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情況。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診斷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40例患者為觀察組,同期診斷為單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40例患者為對照組,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心電圖。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臨床表現上,觀察組的呼吸困難、心悸、心肌梗死、心絞痛以及心界向左擴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存在較大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情復雜,體征和癥狀上存在相互掩蓋情況,容易出現漏診或誤診。因此,臨床上需要加強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預防和診斷治療。
【關鍵詞】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冠心病;臨床表現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248-02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在臨床上是常見的一種疾病,指的是動脈血管、肺組織或者胸廓的慢性病變,造成肺部組織結構與功能的異常;冠心病指的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以上兩種疾病發病人群為老年人,可相互誘發,兩者同時發生時病情復雜,加大了診斷難度,臨床上目前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容易造成病情的延誤。本次主要對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進行觀察分析,詳細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診斷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40例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齡在42-80歲,平均年齡為(50.2±4.9)歲,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3.8±1.6)年,同期診斷為單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40例患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齡在41-79歲,平均年齡為(50.5±4.7)歲,病程為1-11年,平均病程為(4.1±1.8)年,兩組一般資料之間差異性不明顯(P>0.05)。
1.2方法對照組患者治療藥物有肝素20mg,藻酸雙酯鈉(PSS)15mg,川芎嗪13mg,復方氨基酸25mg。觀察組服用硝酸酯類以減輕患者心臟負擔,同時給患者靜脈滴注加有酚妥拉明10mg、多巴酚丁胺60mg的葡萄糖溶液500ml,每天1次,并給患者吸氧、抗感染等治療,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化痰平喘解痙、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強心劑、利尿劑以及呼吸興奮劑等。
1.3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心悸、心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難以及心界向左擴大的情況,并進行記錄分析。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來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分別采用%和(x±s)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或者λ2檢驗,若兩組差異性顯著,則P<0.05。
2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臨床表現上,觀察組的呼吸困難、心悸、心肌梗死、心絞痛以及心界向左擴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存在較大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討論
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近年來,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發病率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因為這兩種疾病同時出現的臨床診斷率較低,常造成病情的延誤,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這兩種疾病會使紅細胞異常增加,使冠狀動脈血流速度減少,促進血液黏滯度的增加,最終形成血栓,在此過程中,患者的心肌細胞處于長期缺氧狀態,從而降低了患者細胞缺氧的敏感度,提高了其缺氧耐受性。而且感染以及高碳酸血癥也會對心肌造成一定的損傷[1]。因此,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患者臨床表現為心肌缺氧缺血、胸悶、心悸以及心絞痛等,因此治療需要進行綜合治療,以便緩解患者的癥狀。除此之外,根據患者的病情密切監測其相關指標的變化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及時給予有效的處理,降低患者的心臟負荷,減輕患者承受的痛苦。本次主要對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臨床表現上,觀察組的呼吸困難、心悸、心肌梗死、心絞痛以及心界向左擴大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存在較大差異性(P<0.05),有統計學意義,因此,若患者有冠心病,則需要進一步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相關指標進行檢查及早進行預防,給患者講解注意事項,減少兩種疾病同時發生率,緩解患者的疼痛,改善其生活質量[2]。
綜上所述,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情復雜,體征和癥狀上存在相互掩蓋情況,容易出現漏診或誤診。因此,臨床上需要加強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預防和診斷治療。
參考文獻
[1]楊靚.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臨床特點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5(16):1780-1781.
[2]趙云泉,呂宏,王俊等.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冠心病的臨床診治分析[J].西部醫學,2016,23(3):462-46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