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義 謝成林 張家宏 寇詳明 唐建鵬 許美剛 李錦霞
摘要:稻田改作荷藕套養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a)是一種基于水田生態種養的新模式,是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創新探索。通過對揚州市寶應縣稻田改作荷藕套養克氏原螯蝦模式成功案例的調查研究,從效益指標、稻田選擇、田間工程、荷藕種植、克氏原螯蝦養殖、日常管理以及荷藕采收和商品蝦捕撈等方面,總結制定了稻田改作荷藕套養克氏原螯蝦生產技術規程,以期為該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稻田;荷藕;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a);技術規程
中圖分類號:S9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8)07-0019-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07.004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Paddy Field Changed to Cultivate Lotus Root
and Intercrop Procambarus clarkia
YAO Yi1,XIE Cheng-lin1,ZHANG Jia-hong2,KOU Xiang-ming2,TANG Jian-peng1,XU Mei-gang3,LI Jin-xia3
(1.Yangzhou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Station,Yangzhou 225002,Jiangsu,China;
2.Jiangsu Lixia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3.Baoying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Baoying 225801,Jiangsu,China)
Abstract: Paddy field changed to cultivate lotus root and intercrop Procambarus clarkia is a new model based on paddy field ecological cultivation and breeding. It is an innovative exploration of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uccess stories of the paddy field changed to cultivate lotus root and intercrop Procambarus clarkia in Baoying County,Yangzhou City. From the benefit index,paddy field selection, field engineering,lotus root cultivation,Procambarus clarkia breeding,daily management,lotus root harvest and shrimp fishing and so on,sums up the 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paddy field changed to cultivate lotus root and intercrop Procambarus clarkia. So as to provide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Key words: paddy field;lotus root;Procambarus clarkia;produc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
近年來,揚州市積極響應國家糧食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各地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傳統種養殖技術優勢,結合市場消費需求,在大力發展稻鴨共作、稻漁共作等稻田高效種養的同時,創新集成了一批稻田改作其他作物綜合種養新模式。揚州市寶應縣是全國著名的荷藕之鄉,“寶應蓮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近年來,寶應縣充分發揮農產品特色優勢,將原先地勢低洼、易澇難排水的水稻低產田塊改種荷藕。荷藕市場影響因素較多,價格波動較大,為提高藕田種植效益,抵御市場風險,部分種藕大戶嘗試在藕田里養殖擁有火爆消費市場的克氏原螯蝦(俗稱龍蝦)(Procambarus clarkia),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稻田改作荷藕-蝦共作是一種基于水田生態種養的新模式,是當前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創新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本研究通過對揚州市寶應縣稻田改作荷藕套養克氏原螯蝦模式成功案例的調查研究,從效益指標、稻田選擇、田間工程、荷藕種植、克氏原螯蝦養殖、日常管理以及荷藕采收和商品蝦捕撈等方面,總結制定了稻田改作荷藕套養克氏原螯蝦生產技術規程,以期為該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參考。
