和男性分別占:29名,34名,最小年齡和最大年齡分別為:19歲,54歲,平均(33.14±0.28)歲,最輕體重和最重體重分別為46.87kg、78.84kg,平均(57.15±1.36)kg,所有獻血者的基本資料,如性別、體重、年齡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均經化驗,機體各項指標合格。女體重超過45kg,男體重超過50kg;脈搏:每分鐘60~100次,體溫正常,血壓正常;排除標準:皮膚無黃染、無創面感染;排除重大臟器功能損害者;殘疾者及血液系統疾病者等。
1.3方法對照組該組的每位獻血者均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工作人員給獻血者耐心講解相關知識,并詢問獻血者身體狀況,此外,為獻血者提供良好的環境,有助于保證血液采集質量。
觀察組該組的每位獻血者均采用優質護理干預,內容包括:環境方面,工作人員首先要為獻血者提供一個良好的采血環境,保持采血室溫度、濕度適宜,光線充足,有利于減輕獻血者的緊張感,使其以放松狀態獻血。獻血等候室可放置書刊雜志、沙發等,同時主要做好消毒殺菌工作,避免采集到的血液受污染。此外,采血站的所有工作人員要做到衣著整潔,態度和藹,面帶笑容,及時疏導獻血者的不良心理,保證一次穿刺成功率[2]。還要對獻血者提出的疑問等一一解答,避免盲目影響血液采集質量和效率。知識宣教,經檢查獻血者符合獻血條件后,工作人員要熱情指導獻血者填寫相關檢查表,告知獻血者正規途徑獻血的安全性,本采血站使用的采血袋、注射器等均為一次性用品,相關器械均經嚴格消毒,不會出現感染等異常情況發生[3]。同時,為獻血者發放宣傳手冊,使其了解更多有關知識,并告知正確獻血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且獻血后,人體器官內的血液能夠被快速釋放到血液循環中,加快骨髓造血,有益于健康。獻血中的護理:正式采集前,認真仔細核對獻血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其姓名,年齡,血型等。隨后當面打開密封的采血袋和一次性注射器,避免獻血者有安全性顧慮[4]。采集血液前,首先仔細觀察獻血者的血管,盡量選擇較粗且彈性好的血管抽血,同時指導獻血者抓緊和放松拳頭,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增加獻血者的疼痛程度和心理顧慮。采集血液的同時,要注意觀察獻血者的意識狀態變化情況,注意觀察有無嘔吐、心慌等現象,在較短時間內,工作人員要提高警惕,及時處理異常。采集血液后,立即用消毒后的棉簽輕輕按壓拔針頭,避免出現皮下血腫等情況[5]。告知獻血者要立即平臥,及時補充能量,可吃雞蛋,喝牛奶,溫湯水等,使得獻血者機體盡快恢復正常。獻血后:采集血液完成后,要立即囑咐獻血者保持前臂輕微抬高狀態,避免血液回流不暢,及時止血。告知獻血者獻血后1小時做劇烈運動,保持針眼處清潔和干燥,預防感染。除此之外,向獻血者發放紀念物表示謝意,觀察若無任何不良反應,方可讓其離開。
1.4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獻血者的護理滿意度,統計并記錄相關數據。
1.5統計學分析本組實驗收集到的所有信息統一采用(SPSS20.0)專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均值±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x2檢驗,用百分比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結果
2.1對比兩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3.18%、17.44%,數據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下表1:
2.2對比兩組一次穿刺成功率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62/63(98.41%),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49/63(77.78%),數據對比,觀察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顯著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觀察組的各項護理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數據差異經t檢驗,證明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下表2:
3討論
血站采供血工作狀況,與血液質量及臨床用血有直接影響,所以,加強采供血管理非常重要。本組實驗對觀察組獻血者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創設良好的采血環境,可緩解獻血者的緊張情緒,消除采血產生的緊張、恐懼等心理,從而減少獻血不良反應。獻血中為獻血者選擇較粗且彈性好的血管,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同時,注意觀察獻血者的反應,及時囑咐補充能量等,使得獻血者盡快恢復正常。獻血后,指導獻血者保持前臂輕微抬高狀態,利于止血,并提醒主要針眼感染,保證采血順利進行,顯著提高了采血護理滿意度,體現優質護理的宗旨,最大限度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結合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18%,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8.41%,對照組的獻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44%,對照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77.78%,數據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優質護理服務可有效降低獻血不良反應,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此外,觀察組的各項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優質護理服務受到廣大獻血者的普遍認可,符合獻血者的護理服務需求。
綜上,將優質護理服務應用到血站采供血工作中,可有效降低獻血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提高獻血者滿意度,保證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案值得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馮書禮,范文安,洪李霞.38所三級綜合性醫院對血站采供血服務的滿意度調查[J].中國輸雜志,2015,28(11):1397-1398.
[2]隋麗紅,王芳.淺談采供血機構實驗室檢測工作的細節管理[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5,12(3):448-449.
[3]鄭培新,曹偉春,孫華英.采供血機構無償獻血工作目標設定的實踐與探討[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5(A01):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