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鈺楠
【摘要】目的:分析以腹部創傷為主嚴重多發傷的臨床救治方法。方法:根據亂數表法擇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總計救治成功率97.9%(47/48);總計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為12.5%(6/48)。結論:短時間內進行傷情評估及確定手術、采取抗休克針對性治療、強化急診手術損傷控制、優化保守治療抗炎救治可有效提高成功救治率且將并發癥發生率降低。
【關鍵詞】嚴重多發傷;腹部創傷;急診救治
Emergency treatment of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with abdominal trauma
He Yu nan(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uzhou Province, Sichuan City, Sichuan Luzhou 646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of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caused by abdominal trauma. Methods :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method, 48 cases of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with abdominal trauma we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6 to Dec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Results: the total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was 97.9 / 47 / 48, and the probability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as 12.50. Conclusion: the trauma condition was evaluated and the operation was confirmed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Targeted treatment against shock, strengthening injury control in emergency surgery, optimiz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anti-inflammatory treat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rate of successful treatment and complications.The incidence was reduced.
Key words: Severe multiple injury; abdominal trauma; emergency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 R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227-01
多發傷主要是指因單一因素造成的多處臟器或解剖部位損傷,其中至少有一處損傷給患者帶來嚴重生命威脅[1]。針對此,本文將以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就其臨床臨床急診救治模式展開回顧性分析,詳情報道如下。
1研究對象資料與方法
根據亂數表法擇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48例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展開回顧性分析。其中,27例為男性患者,21例為女性患者;患者年齡7~73歲,平均年齡(53.9±4.71)歲。
1.2臨床救治方案
1.2.1急診救治經救治入院后,初步評估患者傷情程度,立即建立靜脈通道,待其生命體征基本穩定后,經由綠色通道為患者快速做好X線、CT相關檢測,后再經急診專門通道將患者送入病區,在此過程中,相關臨床醫師應做好病房接收相關通知,并將患者主要病情告知接診人員以便其做好接收準備。經接診入院后,即可進行生命救治,予以其吸氧、心電監護,在其呼吸通道通暢后,行靜脈通道擴寬,數量以2~3個為宜,針對呼吸困難相對嚴重者,則可基于其深靜脈置管。在此基礎上,行抗休克治療,針對患者較大出血量現象,應給予其進行輸血以維持其基本血液循環,同時,依照相關臨床檢查順序依次為其檢測傷情,對其病情進行大概評估,后予以其腹腔穿刺術,以便相關臨床醫師、專家會診提供一定數據資料。在確認患者病情后,即刻明確診療方案,并在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基礎上快速通知相關手術室進行手術,此中,嚴密觀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瞳孔和神識改變。
1.2.2手術救治依照“生命第一”原則,于9例開放性損傷患者中,均予以其急診手術救治,手術率達100.0%。于39例閉合性損傷患者中,有27例予以行急診手術救治,其中4例行胃修補術,2例行單側腎臟切除,3例予以其肝破裂填塞止血術,3例予以肝破裂修補術,8例行脾切除術,2例予以結腸修補術,3例予以其右半結腸切除術,2例行結腸造口術。
1.2.3保守救治另12例閉合性損傷患者,均采取保守救治途徑,3例為肝破裂,3例為脾破裂;3例脾破裂中,有1例保守救治效果較差,故而改行手術救治。
1.2.4其他傷情治療經給予患者腹部主要損傷救治后,對其其他部位損傷進行針對性治療。針對開放性損傷者則將其轉為閉合性,針對體表損傷則予以其創口清洗縫合,針對污染性創口則將其轉變為清潔性創口,針對嚴重污染型創口則應酌情延長其創口縫合。與此同時,針對合并頸椎損傷患者則需予以其適宜頸托以實現良好固定;針對合并骨盆骨折或四肢骨折者,則可待其生命體征基本穩定后予以其石膏托結合適度牽引術以便復位固定;而面對腰椎、胸椎伴有損傷者,在為其翻身護理時需格外注意,可采取軸向翻身方式;對胸腔積液過多者,則需酌情予以其引流術以避免對其心肺功能造成不良影響。