1 產量及效益指標
商品藕15 000 kg/hm2左右,價格1.5元/kg,產值22 500元/hm2左右;克氏原螯蝦750~900 kg/hm2,價格60元/kg,產值49 500元/hm2左右;總產值72 000元/hm2,扣除成本,純效益48 000元/hm2左右。
2 稻田選擇
選擇地勢低洼,常年水稻單產在7 500 kg/hm2以下,遇大雨易受淹,中后期無法擱田,對存在倒伏隱患、產量低而不穩的水稻田塊進行改種。同時要求該田塊周邊水源充足、水質清新、無污染,光照良好、水深適宜、灌排方便、土壤有機質豐富,每塊面積一般6.7 hm2左右為宜[1,2]。
3 品種選擇
3.1 荷藕
選擇葉莖細短、長勢迅猛、枝干發達、肉質脆嫩、優質高產的荷藕品種,如紫紅、揚藕1號、鄂蓮1號、鄂蓮2號、鄂蓮4號等[3]。
3.2 克氏原螯蝦
購買克氏原螯蝦苗種時,建議選擇本地人工繁育的苗種,減少由于長途運輸導致的死苗、傷苗損失。要求規格整齊、體色純正、體質健壯、附肢齊全、爬動迅速有力、個體豐滿度好、體表無青苔等附著物[4]。
4 田間工程
4.1 稻田改造
水稻收割后在冬季放干積水,深耕曝曬,至翌年3月前進行稻田改造。一是開挖圍溝。田四周開挖圍溝,溝寬3 m,深50~80 cm,同時加高、加寬并夯實加固田埂。為防止小龍蝦掘洞打穿田埂,引發田埂崩塌,汛期大雨后發生漫田逃蝦,田埂應加寬至1.5 m,田埂應高出田面80~100 cm[5]。二是清整田面。田內采用機械進行深翻旋耕疏松土壤。對于稻田原有的田間溝系,保留并清理作為蝦溝,若田間無原始溝系,需人工或機械開挖。蝦溝挖建標準應為深60 cm,寬1.5 m,蝦溝呈“井”字形、“目”字形或“田”字形最佳,并與四周的圍溝相通。
4.2 進排水系統
進水口與排水口需呈對角排列。在田塊的一角建進水口,設置機、泵抽水入田,并用密眼網袋套住進水管,防止野雜魚、蝦隨水進入;在進水口對角田塊的對角環溝底部建出水口,安裝竹箔、鐵絲網等防逃設施,防止小龍蝦逃逸。進排水系統達到排灌暢通、枯水能灌、豐水能排的標準。
4.3 防逃設施
藕田四周要建立防逃設施,用長80 cm的竹簽,每隔1.5 m左右插一根,竹簽插入田埂深20 cm左右,并沿竹簽在田埂上用鐵鍬挖深20 cm左右的口子,然后用高65 cm左右的硬塑料卷紙插入口子15 cm以上,填土、壓實,并將硬塑料卷紙固定在竹簽內側即可。
5 荷藕種植
5.1 種藕要求
選用無病無傷、后把節粗大、皮質光滑、充分成熟,具有2個完整頂芽、側芽和葉芽完整,單只重約750 g的藕作種藕。
5.2 栽培時間
栽植時間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谷雨前后),不宜太遲。種藕一次栽種后可連續8~10年不再用種。平均氣溫上升到15 ℃時,種藕開始萌動,一般4月上旬,種藕開始萌動長出浮葉,5月中旬抽生立葉,9月藕已長成,10月下旬至翌年3月為藕的越冬休眠期。
5.3 種植密度
一般采用行距200 cm左右,穴距80 cm左右,栽種種藕6 000~7 500株/hm2,用種量300~400 kg/hm2。
5.4 種植方法
栽植種藕時先挖一個深12~15 cm的斜淺坑,用斜插法將種藕尾部略上翹,前后傾斜20°~25°,以不悶藕芽為宜,將種藕放入泥中掩埋種植[1]。各行種藕的藕頭栽植方位要相互錯開,邊行藕頭一律朝向田內。
5.5 肥料運籌
栽植荷藕前施足基肥,施有機肥22 500 kg/hm2,尿素225 kg/hm2,隨田面清整耕翻入土。5~6月,當大規格小龍蝦即將起捕完畢,也就是荷藕開始長出立葉時,追施尿素120 kg/hm2;當荷葉基本長滿塘面時,再追施尿素225 kg/hm2。追肥時,因葉片和地下藕鞭已在田中縱橫交錯,操作務必小心,以免踏傷或碰斷。追肥前,適當將田水放淺,為防止施肥對小龍蝦的生長造成影響,可采取半邊先施、半邊后施的方法交替進行。荷藕施肥可結合中耕除草,一般在中耕前追肥,追肥后通過中耕,使肥土充分均勻混合,以利根系的吸收[6-10]。
5.6 水位控制
藕田水位調控要“前淺中深后淺”。藕種植后,可緩慢加水,至萌芽生長期,要保持淺水,水位不超過10 cm,以利土壤增溫,促進發芽。清明前后,應逐漸加深到20~30 cm。夏季水位達到最高,保持70~80 cm。一般在采收前1個月放淺水位,促進結藕[1]。遇大雨或洪澇災害時要及時排水。
5.7 病蟲防治
當小龍蝦大量捕撈結束后,在藕冒青之前分別用一次杜邦康寬、菊酯類藥物,按說明書用量采用人工噴霧方式操作。荷藕主要病害有腐敗病、葉枯病、葉斑病等,主要蟲害有蓮縊管蚜、潛葉搖蚊、斜紋夜蛾等[2]。可用生物防治和選用對口無公害農藥,進行綜合防治。
6 克氏原螯蝦養殖
6.1 準備工作
6.1.1 蝦溝消毒 新開挖的蝦溝應及時消毒。于蝦苗放養前15 d,用生石灰加水調配成溶液后全池潑灑消毒,用量為900~1 200 kg/hm2,待毒性消失后即可放養。
