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沙沙 蘇銀銀 馬康 楊定乾 趙巧利 曲佳佳 王靜靜
【摘要】麥麩是小麥加工的副產物,其中纖維素、木質素和半纖維素含量豐富,是膳食纖維(WDF)的主要來源,膳食纖維是現代腸道功能、腸道微生態調節的重要功能因子。本文在闡述腸道微生態與膳食纖維關系的基礎上,綜述了麥麩中的組分對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的影響,以期為麥麩益生元的開發前景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關鍵詞】麥麩;膳食纖維;腸道菌群
【中圖分類號】 R749.053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298-01
1麥麩的組分
一個完整的小麥籽粒從外到內包括頂毛、外皮、糊粉層、胚乳和包在胚乳中的胚芽。從植物學角度看,麥麩為禾本科植物小麥麥粒結構中的外皮和糊粉層。但由于制粉工藝限制,將提取胚和胚乳后的殘留物也歸為麩皮,約占小麥籽粒的22%-25%。
小麥麩皮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和半纖維素含量豐富,是膳食纖維(WDF)的主要來源,包含46%非淀粉多糖,15-25%的淀粉,3%-10%的木質素,11%-25%的蛋白質,4%-6%的灰分,6%脂肪,果膠和一些次要成分,其中非淀粉多糖的主要成分是阿拉伯木聚糖、纖維素和葡聚糖,另外還有來自果皮中少量的木聚糖及糊粉層和胚乳中的葡甘露聚糖和阿拉伯半乳聚糖。
2膳食纖維與腸道微生態
腸道微生物菌群可分為:①與宿主共生的生理性細菌,為專性厭氧菌,是腸道的優勢菌群,如雙歧桿菌、類桿菌、優桿菌和消化球菌等。②與宿主共棲的條件致病菌,以兼性需氧菌為主,是腸道的非優勢菌群,如腸球菌,腸桿菌。③病原菌,并非長期定植在人體內,如果數量超出正常水平,可引起人體發病,如變形桿菌、假單胞菌等。
益生元膳食纖維是現代腸道功能、腸道微生態調節的重要功能因子,膳食纖維不僅加速腸道運輸,還為腸道微生物群提供了多種可發酵底物。膳食纖維在腸道厭氧菌的作用下酵解生成的揮發性脂肪酸迅速地被腸粘膜吸收,而游離的揮發性脂肪酸能降低腸道的pH、改變菌屬平衡,影響致癌代謝的過程。在揮發性脂肪酸中丁酸是最重要的一種。它是結腸細胞的主要能源,并能通過影響組蛋白去乙酰酯酶和DNA甲基化而穩定DNA。在體外試驗中發現丁酸還能促進結腸癌細胞分化,降低其生長速率。生理濃度的丁酸有調節細胞程序化死亡的作用,可誘導結腸癌細胞向程序化死亡方向轉化。
目前,對于人體腸道微生物的研究已經從以實驗室研究為主,逐步發展到采用特定益生元進行預防干預的臨床驗證階段。通過研究人類微生物菌群分布和菌群與益生元相互影響因素,確定益生元對人體代謝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等的預防、干預治療方案,已在臨床上取得良好效果。
3麥麩中的組分誘導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的改變
小麥麩能抑制腸道中可能產生致癌物質的腐生菌:結腸中一些腐生菌(如大腸桿菌 、梭狀芽孢桿菌 、變形桿菌和糞鏈球菌等)在較高 pH 的環境下, 異常活躍,易產生致癌物質。而結腸中一些有益菌(如雙岐桿菌 、乳酸桿菌和腸球菌)能利用膳食纖維產生短鏈脂肪酸(如乙酸 、丙酸 、丁酸等),這些脂肪酸能降低腸道pH 值,抑制腐生菌生長,從而減少了致癌物質的產生。有資料表明麥麩和小麥糊粉有顯著增加大鼠糞便正常細菌含量的作用,小麥糊粉效果更強,二者比較差異顯著(P <0.05)。
動物實驗表明,小麥麩和小麥糊粉有顯著降低大鼠盲腸內 pH 值和增加大鼠盲腸內揮發性脂肪酸的作用(P <0.05),小麥糊粉的效果更強,二者有顯著差異(P <0.05)。
Riikka將燕麥麩皮作為唯一碳源,厭氧培養糞便標本,結果表明燕麥麩可被腸道微生物利用,增加雙歧桿菌的數量;另外,不同分子量的燕麥β-葡聚糖都可以刺激腸道中有益菌的增殖,并抑制有害菌的生長,但小分子葡聚糖的作用效果更顯著,這可能與β-葡聚糖分子在腸道的發酵降解有關。
已經有報道麩皮膳食纖維的特定組分如阿拉伯木聚糖在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中有誘導效應,Kevin Dhoe,Lorenza Conterno等為了評估麥麩不同益生元組分對腸道菌群的誘導潛力,分別以總麥麩,超細麥麩(<100μm),可溶性麥麩(經酶處理獲得)和糊粉為碳源進行體外糞菌厭氧發酵實驗,考察了糞便發酵不同底物對微生物組成的影響,發現除了總麥麩,小麥糊粉、超細麥麩、可溶性麥麩均能促進變形菌門(埃希菌屬和嗜膽菌屬)的生長;超細麥麩、總麥麩和可溶性麥麩能促進雙歧桿菌生長,且超細麥麩和可溶性麥麩可調節雙歧桿菌和嗜膽菌之間的平衡;小麥糊粉可選擇性地促進多爾氏菌和產丁酸的羅氏菌生長。
4結語
麥麩對人體的有益作用已被大量文獻和人體試驗證實,但是麥麩單一組分通過何種方式(或者通過何種有益菌株)對人體產生何種精準的有益作用,未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研究的深入對于利用麥麩來開發出新的功能性食品或藥品,實現益生元在微生態健康產品、生物醫藥研發、醫療服務上的精準化定制具有重要的社會和商業價值和科學意義。
參考文獻
[1]程炳欽,肖 軍.小麥麩和小麥糊粉研究進展[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1998,16(4):315-318.
[2]程炳欽, Grave F, Stone BA , 麥粉蛋白粒和麥麩對大鼠糞便水分、脂類含量和血脂影響的比較營養學報.[J], 1995;17:92.
[3]Cheng BQ, Topping DL,Stone BA,et al.Comparative effect of die tary wheat bran and its morphological components(aleurone and pericarp-seed coat)on volatile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 in the rat.Brit J N utr ,1987 ;57 :69.
[4]申瑞玲,朱瑩瑩等.燕麥β-葡聚糖調節腸道菌群與降脂減肥作用的研究進展[J].食品工業科技,2014,8(35):364-373.
[5]Kevin Dhoe,Lorenza Conterno,et al.Prebiotic Wheat Bran Fractions Induce Specific Microbiota Changes[J]. Front. Microbiol. 201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