2手術結果
本次回顧性分析中,48例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救治成功例數為47例,總計救治成功率97.9%。47例成功救治患者中,計44例經治愈后出院,另3例經其主要傷情穩定后轉送其他科室進行后期治療,均被轉送骨科科室接受二期內固定術;1例死亡,總計病死率為2.1%,其致死主要因素為失血過多進而引發休克所致。48例患者中,2例并發創口感染,另4例并發術后繼發性感染,總計術后并發癥發生概率為12.5%。此中,4例繼發性感染者中有2例患者為肺部感染,另2例患者則為腹腔膿腫所致。術后針對肺部感染者予以其對應抗感染強化治療,而針對腹腔膿腫者則予以其相關腹腔穿刺引流術以改善膿腫。詳情見表1。
3實驗小結
3.1傷情診斷針對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關鍵在于提升臨床救治速度[2]。基于其多存在一個或一個以上致命傷,有學者提出白金10分鐘、黃金1小時等觀點,表明在臨床實踐中,作為成功救治的首要因素,對傷情快速診斷治療尤為重要[3]。本次實驗中,針對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主要采取綠色通道模式,因而顯著縮短臨床救治檢查時長?;谳^為復雜傷情、嚴重暴力或截癱、腦外傷等因素,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臨床診治中其腹部主要傷情常被忽略,進而提高臨床漏診或誤診概率。本院同時兼顧病史收集和患者體格檢查,同時嚴格按照臨床傷情檢查順序依次排查機體損傷,并采取機體損傷嚴重度計分方式對其進行傷情評估。經學者研究證實,相對而言,臨床CT檢測有助于提示患者實質性臟器受損區域和其損傷程度,進而助于相關醫師結合其臨床表現與影像顯示判斷是否予以手術治療,從而可避免多余手術探查以減少機體損傷,提高臨床診治效率[4]。而針對伴嚴重多發傷者,基于其不穩定血流動力學,因此臨床中無法進行相關檢查完善,如X片、B超、CT等,故此,腹腔穿側則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針對患閉合性損傷者,應用腹腔穿刺相對而言更為經濟實用,其不僅適應證廣,且具較高陽性率。而針對機體血流動力學紊亂情況,則可應用床邊B超輔助診斷。
3.2臨床抗休克救治基于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患者常因其股骨、盆骨骨折或肝脾破裂等因素造成大出血現象,進而誘發失血性休克。48例實驗者中,總計6例患者于入院前伴有不同程度失血性休克現象。對此,基于其機體右鎖骨處深靜脈經置管后術后并發癥較少,且加上休克患者其塌陷外周血管,不僅提高靜脈補液速度且增加擴容難度,因此,深靜脈置管應成為首要考慮途徑。本次實驗者于手術中均堅持保持患者收縮壓控制于90mmHg水平線左右,因此有助于在保持穩定灌注基礎上極可能爭取救治時間和降低機體術中出血量。而針對外傷休克者,基于其機體內血小板與凝血因子被過量補液稀釋,因此在臨床救治中應考慮凝血功能障礙。經臨床實踐證實,于外傷患者中,臨床救治失敗主要因素之一即是其凝血功能障礙。因此,針對過量失血者,應酌情予以其紅細胞、血漿、血小板補充,以緩解其凝血障礙狀態[5]。
3.3急診手術救治基于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因而臨床中需針對其病情進行反復評估。根據臨床總結,基于一下病情患者應酌情予以其急診手術救治:①其機隔下可見游離性氣體;②經穿刺術中可見過量白細胞或穿刺中伴渾濁液抽出;③進行性血紅蛋白水平降低;④伴顯著腹膜炎癥狀;⑤經CT或B超提示其患實質性臟器損傷破裂且經治療后其收縮壓仍低于90mmHg或其血壓經持續性升高又下降者;⑥于開放性損傷中,因生理功能紊亂或代謝失常者伴有低體溫、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礙者。
3.4保守救治針對性保守治療患者,應注意一下幾點:①可先依照以往經驗予以其適量抗生素防感染治療,后在根據藥敏試驗調整最適宜抗生素藥物;②規范無菌操作,包括吸痰護理、深靜脈置管、導尿管護理等;③強化創口清洗換藥工作,針對傷口較深者應予以其破傷風治療以抑制毒素發展;④在治療中應盡可能規避使用鎮靜行藥物;⑤必要營養干預,針對禁食患者可采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予以注射以加強其機體腸粘膜保護作用。
3.5小結換言之,于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臨床急診救治中,應經綠色通道快速將其送入院,后立即進行傷情評估和臨床診斷,在此中應注意兼顧病史收集和患者體格檢查。在臨床診斷中,可使用CT、X片和B超輔助檢查以降低漏診、誤診率。術中始終貫徹損傷控制原則,針對保守治療中應針對其膿毒癥做好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胡妙仙,朱海飛,張榮偉等.急診外科胸腹部創傷手術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7,27(01):128-131.
[2]陳飛,張貫啟,范迪歡等.損傷控制性手術在以肝破裂為主的腹部多發性損傷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急診雜志,2017,18(04):273-276.
[3]陳剛,張慶德.腹部創傷急救的臨床特點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0):16-17.
[4]勞傳毅,黃昌琴,黃杰豪等.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多發傷觀察及臨床救治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34):54-55.
[5]陳凱聲,王明生,鄭建華.以腹部創傷為主的嚴重多發傷的急診臨床救治分析[J].遼寧醫學雜志,2015,29(06):327-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