6.1.2 種植水草 水草是小龍蝦隱蔽、棲息、蛻殼、生長的場所,也是小龍蝦喜食的天然餌料。水草還能凈化水質,改善水環境。在環溝和田間溝內種植輪葉黑藻、伊樂藻、水花生等水草,水草面積占溝水體面積的1/3~1/2。栽植時間:伊樂藻在冬季或早春,輪葉黑藻和苦草在3月[3]。
6.1.3 投放螺螄 2月底至3月中旬是投放螺螄的最佳時間,投放量為3 000~4 500 kg/hm2,清明期間再投放一些螺螄,讓其自然繁殖,為蝦苗準備適口餌料。投放螺螄不但可以為小龍蝦補充動物性餌料,還可以起到凈化底質的作用[3]。
6.2 蝦苗放養
選用本地無污染池塘中自繁自育的大規格小龍蝦苗種進行放養。一般放養規格為150~250尾/kg,放養密度為225 kg/hm2左右,于3月下旬和4月上旬放養,此時小龍蝦已開始活動,便于捕撈苗種。
6.3 投飼管理
6.3.1 飼料品種 以動物性飼料和植物性飼料混合飼料為主[1]。動物性飼料如螺蚌肉、魚粉、骨粉、蚯蚓等,植物性飼料如餅類、谷類、麩皮、玉米及農副產品加工廠的下腳料等,也可投喂配合飼料。
6.3.2 投喂方法及投飼量 小龍蝦屬雜食性,尤其喜食動物性飼料,且貪食。因此,藕田套養小龍蝦應堅持“葷素搭配,精粗結合”的原則,實行“四定四看”方法,即:定時、定量、定質、定位,看天氣、看水質、看季節、看吃食情況。通常以投飼后2~3 h內基本吃完為宜。一般每天投飼2次,分別在早晨、傍晚投放[1]。日投餌量為存塘蝦重量的6%~8%。一般日出前投放日投餌量的30%左右,落日后投放日投餌量的70%左右。
6.4 水質管理
小龍蝦喜肥水、耐低氧。因藕田的自凈能力較強,一般夏至、小暑之前只要控制水位在適宜的范圍內,不需換水。6月后,立葉滿田、藕葉覆蓋水面,水體光照不足,水質變差,水體易缺氧,在后半夜尤為嚴重,此時,要加強水質管理,定期排出部分老水、加注新水。每15~20 d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藕田原水量的1/3左右,需要時可加置增氧機,確保藕田水溶氧量在4 mg/L以上,pH 7.0~8.5,透明度35 cm左右[1]。
6.5 病蟲防治
藕田生態環境較好,小龍蝦一般很少暴發疾病,但仍要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蝦苗放養時要進行蝦體消毒,可用濃度為3%左右的NaCl溶液浸浴蝦體3~5 min。小龍蝦生長期間每隔15~20 d使用1次生石灰潑灑消毒,每次150~225 kg/hm2,可改善藕田水質,還能增加水中鈣離子含量,促進小龍蝦蛻殼生長。蝦種放養后和小龍蝦捕撈前20 d,各使用1次防治小龍蝦纖毛蟲病的藥物。投喂飼料要求新鮮、不變質,定期在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蒜素、復合維生素等藥物,連續3~5 d,以預防小龍蝦的黑鰓病及細菌性疾病[2]。
7 日常管理
7.1 生產記錄
荷藕-小龍蝦共作應全程記錄建檔。包括荷藕、小龍蝦種苗來源、投入品的來源與使用、共作過程、荷藕和商品蝦銷售等。
7.2 巡塘
每天早晚巡塘一遍,發現異常應及時采取相應預防控制措施。
8 荷藕采收及商品蝦捕撈
8.1 荷藕采收
荷藕從6月下旬開始采收鮮藕,俗稱“花下藕”,一直持續到來年清明前,大量采收集中在中秋節前后。
8.2 商品蝦捕撈
小龍蝦一般在7月中下旬開始陸續捕撈。捕撈方法:用地籠、蝦籠固定放置在池田蝦溝中,傍晚投放,早晨收籠。捕撈可持續到9月底,直至基本捕盡。
參考文獻:
[1] ZHOU X J,ZHANG J H,HAN G M,et al.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lotus root-redswamp crayfish integrated farming[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16(7):1477-1479.
[2] 封開河,黎俊龍,常 泰,等.藕田套小龍蝦生態種養實用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4(15):37-39.
[3] 任志如,湯道紅,李炳鵬,等.淮安流均藕田套養小龍蝦技術探討[J].水產養殖,2013(12):22-23.
[4] 唐玉華.藕塘養殖小龍蝦高產高效技術推廣試驗[J].水產科技情報,2012,39(1):34-37.
[5] 張衛青,凌 榮,龔明豐.藕田套養小龍蝦高效生態養殖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3(1):30-31.
[6] 朱步錦.藕田套養小龍蝦操作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3(1):51-52.
[7] 封開河,黎俊龍,常 泰,等.藕田套養小龍蝦生態種養技術[J].科學種養,2014(6):55-56.
[8] 顧 明,邵書劍.淺析藕田套養小龍蝦關鍵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5(24):31.
[9] 許向珍.三堡鄉藕田套養龍蝦養殖模式的探索與發展[J].水產養殖,2016(6):49-51.
[10] 馮亞明,許冬梅,陳玉花,等.藕田套養小龍蝦高效生態養殖試驗[J].中國水產,2012(9):58-60.