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立兵 楊彩紅
【摘要】臨床當中關于腹痛癥狀的常用評價方式主要是以主觀疼痛量表、腹部超聲、腹部CT等為主,但是經常會因為患者的主觀以及輔助檢查等因素導致判斷缺乏及時性。篩選急診腹痛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的危險因素,構建一種行之有效、客觀且簡易的早期預警評分體系,不僅有利于提升急診醫師對于患者的診斷準確度、效率,同時還可以顯著提升臨床中對于高死亡風險患者的辨別能力,進而提升整體干預水平。對此,本文詳細分析急診腹痛癥狀早期預警方法。
【關鍵詞】急診科;腹痛癥狀;早期預警方法
【中圖分類號】 R59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248-01
急診科具備就診患者數量龐大、擁擠現象嚴重等特點,在臨床當中經常回發生緊急救治患者被延誤治療的現象,從而影響醫院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醫師延誤對疾病的評估、診斷以及治療會導致嚴重的不良結局的發生,腹痛患者在急診當中的占比約為7%,屬于急診當中較為常見的癥狀,同時診斷結果的差異性較大,存在良性疾病也存在威脅生命的惡性、急性疾病。因為不同的腹痛疾病因素而導致的臨床特征存在相同點,這也導致急診醫師需要借助實驗室檢查從而明確疾病。對此,探討急診腹痛癥狀早期預警方法具備顯著現實意義。
1急診腹痛患者的病情判斷參數
相關研究發現,白細胞計數可以有效的預測出患者所存在的腹痛病情,在該研究當中,總共選取了近500例在急診科就診的腹痛患者,并根據疾病類型將所有患者劃分到了外科疾病、非感染性內科疾病、感染性內科疾病以及功能紊亂四個組別,并以感染性內科結合外科疾病作為嚴重病情,并將嚴重疾病患者和非嚴重疾病進行對比[1]。研究結果發現,所有的患者均存在較高的中性粒細胞數量,同時中性粒細胞的計數在不斷提升時患者的病情也在不斷的加重。嚴重疾病組的患者存在淋巴細胞減少、嗜堿性粒細胞減少的癥狀,中性粒細胞的計數明顯提升是嚴重病情患者相對較為獨立的一項預測因子,中性粒細胞的計數量超過了9.0×109/L以及淋巴細胞減少超過了1.4×109/L時,患者的嚴重病情的診斷特異性達到了94.8%,但是敏感性并不高,未達到30%[2]。通過這一研究結果,可以基本明確腹痛患者在就診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三個方面的數據,并根據淋巴細胞的減少、嗜酸性粒細胞的減少以及中性粒細胞計數的增多作為病情嚴重的判斷依據。
2急診腹痛患者手術鑒別和病情評估
在急診外科當中急性腹痛癥狀是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同時這一癥狀所可能發生的疾病跨度較大,病情差異明顯、臨床風險差異也比較高。對此,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的劃分判斷是臨床中重要的任務之一[3]。
對于急診腹痛患者的手術適應癥鑒別而言,血漿D-Dimer的水平對于鑒別手術、保守治療的腹痛癥狀具備較高的臨床價值,相關研究選取300例急診非創傷性的腹痛患者作為研究案例,發現所有具備白細胞計數超過14200/mm3、D-Dimer水平超過1.6μgFEU/ml條件的患者均屬于手術治療的敏感性較高的患者,同時ROC曲線之下的積分分別為0.82與0.62,這也可以基本明確D-Dimer鑒別的作用明顯超過了白細胞計數水平[4]。另外,急診的腹痛患者血漿D-Dimer水平和白細胞的計數存在明顯的正相關特征,血漿D-Dimer水平和白細胞計數在鑒別腹痛患者方面具備一定的臨床價值。也有研究通過設計簡要的預測標準對急診腹痛并發腹瀉的患者實行手術干預的鑒別,其結果發現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主要是以年齡超過40歲、持續性疼痛、腹膜炎為主,通過進一步的遞歸分割因素分析之后,預測方式包含了2個變量,一方面是年齡、另一方面是疼痛的持續性。對此,對于急診腹痛患者如果滿足上述的兩項因素,則需要及時考慮手術治療。
對于手術病情的嚴重程度評估而言,近些年研究最為激烈的便是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評分,這一評分是當前臨床早期評價患者遭受致傷因素影響之后機體遭受的炎性反應嚴重程度所普遍的危重病評分方式,其標準主要是根據美國華盛頓膿毒癥會議所制定的評估標準,內容主要是以:1、體溫超過38℃或低于36℃;2、心率超過90次/min;3、呼吸超過20次/min;4、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低于32mmHg;5、白細胞計數超過12×109/L或低于4×109/L;6、不成熟中性粒細胞超過0.1[5]。該評估方式可以應用在多種疾病的預后預測以及嚴重程度評價。今年來關于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評分的應用主要是在于急診腹痛證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方面,有研究借助非手術與手術患者的對比研究,其結果發現手術治療患者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評分相對于非手術患者存在明顯的差異,同時手術患者的住院天數與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評分結果呈現正相關。由此可見,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評分方式可以作為急診腹痛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預后預測的有效工具之一。
3非特異性腹痛
非特異性的腹痛是臨床當中關于急診腹痛患者的一種常見性的診斷結果。國外有許多關于這一內容的研究,以某研究為例,該研究借助回顧性的方式進行分析,并調查在一年當中到急診并就診的腹痛患者作為案例,其中有3%的患者被診斷為非特異性的腹痛[6]。同時,在跟蹤調查12個月之后,其中有8%的患者因為再次發生腹痛而到急診就診,其中有80%以上的患者腹痛發生次數超過2次。在通過分析之后,該研究結果中有24.1%的患者判斷為特異性診斷,其中以膽石癥、闌尾炎、胃腸癌作為主要診斷結果,其中有多數患者在此診斷是被判定為非特異性腹痛,這一批患者當中有63%的患者采取手術治療,其余采取特異性治療(抗生素治療)。由此可見,因為腹痛而再次就診的患者當中有一部分患者會被判定為特異性診斷,這一批患者一般是以膽石癥、闌尾炎中為主,臨床中應當提高警惕。
4總結
就目前而言,血白細胞計數、血漿D-Dimer水平、高齡、持續疼痛、腹膜炎等均屬于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主要鑒別因素,但是因為單獨的鑒別準確性較低,在今后仍然需要向著多風險因素聯合評價的方向發展。在今后實際工作中,急診醫師一方面需要根據臨床經驗不斷的分析和判斷急診腹痛患者所可能呈現的疾病類型、癥狀特征等因素,提升醫師對于急性腹痛患者的早期識別能力,從而提高臨床干預水平,杜絕風險事件。
參考文獻
[1]孫怡君,樂邱琴.急診腹痛患者分診誤診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13(z1):301-303.
[2]褚慶民,吳偉,張小朵.以腹痛為首發癥狀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臨床分析[J].廣東醫學,2017,38(16):122-123.
[3]郭芝廷,金靜芬.急診危重度指數與早期預警評分系統的判別模型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5):594-598.
[4]陳冬梅,翟玉翠,皮紅英.基于英國早期預警評分對急診護理工作量的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5):311-313.
[5]蔡新妤,蔣林,曹靜.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評估內科急癥患者護理的價值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4):26-28.
[6]張衛英,趙麗.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在急診多發傷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6,23(s2):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